黄埔一期(291)
培养弟弟成为空战英雄,国军少将——陈家炳
陈家炳(1902-1987),又名陈家火,别号爱光,海南文昌人。早年文昌中学毕业,后入广东省立农林专门学校毕业,1923年冬,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
1924年9月,在参加社会各界团体召开的“九七”国耻纪念大会上,代表陆军讲武堂在大会上进行了演讲。
1924年秋,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同学录无照片)。
毕业后,任军校教导第一团排长,1925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同年8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调任第四军独立旅(旅长张发奎)任连附、后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任上尉连长。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和讨伐盘踞在琼崖的军阀邓本殷的南征。
1926年,任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连长,1927年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入伍生第一团政治指导员。
1928年,先后任广东航空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地理主考委员,广东航空学校军事教官。
同年,学生大队大队长周宾雁离职赴美,陈家炳接任学生大队大队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家炳的两个弟弟,在陈家炳的帮扶下,先后进入航空学校学习。其二弟陈家焕(又名陈崇文)考入广东航空学校第六期,抗战中曾击落敌机,自己也曾在空战中负伤,后来成为国民党空军的著名将领。其三弟陈家灼考入广东航空学校第七期,也成为一名飞行员,抗战期间,在一场空战中牺牲。
1929年,调任虎门要塞守备营营长,1930年1月,在广东海军舰队的掩护下,配合海军陆战队登陆海南岛,平定亲桂的叛乱,因功升任海南守备第一团上校团长,并驻守海南。
1931年,因主政广东的陈济棠通电反蒋,亲蒋的陈家炳辞去军职,出任了海南儋县县长。
1934年,离开海南赴南京,入中央军校,任第十二期入伍生第一团中校团附。1935年10月,调任中央军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四期(主任陈芝馨)上校组长。
1936年秋,两广事件平息后,蒋介石将陈济棠所办的燕塘军校改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1938年改为中央军校第四分校)。陈家炳奉命随陈芝馨回广州接办燕塘军校改名的广州分校,任第十二期学生总队大队长。
1937年起,先后担任该校第十三期、第十四期学生总队上校总队长,第十五期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
1938年,第四分校内迁到广西宜山,1939年,调赴重庆,担任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四期第一大队(大队长郜子举)第一中队(中队长沈发藻,黄埔二期)分队长。
1940年,调回已经搬迁到贵州独山的第四分校,担任第十七期第二十三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
1942年后,据说陈家炳曾出任过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主任秘书,后升任副处长,时间应该不长。
此后,在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西北干训团教育处督育员,第一军风纪巡察团组长,第一战区司令部点检处副处长,西北校阅督训处少将处长。
抗战胜利后,1946年入南京中央训练团任少将团员,1947年,入陆大将官班乙级第三期学习,1948年毕业后,回广东任粤南(一说是粤东)师管区(司令林英,黄埔一期)少将副司令。
1949年,任第二十一兵团第三十二军少将高参,同年随军退往海南岛,调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第二路司令部政工处少将处长。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攻海南岛时,陈家炳在战斗中负伤后,随军撤退到台湾。后任台湾“国防部”少将高参。
1970年退役,聘为台湾电力公司顾问。1987年12月病故。
网上陈家炳的简介,都说其死亡时间是1980年,是不对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台湾的“海南文献委员会现任人员职名录”里,一直有他的名字。
2005年,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陈家后人颁发一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陈氏兄弟在抗战期间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