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起刑罚人们都不自觉感到恐惧,特别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刑罚,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情况会出现在电视剧中,帝王作为一国之主,手握世间万物的生杀大权。
只要惹怒他就会获罪,常见的有凌迟、车裂、腰斩等众多酷刑,但是这些酷刑只是针对于个人,让人最为害怕的莫过于“诛九族”。
“诛九族”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有深刻的含义,不仅仅意味着给当事人判处了死刑,就连他的家人的亲戚也难以幸免,可以说是在刑法中最为残酷的处罚。
所以说皇帝在使用诛九族的刑罚时也是慎之又慎,除非这个人谋反、谋逆之重罪,否则皇帝很少会对大臣施行诛九族的重罪,所以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非常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真正被判处此刑的也只有两个人。
诛九族的来源说起诛九族这个刑罚,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只不过那个时候并不是诛九族,而是夷三族。
在秦汉时期规定凡是特殊重罪,尤其是谋反、叛变、谋逆等重罪的则可以诛灭三族,以达到惩戒的效果。
这里就是说违法者要被处死,他的直系家属也要受到牵连,但作案人的孩子会得到保留,交由类似于福利院的机构收养,这个刑罚被人认为是“诛九族”的原型。
这种刑罚实在是过于残忍,在一直主张实行仁政的周朝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百家齐鸣,诸侯纷争不断的乱世让刑罚再次重启。
很多人企图通过诛族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权益。
后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刑罚制度也进行了完善,为了更好地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
一开始的“诛三族”到“诛七族”,这个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子民。
特别是在中国历史动荡的时代,这个制度也因此走上了顶峰,该刑罚自然而然成为了封建王朝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的有力工具。
即使如此这个时候也只是诛七族,到了隋朝时期才真正出现了的诛九族。
诛九族是哪九族?“夷三族”,这里的三族一开始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父母、兄弟、妻子,第二种说法是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为什么会有争议?这可能是与秦朝被施以这种刑罚的人有关,在秦朝被诛三族的人有李斯和赵高。
李斯的儿子随他一同受刑,而赵高是宦官没有子嗣,因此只能带着家眷一同受刑。
九族包含哪些?父族四类,母族三类,妻族两类。
父族里面包含了犯罪者的父母、妻子、后代以及兄弟姐妹,以及这些人的直系家属。
也就是说如果这人犯下过错,都要跟着一起遭殃,一声令下,全部都要被处死。
母族包含犯罪者的母亲,犯罪者母亲的兄弟姐妹,以及兄弟姐妹的后代,无论年幼,统统被划分为母族。
妻族二是指姥之父族(岳父一家)、姥之母族(岳母的娘家、姥姥家)。
此刑罚一经施行,一家少则十几人失去性命,多则上百因此丧命。
而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无辜的,就是因为与犯罪者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丧命,但帝王并不会因此而心软,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还是要将他们赶尽杀绝不留后患。
杨玄感造反走向灭亡诛九族残忍程度之甚,回顾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也仅仅出现了两位,第一位就是隋朝时期的杨玄感。
杨玄感是杨素之子,杨素协助隋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平定汉王杨谅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朝廷的倚重。
在隋朝建立后被封为楚国公,按理说是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却在他儿子这里停止了。
大臣的权力越高帝王就越担心,能力超群的杨素自然成为了帝王的忌惮。
后来,杨素病重,不治身亡,杨玄感继承了楚国公的爵位,并被隋炀帝杨广晋升为礼部尚书。
杨玄感体貌雄伟,小时候发育较为缓慢,世人都以为他是痴呆,但是他的父亲则认为其只是发育慢而已。杨玄感也并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喜爱读书,擅长骑射。
他也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父亲的离去让他很是气愤,认为父亲是被隋炀帝逼死的。
所以,他一直都将这份恨意记在心中,有朝一日定为父亲报仇,一直都在为此谋划。
恰好隋炀帝又为其提供了机会,众所周知,隋炀帝在修建大运河,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几乎耗尽了隋朝的国力。
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一派民不聊生的景象。
除此之外,隋炀帝本人还好大喜功,频繁发动战争,更是加剧了民愤,就在这时候杨玄感觉得机会来了。
大业九年的春天,隋炀帝再一次东征高句丽,杨玄感受命在黎阳郡督运粮草,而这个时候隋末农民战争已经爆发,义军遍布各地,整个态势一片混乱。
杨玄感也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经常延误发运粮草,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隋炀帝的精锐饿死在辽东地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带领本土的军队一起造反。
当然,这时候有些人在了解到杨玄感的计划之后,也选择加入其中,很快杨玄感也有了自己的兵马。
杨玄感的好友李密也加入其中,李密此人擅长兵法,为此次叛变出谋划策,并且提出了上中下的三策。
上策为率军守幽州,这样可以直接断了隋炀帝班师回朝的后路;中策是提前占据关中,那个地方地理环境优越,易守难攻;
下策是向东攻打洛阳,这个地方距离杨玄感最近,但是胜算未知,杨玄感毅然选择了下策。
隋炀帝这次征讨高句丽原本成功在握,但杨玄感突然地造反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只能立马返回平乱。
杨玄感虽说一开始获得了先机,但在隋朝的援军到达之后很快被剿灭,杨玄感自知已无力回天,选择自杀。
隋炀帝非常生气,命人将杨玄感的尸身分为几块放在太阳上曝晒多日,而后放入烈火中燃烧。
即使如此隋炀帝依旧无法平息内心的怒火,遂下令诛其九族,改杨玄感姓为“枭姓”。
杨玄感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诛九族的人,这次的事情也给了后人警示作用,一直到了七百年后的明朝才再次出现了一例诛九族的情况。
方孝孺主张遭诛族诛灭九族已经是残忍至极的刑罚了,那么诛十族呢?此人到底犯下了什么罪行。
方孝孺是明朝人士,他从小爱好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每天都要阅读超过一寸的书,不管别人考他什么知识,他都能给出答案。
方圆十里小小年纪早已名声在外,因为他的博学还被人称之为“小韩愈”,从小也是立志要有一番作为。
方孝孺长大后成为了大儒宋濂的学生,此人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这样说的话那方孝孺与太子朱标就是同门师兄弟。
那么一个才华横溢、德高望重的读书人,缘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方孝孺后来结识了东阁大学士吴沉,此人非常欣赏他,并且将他的引荐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初次见到方孝孺之时就非常喜欢他,看到了他迫切想要施展自己才华的抱负,对其非常欣赏看重。
甚至对太子朱标说出了可以用此人到老的话,当然也说出了此时其过于稚嫩,并非启用的绝佳时期。
随后便给其安排了担任汉中教授,负责给儒生们讲课的老师,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他的经验,还成为了蜀王朱椿的老师,他的学识和声望也逐渐提高。
然而,朱标却因病早逝。朱允炆即位,他非常喜欢读书,听说方孝孺的知识水平很高,就找来让其给自己解忧答惑,朱允炆非常喜欢他,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
慢慢地,方孝孺也成为了朱允炆政权中的核心人物。
朱允炆即位之后,极力主张推行削藩政策,削藩自然是要削弱藩王的势力,巩固皇权。
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燕王朱棣观察形势猜到下一步就会到自己的身上,随后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
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核心人物加入其中,如果说军事,方孝孺与久经沙场的燕王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在此次战斗中,方孝孺多次出现军事失误,导致军方频频失利,最后建文帝不知去向,有史书称其自焚。燕王的军队包围南京,守军居然开门迎敌。
随后,南京沦陷朱棣登基称帝,方孝孺也被擒入狱。
说起来方孝孺此人也是固执,由于此人在读书人地位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姚广孝在之前就给朱棣提出建议,他了解方孝孺的脾气,定是不会投降希望能够留他一命,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朱棣当时也听从了这个建议,所以说一开始对方孝孺持有一定的耐心,虽说他是以造反的方式称帝,但是依旧想要名正言顺。
所以想要通过起草诏书的方式昭告天下,所以就找到方孝孺,希望其能够亲笔起草。
这样昭告天下,曾经那个反对自己的人现在也愿意为自己写登基诏书,说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顺应天意的。
谁曾想,方孝孺并不同意,态度非常坚定,他以为朱棣并不会对自己怎么样,边哭边拒绝还破口大骂,直言朱棣是篡位者。
谁曾想这一行为让朱棣非常生气,下发了将方孝孺施以车裂之刑的命令,另外还要灭方孝孺的十族。
何为灭十族?这就不仅仅包括方孝孺的直系家属,还有他的门生,朋友以及同僚。
据相关史书记载,方孝孺被捕之后他的亲人朋友学生无一幸免,数百人惨遭诛杀。
方孝孺至死都保持着骄傲的姿态,慷慨赴死,在死前还欣然作诗,通过诗表达了自己对朱棣篡位之行径的愤怒。
朱棣杀方孝孺真的就是为了因为此人触犯自己吗?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方孝孺在当时建文帝统治的正统性。
如果他不归顺,天下的读书人就很难心悦诚服地接受朱棣的统治,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是对其实行了极刑:灭十族。
之后方孝孺的言论也成为了禁止传播讨论的禁品,对其他阶层也起到了震慑作用。
其实不管是灭九族还是灭十族都是帝王维护自己封建统治的工具,这种刑罚实在是太残忍。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方孝孺
百度百科:-杨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