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坐吉普误入敌战区,被一营敌兵包围,敌营长说:我是自己人

戏志才评历史 2025-01-08 03:56:3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谁能想到,在残酷的现代战争中,就连一场战役的胜利,都可以“偶得”。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战役,又是如何“偶得”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1948年那个战火连天的中国,来一探究竟。

01、就这么被“生擒”啦?

此时正持地图埋头研究地形的宋时轮,耳边突然传来:“不许动”“都不许动”……以及枪栓上膛的熟悉声音。

接着就看到,路旁窜出一队士兵,举着黑黑的枪口将他们乘坐的吉普车团团围住。

见到此景,宋时轮心头一惊,不禁暗暗叫道:糟糕,我们这是被发现了!

怎么办?!

看到身旁的警卫员正预举枪,就连一向“斯文”的政委也准备拼死一搏时。

宋时轮却对自己说:现在一定要冷静,不能硬拼,双方一旦开火,我们只会全军覆没。

想到这,他连忙压低声音对着身旁人说:“不要动,先不要动,我们不能硬拼,先听他们的。”

听到宋时轮的话,旁边几人对视了一下,便放下了手中的枪。

随后他们就被士兵从吉普车上拽了下来,身上所携带的武器也悉数被收缴。

此时的宋时轮在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也埋怨自己今晚的鲁莽行事。

不多时,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走到了他们面前。只听一个士兵说:“营长,这是我们抓到的,他们身上都带着枪。”

士兵口中的那个营长,上下打量着宋时轮等人,大声质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共军?”四周持枪的士兵也一齐大声喊道:“快说!”

面对质问,几人都默不作声。

局面,就这么僵持着。

同时,宋时轮也在暗暗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想着对策。

他心想,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大胆一试。

打定主意后,他心头一转,面对周围成群的国民党士兵。

他铿锵有力地大声说道:“我叫宋时轮,是华东野战军十纵队的司令员,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政委叫刘培善,我们这次前来就是为了招降你们!”

宋时轮说完这话,在场的国民党士兵包括那个营长都面面相觑,一副震惊的表情。

见此反应,宋时轮又赶紧继续说道:“看看你们的周围吧,你们已经被我们解放军包围了,战败是迟早的事情。

现在投降是弃暗投明,要是负隅顽抗、一条道走到黑,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说完,四下一片寂静,那些国民党士兵们都齐刷刷地望向他们的营长。

而这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1948年11月3日,此时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之时。

事件中的这个宋时轮,确实是华东野战军十纵的司令员,他口中的刘培善也的确是十纵队的政委,同行其他人是侦查员、警卫员。

而国民党士兵口中的营长则是当时国民党军111团3营的营长王世江。

堂堂共产党的司令员和政委双双来到国民党军的前沿阵营招安,这一幕显得如此不真实和不可思议。

然而让人更吃惊的一幕还在后面……

02、“我代表全营接受招安”

宋时轮深知,现在他们几人身处国民党军的阵地,而且被团团包围,逃跑是绝无可能的。

自己刚才的一通慷慨之词,也只是缓兵之计,看看他们的反应,接下来会怎么样,他心里完全是没谱。

为了把戏做足,让气氛烘托得更为逼真,宋时轮还异常嚣张地对着国民党的士兵说:如果现在不投降,他们面对的将是被全歼。

然而,听到宋时轮如此“嚣张之语”后,国民党军111团3营营长王世江当时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命人将他们带回了营部。

到达营部后,宋时轮几人都以为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审讯、酷刑乃至枪毙。

他们相互对视,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敌军的这位营长王世江突然向宋时轮和刘培善几人敬了一个大大的军礼,正当他们错愕之时,王世江说道:“国民党军111团3营营长王世江代表全营接受你们的招安。”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谁能想到,临时想出的“招安”之策,竟然成功了,而且还不费一兵一卒。

03、是惊喜,也是意外

上文中我们说到,宋时轮和刘培善等人在前沿阵地侦查敌情时被国民党军抓获。

当时,他们被抓获的地点,是在山东省济宁市附近的韩庄,韩庄境内有一条运河,名为韩庄运河,属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最南段北线。

当时,时任十纵司令员的宋时轮奉陈毅老总之命,率部驻扎在运河北岸附近,而就在此前的一天也就是11月6日,著名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了。

宋时轮所属的华野十总纵队刚参加完,歼灭了10万敌军的济南战役后,此时部队士气正盛。接到军令,又有大仗可打,宋时轮自是喜不自胜。

当时,陈老总命令宋时轮率部要尽快拿下济宁附近的韩庄,以形成对黄百韬军团局部的有效打击。

而要拿下韩庄必须要渡河,但是身为司令员的宋时轮和政委刘培善又怎么会亲自到前沿阵地去侦查呢?

原来,宋时轮常年领兵带队有个“坏习惯”就是,枪炮打响前,他总喜欢自己到前沿侦查敌情。

在他看来自己实地勘察得来的军情,更能让自己心中有数,也利于之后的军事判断与部署。

宋时轮这个习惯,虽属于“亲力亲为”,但属实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到了他这一级别的指挥官,一旦发生危险都将是致命的。

而此次韩庄一战,他又决定亲自去前线侦查。作为政委的刘培善和其他人当然是各种加以劝阻。

但宋时轮的倔脾气一旦上来,一般人还真拦不住,这多少有点像《亮剑》中李云龙。

眼看劝阻无效,又担心司令员的安全,政委刘培善便决定陪同“任性”的司令一同前往,话说刘政委的这一决定,也属实“任性”了。

于是,在一番准备之后,几人乔装成平民模样,于1948年11月7日凌晨,开着一辆吉普车,趁着夜色悄悄出发。

按照作战计划,要拿下韩庄必要过河,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运河两岸敌军的军力部署,尤其是北岸的兵力部署情况。

吉普车悄悄地行驶着,一直开到了河北岸附近,对岸的灯火星星点点。

然而正当他们展开地图,准备下车暗中侦查时,之前的一幕就发生了——一群国民党军士兵突然出现,他们就这么“活生生”地被抓获了。

待观察了四周环境,他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车“开过了”,已经到了国民党军的防区,而负责此地防务的就是国民党军111团3营。

所以,宋时轮等人前来非为招安,实为侦查敌情,“招安之说”,只是被抓之后宋时轮的“灵机一动”。

所以,这出“深入虎穴”式的招安,其实只是一个大大的“意外”。

但问题又来了,即便是意外,但为什么招安会招得如此顺利,简直是,一说即降。

难道国民党军的军心竟然溃散到如此地步,就这么不战而降了?

这一切对于宋时轮和刘培善来说,属实是意外和惊喜,然而对于王世江却不是这样,他可是为了这一天,等待与筹谋了很多年。

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3、无巧不成书

王世江对几人敬过军礼之后,又对着他们说出了如此一番话:“我是共产党员王世江,奉党组织之命,潜伏在国民党部队做策反,现在我的一切行动都听从党的指挥,请首长指示。”

呵,真是“无巧不成书”。

宋时轮等人侦查被抓,而抓他们的这个国民党军111团3营营长居然是自己人,你说巧不巧。

可这,还真不是编的,而是历史史实。

历史上的宋时轮,当年34岁。

1914年出生于山东乐陵的王世江,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抗战的整个历程。

1936年,22岁的王世江受乐陵同乡、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的感召,加入了其领导的29军,冲到了抗日的最前线。

1939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宛平城被日军包围。

7月8日,驻守在卢沟桥上的中国军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这其中就有王世江,当时他担任手枪班班长。

抗战中,他作战英雄多次负伤,一次他所在班遭受重击,10人中有6人阵亡,而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几乎丧命。

随着战争的推进,王世江在常年的军旅生涯中,日益看清国民政府与国民党军队的无能和腐败,他的思想开展发生转变。

1938年,王世江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组织的一员,组织安排他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伺机策反。

多年来,他为党组织传递了很多重要军事情报,也为党培养了一批无产主义拥护者。

淮海战争打响后,他所在的国民党军111团3营被派驻到韩庄,负责韩庄运河的防卫。

就这样,“两边”的同志,接上头了。

现在遇到宋时轮他们,王世江真是如遇到亲人一般。自己潜伏十余年,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王世江紧紧地握住宋时轮的手说:“你们可来了,现在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就这样,宋时轮不费一兵一卒地就招降了整整一个营的国民党军。

04、他们可都不是一般人

看完上面的介绍,有些人可能会不服说,“切,这都是巧合,要算功劳也是王世江的,绝不能属于宋时轮他们。”

“这个宋时轮,行事风格太过鲁莽,哪有这样的司令员?”……

你们要是这么想,可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都知道我国有开国十大元帅,其实我们还有57位开国上将,而宋时轮就位列其中。

如果他只是一个“莽夫”,又怎么可能成为开国上将呢?

1907年,宋时轮出生于湖南醴陵,少时好读书,一直读到了黄埔军校,是当时响当当的第五期学员。

1927年,身在黄埔的宋时轮加入了共产党,同年,国民党“掀桌”,国共关系破裂,宋时轮以“通共”之名,被捕入狱,判刑一年。

一年后宋时轮出狱,之后他不走寻常路,而是当上了“土匪”。

他回了故乡,在湖南浏阳、江西萍乡等地边境,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当上了“土匪”、打起了游击。

之后,他带着队伍回归到组织中,被编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

此后,便是著名的万里长征。

1946年,抗战胜利,外敌肃清,国共两党开始和平谈判。

同年1月,军武出身的宋时轮被调往北平,担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处长,叶剑英代表我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时,宋时轮险遭暗杀。

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先后担任过上海淞沪警备区司令员等重要职位。

1950年,宋时轮又率部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作为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直接指挥过多场大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长津湖战役。

这一役也迫使美军王牌军,包括美陆战一师和第三军等,约10万兵力渐退出朝战场。

抗美援朝胜利后,他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各位,可想,这样一位人物,怎么会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1948年,淮海战场上的这场不费一兵一卒的“招安”,可以说是宋时轮、刘培善与王世江的“偶遇”,其中滋味或许是“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2015年7月7日发布(开国上将宋时轮:指挥“简陋”部队让日军闻风丧胆)新华网 2015年7月23日发布(淮海战役中宋时轮的“惊险一幕”)

0 阅读:47
戏志才评历史

戏志才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