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毛主席乘“洛阳”号军舰来到安庆考察,在会见了市委书记傅大章后,突然抛出一个让傅大章毫无准备的问题:“陈独秀是不是安庆人?”
“没错,陈独秀确实是咱们安庆的老乡,他老家在怀宁县。”傅大章答道。
接着,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了陈独秀的家人情况。
傅大章对陈独秀家人的情况也不太清楚,他含糊地说:陈独秀有个老母亲,还有个姓潘的女人曾经是他妻子,但现在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傅大章接着说道:“陈独秀还有个儿子叫陈松年,在安庆窑厂当技师,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点工资根本不够养活一大家子人,最后没办法,只好把北京的一套房子卖了贴补家用。”
听到对方确认,毛主席有些无奈地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用不着这样啊!房子不用卖的,陈独秀家里有难处,咱们当地政府是可以伸出援手的!”
在毛主席的特别关照下,陈松年从安庆统战部获得了定期生活补助,这份补贴一直持续发放,直到他在1990年离世。
傅大章其实对陈独秀家里的情况了解有限,他们一大家子平时都很低调,不太引人注意。
陈独秀的养母谢氏在1939年于四川江津去世,他的妻子潘玉珍则在1949年11月在上海病逝。
潘玉珍是陈独秀的最后一任妻子,她一直陪伴在陈独秀身边,共同经历了最困苦的岁月。她的生活一直保持着低调,这与陈独秀在1942年临终前的嘱咐有着密切关系。
【一、从秀才到总书记】
1879年10月,陈独秀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慈禧太后牢牢掌控着大清朝,虽然整个国家已经摇摇欲坠,但靠着一些大臣的苦苦支撑,表面上看还算过得去,甚至给人一种国家正在复兴的假象。
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化解了一场可能改朝换代的巨大危机。
陈独秀出生前一年,左宗棠带兵收复了和田,彻底打赢了收复新疆的战役。那时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亚洲数一数二,两年后这支舰队还特意去日本展示实力,彰显了大清的威风。
陈独秀生在读书人家庭,从小就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他爷爷,就是那个被他叫“白胡爹爹”的老人,对他管教特别严格,整天让他背诵《论语》《孟子》这些古代经典。
老话说严师出高徒,旧社会长辈管教孩子动不动就拳脚相加。陈独秀从小没了父亲,全靠爷爷陈章旭一手带大,他的成长过程没少挨打挨骂。
陈独秀从小就聪明伶俐,也正是因为他的天赋出众,祖父对他格外和培养。
陈章旭对他抱有很大期望,总是不停地逼他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巴不得孙子能迅速掌握八股文,一下子就能声名远播。
"爱得越深,要求就越严",陈独秀的祖父对他寄予厚望,可越是看重,失望时就越痛心。老人家总觉得这孩子不成器,将来准会惹是生非,成为祸害家族的败家子,因此常常严厉斥责他。
说到底,这不过是长辈望子成龙心切,一时心急说出的重话而已。
陈独秀对那种只会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八股文教育嗤之以鼻,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抱负。从小就是个不服管的主,在严厉的"白胡爹爹"的打骂中,养成了不管软硬都不买账的性格。
陈独秀一直是个孝顺的人,尽管他不认同祖父的教育方法,但母亲的话他都会认真听从。
妈妈对他说:“你爸这么做都是为你着想。他念了一辈子书,可到头来连个举人都没考上,这事让他抱憾终身。你得加把劲儿,好好念书,给你爸长脸。”
陈独秀确实有真本事,虽然他不爱死记硬背,但十七岁那年就轻松考中了秀才,还是怀宁县的头名,这件事在县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陈独秀后来没考上举人,但他没灰心,反而写了一篇《扬子江形势论略》,文章写得精彩,让他名声大振,还被大家称为“皖城名士”。
陈独秀从小就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他读书时就敢于突破传统,不走寻常路。后来,他投身于用新思想唤醒民众的事业,坚定地与封建帝制划清界限,决心改变落后腐朽的社会现状。
1901年,陈独秀去日本留学。他刚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到,就立刻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还倒上煤油一把火烧了。
陈独秀不仅自己剪掉了辫子,还鼓动一起留学的中国学生效仿他。这种举动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陈独秀毫不畏惧,他仿佛早就看清了清朝即将灭亡的命运,坚定地表示:“我下定决心要与封建专制彻底划清界限,绝不会再有任何牵连。”
二十四岁那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安庆,在北门的藏书楼发表了一场激昂的爱国演讲。他强烈谴责沙俄的七条侵略行径,坚定维护国家权益,号召大家为了祖国不惜与沙俄血战到底。
陈独秀年轻时满腔热血,一心想着报效国家,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他先后创办了《甲寅杂志》和《新青年》,特别是《新青年》的推出,让他声名远扬。同时,他的革命理念也传遍全国,深深影响了一大批革命先驱。
毛主席后来提到这本杂志时曾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一份刊物,我在湖南读师范时就开始看它了。那时候,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我学习的对象。"
毛主席曾提到:"我在北大读书那会儿,陈独秀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人。"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陈独秀是引领时代浪潮的关键人物。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号角响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中,陈独秀与李大钊这对"南陈北李"最终携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陈独秀从晚清时期的秀才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这一转变让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旧式文人到革命领袖的巨大跨越。
陈独秀作为党的创始人,人生道路却充满坎坷,感情生活也屡经波折。在他最困难的时期,遇到了相伴余生的潘兰珍。
【二、结识潘兰珍】
从1930年起,陈独秀在政治和个人生活方面都陷入了困境。
1927年大革命受挫后,他的长子陈延年在上海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次年,次子陈乔年也在大哥英勇牺牲的龙华枫林桥边不幸遇难。
除了这些,陈独秀的女儿陈玉莹因为太过伤心,最终在医院去世。他的孙子,也就是陈乔年不到一岁的儿子小红五,也不幸早早离开了人世。
在短短十二个月里,陈独秀接连失去了四位最亲近的家人,这种沉重的打击对任何人来说都难以承受,即使像陈独秀这样坚强的人,也无法避免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然而,不幸并未就此停止。陈乔年牺牲后,他的妻子史静仪生下了一个遗腹女。但史静仪被组织派往苏联留学,无奈之下将女儿送给他人抚养。自此,这个孩子便杳无音信,再无消息。
陈独秀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被开除党籍,随后又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和悬赏,处境极其艰难,看不到任何希望。就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遇到了潘兰珍。
陈独秀和对方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可是当时响当当的革命领袖,带着无数人开启了新思想的大门,算得上那个时代走在最前面的先锋人物之一。
潘兰珍出身普通工人家庭,那时她才二十多岁,比陈独秀小了将近三十岁。
1930年,陈独秀因被国民党悬赏三万大洋追捕,躲藏在上海熙德华路的一栋石门库楼房里。
陈独秀那时为了躲避追捕,改了名字低调生活,靠写文章维持生计,平时很少出门,避免引人注意。潘兰珍也住在同一片区域。
1908年,潘兰珍在江苏南通一个贫困家庭出生,四岁那年,她跟着父亲逃难,一路来到上海谋生。
来到上海后,潘兰珍的父母只能靠干体力活挣些微薄收入维持家用,生活依然十分困苦。
在过去的艰难岁月里,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早早就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潘兰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从小就很懂事,年仅十三岁就进了工厂干活,在上海浦东的英美烟草公司当起了童工,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与不易。
在那样的年代,女孩子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真是难上加难。潘兰珍模样生得标致,没几天就引起了厂里几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的注意。才十七岁那年,一个工头对她动了歪心思,为了逃离那个魔爪,她只能另寻工厂重新开始。
陈独秀在上海为躲避追捕,化名“李先生”。他和潘兰珍住在同一个地方,经常碰面,久而久之,两人便熟络了起来。
潘兰珍觉得这位"李先生"虽然年纪不小,可学问很深,是个可靠的长辈。他看问题很有见地,让没读过多少书的潘兰珍打心眼里佩服。
独自生活的陈独秀不太会照顾自己,潘兰珍经常帮他洗衣服、买菜,做一些自己能帮上忙的事。
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陈独秀心里很孤单,常常感到迷茫无助,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他经常半夜出去走走,正好碰上潘兰珍下班回来,两人就一起回家。这让潘兰珍觉得特别踏实安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独秀和潘兰珍之间渐渐萌生了特别的情愫。潘兰珍对这个比自己年长二十九岁的男人动了真心,而陈独秀也被这个体贴入微的姑娘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日子里,潘兰珍经常主动帮陈独秀打理家务,陈独秀也耐心教她认字,还替她代写书信。在陈独秀的指导下,原本不识字的潘兰珍慢慢学会了读写,最后甚至能自己读报看书了。
他们的关系很快就变得亲密无间,像两个互相依靠的亲人一样生活在一起。
由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和当时险恶的政治局势,陈独秀最终决定不向妻子透露真实情况,选择了保密。
【三、陈独秀再次被捕】
潘兰珍平日里管陈独秀叫“李老”,细心打理他的衣食住行,却从不主动过问丈夫以前的事。
要不是陈独秀又一次被抓,她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发现,身边这个每天见面的男人居然是个这么了不起的角色。
1932年10月,由于谢立功和费侠的告密,陈独秀在上海被抓,随后被押送至南京的老虎桥模范监狱关押。
陈独秀被抓的消息传开后,国民党内部一片欢腾,毕竟他们很长时间都没能逮到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了。各家报纸纷纷抢着刊登这个"好消息",不仅登出了陈独秀的照片,还在上面醒目地标注着"匪首陈独秀"的字样。
潘兰珍回娘家时,突然在报纸上看到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她惊讶地叫出声来:"天哪,这不是我们家的李先生吗?"
陈独秀的名气在那个年代可谓家喻户晓,就连文化程度不高的潘兰珍也对他耳熟能详,了解他在普通百姓和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潘兰珍既惊讶又高兴,没想到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居然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豪。
在上海那段日子,陈独秀被关在提篮桥监狱里,潘兰珍天天给他送饭。这让身处牢狱的陈独秀特别感动,觉得这个女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却对陈独秀的个人品行进行了诋毁,拿他和潘兰珍的关系大做文章,质疑陈独秀即便文章写得再好又能怎样?
这件事甚至传到了陈独秀表弟的耳朵里。他专程跑到监狱去探望陈独秀,好言相劝让他注意一下外界看法。可陈独秀却一脸严肃地表示,潘女士就是他的妻子,是他最心爱的人。
蒋介石害怕有人来救陈独秀,就下令把他押送到南京老虎桥监狱。潘兰珍一听说这事,二话不说就辞了职,直奔南京去了。
陈独秀这会儿有点犯愁了,他让潘兰珍回上海去,觉得自个儿既然已经被捕,凭他的特殊身份,真说不准得关多久,搞不好连命都保不住。
潘兰珍态度坚决,打定主意要守在他身边,这份真挚的情意深深打动了身处困境的陈独秀,他最终也只能顺从她的心意。
陈独秀这个人性格鲜明,连面对死亡都无所畏惧。在被押解去南京的途中,他还能呼呼大睡,这件事当时被大家津津乐道,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趣闻。
陈独秀在南京坐牢时,由于地位特殊,获得了特别照顾。他的妻子潘兰珍能够自由进出监狱照顾他,甚至偶尔还能在那里过夜。
1933年4月,陈独秀因被指控通过文章煽动反叛国家,被国民政府判了13年牢狱之灾。
抗战全面打响后,在共产党和各界知名人士的努力下,南京当局释放了一批政治犯。1937年8月,陈独秀提前获释,终于结束了五年的监狱生活。
【四、临终时的叮嘱】
陈独秀在狱中的日子并不单调,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生活圈子挺有档次。他在牢房里搞起了音韵学和文字学的学问,还特意弄了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经典书籍。有了这些,他就能安安静静地做他的研究了。
不少有名望的人都去监狱探望他,包括一些国民党的高层官员。像胡适这样的人物,就特地从北平赶到南京好几回,给他带去食物和书籍。
陈独秀入狱的五年间,潘兰珍一直不离不弃地守在他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他,毫无怨言。他们的感情在困境中愈发坚固,到了晚年,陈独秀能拥有这样一份深厚的感情,也算是他曲折人生中的一丝温暖和安慰了。
陈独秀出狱才两个月,就在武汉一家裁缝铺里,和一直陪伴他的潘兰珍公开举办了婚礼。他用这场简单的仪式,向所有人宣告他们正式结为夫妻,给了这个始终不离不弃的女人一个名分。
陈独秀重获自由后,蒋介石仍不死心,多次派人游说,企图劝他加入国民党阵营。
先是抛出"劳动部长"的肥缺,又承诺给十万块经费外加五个国民议会议员的位子,可陈独秀压根不买账,对这些好处不屑一顾,一口回绝了。
蒋介石杀害了他的两个儿子,双方结下了深仇大恨,陈独秀怎么可能向蒋介石屈服,接受这种施舍呢?更不用说,蒋介石还想利用他来对付共产党,这更是绝无可能。
1942年,陈独秀的晚年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依然拒绝了所有人的帮助,包括周总理送来的100块银元,他也坚决不收。
5月27日那天,陈独秀生命垂危,他自己已经没有什么牵挂了,唯独对年轻的妻子,心里还放不下。
临终时,他叮嘱道:“兰珍年纪还小,让之瑜给她安排份工作,别拿我的事去换钱。要是遇到合适的,就再成个家,以后的日子要自己拿主意,学会独立生活。我在南京坐牢时,朋友送的那五只古董碗,还有我的一些稿费,都留给她。”
从这件事能看出,陈独秀在把部分财产交给妻子时,还特别提了两个重要要求:首先,他希望妻子能自立自强,不要靠别人生活;其次,如果妻子想再嫁人,他不会反对,完全尊重她的选择。
潘兰珍听完这两句话,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心里满是伤心和留恋。陈独秀去世的消息很快登上了报纸,上面写着:“一代英才就此离去,陈独秀在前天晚上去世,享年64岁。”
陈独秀去世后,潘兰珍每天泪流不止,强忍悲伤为他料理了后事。按照陈独秀生前的嘱咐,她离开陈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
潘兰珍收拾好陈独秀留下的东西,从江津出发去重庆找活路。
她在重庆的一家农场找到了活儿干,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国民党的小军官。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确实照着陈独秀临终前说的话去做了。
抗战结束后,潘兰珍回到上海,在浦东一所学校做炊事员谋生。1949年11月,她因患子宫癌离世,结束了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