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忍?连亲生儿女都不放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387c133dcffa156d6d361376146b84.jpg)
在清朝的司法史上,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词——"宰白鸭"。这个词背后,隐藏着多少无辜性命的悲惨故事?有人为了逃脱死罪,不惜重金买人顶罪;有人为了一笔钱财,甚至狠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向死路。
正如郭光启在《宰白鸭》一诗中写道:"宰白鸭,鸭何辜?青天在前不敢呼。得钱卖命代人死,妄冀剖腹可藏珠。"这首诗道出了"白鸭"们的无助与绝望。即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也只能任人宰割,毫无反抗之力。
那么,这种令人发指的现象为何会在清朝如此盛行?为什么连皇帝的严令都无法制止?而那些被推上断头台的"白鸭"们,又经历了怎样悲惨的命运?
一、官场陋习:从"王树汶案"看"宰白鸭"的残酷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04019fc1c834c6eaa6c2dd3daa8617.jpg)
光绪年间,河南镇平县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冤案。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王树汶案",此案不仅暴露了"宰白鸭"现象的残酷性,更揭示了晚清官场的种种陋习。
事情要从一位退休官员说起。这位官员途经河南时遭遇劫匪,丢失大量财物。按理说,这种劫案在当时并不罕见,许多受害者都因惧怕报复而选择忍气吞声。可这位官员不愿善罢甘休,执意要官府缉拿劫匪。
当地县衙不敢怠慢,立即展开调查。可谁知这一查,竟牵出了一个更大的案子。原来这伙劫匪的首领胡体安,正是镇平县的捕快。这个胡体安白天是捉拿盗贼的捕快,晚上却摇身一变成了打家劫舍的强人。
胡体安平日里仗着自己的官差身份,结交了不少官场中人。一旦遇到案子,便靠着这些关系网脱身。这次因为得罪了退休官员,胡体安知道自己再也遮掩不住,便打起了"宰白鸭"的主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634608f4fa04deeab8371808e4c503.jpg)
他把目光盯上了自己府上一个十五岁的小厮王树汶。这个王树汶家境贫寒,举目无亲,正是理想的"白鸭"人选。胡体安许诺给王树汶一大笔钱,又威逼利诱,终于把这个少年推上了替死鬼的位置。
王树汶被收押后,官府竟连最基本的身份核查都没做。明明案发时目击者描述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年男子,可眼前分明是个瘦弱的少年,这般明显的破绽却被官员们视而不见。
直到押赴刑场那天,王树汶终于忍不住大声喊冤。他绝望的哭诉,引起了围观百姓的同情。众人议论纷纷,都说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怎么可能是作案的强人?在民意压力下,监刑官不得不上报河南巡抚,暂缓行刑。
案件重审之时,那些与胡体安有关系的官员开始明里暗里使绊子。他们害怕事情败露会牵连到自己,便想方设法给王树汶定罪。有的官员甚至伪造证据,妄图证明这个少年确实有作案能力。
整整五年,王树汶在狱中备受折磨。期间他多次翻供,说明自己是替人顶罪,却总是被官员用酷刑逼回原供。若不是有几个刚正不阿的官员力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恐怕早就命丧黄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7c63fa9dd488286ef0e9273af602dd.jpg)
最终,在一些清官的努力下,王树汶终于洗清了冤屈。当他重获自由时,已经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而真凶胡体安却早已逃之夭夭,至死都未曾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起案件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因为它揭示了"宰白鸭"的残酷,更因为它暴露了官场的种种弊病。从县令到巡抚,从捕快到监刑官,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参与其中,构成了一张严密的官官相护网络。
二、人性之恶:一个父母卖子求财的惊天奇案
在清朝众多"宰白鸭"案件中,有一桩最是令人不寒而栗。这个案子的审判官陈鳌,正是著名文人陈其元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的清官,最终也未能拯救一个被亲生父母推向死路的少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63938b33562fc5f010961b748572d7.jpg)
事情发生在乾隆末年,陈鳌任职的县城内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身上遍布十多处伤痕,显然是遭到多人围殴致死。案发后不久,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便主动来衙门自首。
这个少年面黄肌瘦,身形瘦弱,与死者身上那些重伤的力道完全不符。更令陈鳌起疑的是,少年对案情的陈述过于流畅,每次问询都一字不差,仿佛是在背诵台词一般。
陈鳌深知此事有蹊跷,便多次提审少年。每次审讯,他都刻意在细节处设下圈套,想要找出破绽。可少年始终坚持自己就是凶手,对案情的陈述滴水不漏。
为了查明真相,陈鳌亲自走访案发现场附近的居民。街坊邻里都说,案发当晚确实听到打斗声,还隐约看到好几个身材魁梧的男子在现场。这更加证实了陈鳌的判断——真凶另有其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b8ad3e9e9ec183521fd0143c4390216.jpg)
在一次夜审中,陈鳌故意说已经抓到了其他同谋。少年闻言却毫无慌乱,依旧一口咬定自己是独自作案。这种反常的镇定,更加坚定了陈鳌对这是一起"宰白鸭"案件的判断。
经过多次规劝,少年终于说出了真相。原来他的父母早在半月前就带他去见了一个陌生人。那人表示愿意出重金,只要少年替一个人顶罪。少年当时并不知道要顶的是人命案,父母却一口答应了下来。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陈鳌派人传唤少年父母时,这对夫妇不但对儿子的遭遇无动于衷,反而恶狠狠地说:"卖你的钱已经用完了,你要是敢翻供,就别想活着走出牢房!"
这番话对少年的打击极大。此后不久,那些与真凶有关系的衙役便开始对少年严刑拷打。他们逼迫少年重新认罪,否则就要对他的父母下手。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少年最终重新认罪。
陈鳌身为父亲,对这起骨肉相残的案件感到无比痛心。他多次进入牢房劝说少年,希望能挽救这条年轻的生命。可少年却说:"父母既然要用我的命换钱,我若活着也是为了这世界添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794173062234438f3bfa0f54271424.jpg)
最终,这个被亲生父母推上死路的少年含冤而死。据说行刑那天,他的父母不但没有来送别,反而在家中摆酒庆贺,庆祝那笔卖命钱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花用了。
这起案件在当地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百姓都说,这对夫妇简直禽兽不如,连畜生都知道护犊,他们却为了一笔钱把亲生儿子往死路上推。一向以礼教治天下的清朝,竟然出现了如此灭绝人性的父母。
陈鳌在判决书上签字后,便立即上书辞官。这位饱读诗书的清官,最终也未能在法理与人性的较量中找到两全之策。这桩"宰白鸭"案件,不仅暴露了司法制度的缺陷,更揭示了人性最深处的贪婪与无情。
三、司法乱象:清官也难断的"白鸭"冤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d9134e229801b2ea38b6255ed6143e.jpg)
道光年间,江苏扬州府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城的命案。死者是当地富商杨大有,而站在公堂上的"凶手",竟是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孤女赵小翠。
当时的扬州知府张德修,是个颇负盛名的清官。他一生断案无数,却在这起看似简单的命案前犯了难。表面上,案情再清楚不过:赵小翠供认了杀人的全过程,也有目击证人作证。但张德修仍觉得此案蹊跷。
按照衙役的报告,赵小翠说她是用一把菜刀砍死了杨大有。然而法医验尸后发现,死者颈部的伤口极深,需要极大的力气才能造成。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如何能使出这样的力气?
更令张德修起疑的是,赵小翠对案情的叙述过于完整。她不但准确说出了案发时间地点,连杨大有身上穿的衣服颜色都一清二楚。这种细节通常只有真正的凶手才会注意到。
张德修决定深入调查。他派人暗访得知,杨大有生前与本地一位姓朱的大户有过节。那位朱老爷觊觎杨家的产业已久,两人因为地界问题多次发生争执。案发前一个月,杨大有还在城中当众辱骂过朱老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b8d865b62b39c3829633476a3a3f74.jpg)
循着这条线索,张德修又发现赵小翠的养母与朱府有密切往来。这个发现让案情有了新的转机。张德修认为,赵小翠极可能是被人指使顶罪。
一连几天的审讯中,张德修苦口婆心劝说赵小翠说出实情。可每次一提到朱府,赵小翠就浑身发抖,一句话也不敢多说。显然,有人用某种手段控制了这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
为了查明真相,张德修亲自前往朱府探访。然而刚到府门,就被告知朱老爷已经进京办事去了。府中管家对张德修爱答不理,其他仆人更是闭口不言。这更加印证了张德修的怀疑。
就在张德修准备上报巡抚,请求重审此案时,朱府突然有了动作。一天深夜,朱府的管家带着一封信来到张德修府上。信中明确表示,如果张德修执意追查下去,不但他的官帽不保,全家老小也会遭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513b0d7d00eedeb19bbff1c79a1004.jpg)
第二天早朝,张德修收到了一份来自京城的公文。朱老爷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竟然让六部给张德修施加压力,要求他尽快结案。
张德修面临两难境地:若是按律判案,赵小翠必死无疑;若是继续追查,不但案子查不明白,自己全家还要遭殃。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第一次感受到了权势之下的无力。
最终,张德修选择了辞官。在临别时,他留下一封奏折,详细记录了此案的种种疑点。可惜这封奏折还没递上去,就被半路截留了。
赵小翠最终被处死,年仅十三岁。行刑前,她流着泪说了一句让围观百姓终身难忘的话:"我虽死,却要把这血债记在那些逼我的人头上。"这句话很快就在扬州城中传开,却再也传不到京城去了。
这就是清代"宰白鸭"案件的特点:就算清官明察秋毫,也难以冲破权贵设下的重重阻碍。法理与权势的较量中,往往是权势占了上风,而那些无辜的"白鸭",只能含冤而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ce6c86c7e12e520735e6dc68469ae0.jpg)
四、时代悲剧:从经济角度看"宰白鸭"现象
嘉庆年间,浙江嘉兴城内有一位叫沈光明的盐商,家财万贯,出手阔绰。一日,他在自家盐铺内失手打死了一名前来讨债的佃户。按律当斩,但这位沈老爷却在十天后悠闲地在茶楼品茶,而死者家属也突然改口,说是佃户自己不小心摔死的。
这桩案子的背后,藏着一个触目惊心的交易。原来那名佃户留下了一个年迈的老母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沈老爷派人送去一千两白银,要他们改口。这一千两白银,足够这个贫苦的家庭生活十年。
佃户的遗孀跪在母亲面前痛哭:"娘,这钱若不收下,孩子们怕是活不过这个冬天。"最终,这个家庭不得不接受了这笔"买命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718eefd1c8de66ec3d6d90f27ea29f.jpg)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清朝中后期,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个普通农户的年收入不过十两银子,而一个大户人家随手打赏的银子就有几十两。对富人来说,一条人命不过千把两银子,但对穷人来说,这却是改变全家命运的机会。
咸丰六年,江西南昌府的税官刘朝斌记录了一则见闻。一户农家因为连年歉收,举债度日。恰逢本地一个富户杀了人,愿出三百两银子寻人顶罪。这家的老父亲主动请缨,说自己年过六旬,活不了几年了,不如用这条老命换些银子,给儿孙谋个出路。
河南开封府的档案中,记载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案例。一位叫李三的农民,为了替儿子赎身,竟主动向人贩子提出要替人顶罪。他的儿子被富户买去做长工,每日干活十二个时辰,却只能得到一碗稀粥。李三四处借钱都凑不够赎金,只好用自己的命去换。
这种"以命换钱"的交易,在清朝后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专门的中间人,四处打探谁家犯了死罪需要替死鬼,然后去贫民窟里寻找愿意卖命的人。这些中间人抽取高额佣金,却丝毫不顾及那些被迫卖命的可怜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a0db7b239f2159353471e7acaab45b.jpg)
道光年间,广东潮州府就查获了一个专门从事"宰白鸭"的团伙。他们在城中开设一家当铺,专门高利贷给穷人。等这些人还不上债时,就威逼他们去做"白鸭"。十年间,这个团伙至少促成了三十多起"宰白鸭"交易。
地方官员对这种现象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他们看来,这是双方你情我愿的交易,死者家属拿到了钱,犯事的富户也有了替死鬼,何乐而不为?至于那些被迫卖命的穷人,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穷人宁愿去死也要换这笔钱时,得到的回答总是:"总比饿死全家好。"这句话道出了晚清时期贫民的无奈。在极度贫困的年代,一条人命甚至不如一口饭值钱。
五、历史警示:为何"宰白鸭"难以根除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曾颁布过严厉整治"宰白鸭"的圣旨。一次,他在批阅奏折时发现了江苏常州府的一起命案。一个富商杀人后,用五百两银子买通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儿子顶罪。乾隆大怒,不但将富商满门抄斩,还将知情不报的地方官全部革职查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f70ab96df184e56d79b92b99116b593.jpg)
这道圣旨颁布后,各地官员都战战兢兢,生怕出了"宰白鸭"案件担责任。可是没过多久,这种现象又死灰复燃。到了嘉庆年间,朝廷每年接到的"宰白鸭"案件举报反而更多了。
道光皇帝即位后,也曾大力整治这一顽疾。一次,他在微服私访时,亲耳听到两个衙役讨论"宰白鸭"的价格。一个说现在行情涨了,顶命要一千两,另一个说那是在京城,地方上七百两就够了。道光皇帝震怒,立即下令彻查京城及周边的"宰白鸭"案件。
可即便是皇帝的雷霆之怒,也难以根除这一现象。原因就在于地方官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网"。一旦发现"宰白鸭"案件,他们就会层层遮掩,绝不让消息传到京城。就算有人告发,等到旨意传到地方,相关证据早就被毁得一干二净。
咸丰二年,山东德州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一个富户杀人后,竟然让自己的管家去顶罪。这个管家上了公堂后,对案情供认不讳。可是等到行刑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死刑犯根本不是那个管家,而是一个被收买的乞丐,真正的管家早就带着全家逃往他乡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6ac1d0e84207328a4df5098e48d859.jpg)
这起案件暴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些地方官员不但包庇"宰白鸭",还亲自参与其中,甚至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从寻找替死鬼,到伪造口供,再到安排行刑,每个环节都有官员从中渔利。
光绪年间的《申报》上,就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浙江宁波府的一个商人杀人后,当地衙门主动派人来说,只要交五千两银子,保证帮他摆平。这个商人同意后,衙门就找来一个犯了命案的逃犯,让他用这个案子顶了死罪,这样既平了命案,又破了一桩积案。
到了清朝末年,"宰白鸭"已经发展出了不同的"套路"。有的是富人主动找替死鬼,有的是穷人主动请缨,还有的是官府"调剂余粮"。甚至连一些江湖帮派也掺和进来,专门经营这门生意。他们会主动去监狱里寻找死囚,说服他们用一个案子顶另一个案子,以此赚取中间差价。
在皇权不下县的清代,地方大员往往成了一方诸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宁可包庇罪犯也不愿得罪地方豪强。就算是皇帝的严令,到了地方也会被层层打折扣。这就是为什么"宰白鸭"现象直到清朝灭亡都未能根除的根本原因。
复仇者
现代也有,只是少了一些
铛铛铛铛
记得有一个新闻,一个人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叔叔,好多年不见了,都以为意外死了,哪知道多年以后带着一份刑满释放证明回家了,关键释放证明上还不是他的名字[汗]
Gj
只有到自己身上才知道剖腹找鹅肉是真的[笑着哭]
夜鸠临溪
现在社会替人顶罪,替人背债的都不少。宰白鸭也该很少,毕竞人没了钱有何用?
南无地藏王菩萨感恩父母
愿世界战争灾难早日消除,国泰民安!愿所有人平安健康,敬请吃素放生,常念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保佑
用户11xxx04
有区别吗
谢艳玲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用户10xxx74
毛主席伟大,推翻了吃人的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