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委张仲瀚中将资历,没授衔终生未娶无子女,原因令人痛心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3-09-21 10:09:11

一般来说,抗战时担任八路军主力团团长,除去牺牲和其他原因,建国后授予的军衔自然不会很低,抗战初期担任过的大多数被授予上将,甚至是副团长也有授上将军衔,比如韩先楚。后来,随着队伍的发展,到了抗战中期提升主力团团长,大都是授予中将,最低的也是少将。当然,这也并不是千篇一律,今天介绍一位抗战时曾经担任过主力团团长,并且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他还被任命为兵团级别领导,当年他手下的副团长就授予少将军衔,他却没有军衔,而且一生的坎坷经历,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此人名叫张仲瀚。

张仲瀚,出生于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张崔尔庄村一个著名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张照拔贡出身,是晚清翰林,任“内阁侍读”,擅长书法,曾为慈禧太后书写匾额,受慈禧太后赏识,赐白银三千两。后因看不惯越来越衰颓的晚清,愤而辞官回乡,当起了拥有万亩良田,在北京、天津和县城还有数十间商铺的土财主。其伯父张吉墉(字幼青),毕业于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是冯玉祥的挚友和主要幕僚,成为西北军的元老,被称为七大谋士之一,曾担任高官。

家庭优渥的张仲瀚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聪颖好学,造就了他的信仰、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善书法,会写诗、编剧,在京剧演艺上有相当造诣,既有燕赵之士的豁达豪爽风骨,又兼有文人气质和仁爱之心。加之张仲瀚一米八五大个,头发微卷,眉清目秀,方正的脸上露出明亮的笑容。他衣着整洁,脚蹬马靴,浑身洋溢着英武磊落之气,是标准和帅哥,人称多才多艺、风流倜傥,因此,在读书的时候就颇受人瞩目,并加入了先进组织。

七七事变爆发后,祖国处于最危急的时刻,20岁的张仲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依靠个人的能力,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倾家荡产组建两支民军抗日队伍,即河北民军、津南自卫军,肩负着抗日救国的使命。后来,他率领这支数千人的部队编入八路军序列,所属成为359旅719团,张仲瀚担任团长,开始跟随王震上将经历后半生的风风雨雨。

在抗战艰苦岁月里,张仲瀚率领这支队伍,参加了齐会战斗、陈庄歼灭战、讨顽战役、百团大战、南下北返等一系列作战,可谓是战功赫赫。随后,这支部队奉命西渡黄河拱卫陕甘宁边区,张仲瀚也随之回到延安。当年26岁,年轻有为的张仲瀚,是帅才、全才,文韬武略、聪慧渊博、智勇双全、且功绩卓著,战场上拿枪杀敌纵横驰骋,劳动上拿起锄头亦能力极强,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中,所在的部队称为模范,他和战士并肩开荒,吃小米饭,喝南瓜汤。

当年,著名抗日名将续范亭来到延安,闻讯特意来到南泥湾,团长张仲瀚负责招待客人,在他的安排下,摆上了一桌全部自己生产的“南泥湾盛宴”:猪、羊、肉、粉条、南瓜、豆角、小米,续范亭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曾面谏蒋介石抗日被拒,到中山陵剖腹明志,震动全国。他看到在敌顽的重重封锁之中,八路军没有被困死饿死,而且生活得如此惬意,这一席“南泥湾盛宴”的肉、油、菜,全是自己生产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名团长张仲瀚是官宦世家子弟,却丝毫没有花花公子的样子,他以身作则,开荒种地,粗布军衣,双手老茧,却潇洒英俊,颇有儒将风度。续将军慷慨赞道:“有三五九旅,战胜倭寇有望”,并赋诗“镇边将军知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

延安时期,团长可以算是高级干部,因为当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红军的一些将领普通都是降二级甚至于三级任命,从前的师长、甚至是军长才有资格当团长,团长张仲瀚被人称为能文能武的将军,他兴趣广泛,才智过人。玩书法,一笔颜体字令书法家赞赏;玩篮球,他身手矫健,空中转身,勾手投篮,令战士们鼓掌叫绝;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唱京剧,那时一上台亮嗓子,字正腔圆,起伏跌宕,投足举手,韵味十足,台下掌声如雷,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给干部战士们带来无穷的欢乐,中央领导都闻其大名“三五九旅有个会唱京剧的团长”。

性情豪爽,喜交游,善徘谑,风流倜傥,才华出众的张仲瀚喜欢交朋友,他“谈笑有鸿儒”,往来兴趣同。更重要的是重友情,重礼仪,为人慷慨,深得上级和下级的爱戴,自然也引来了许多女性同志的瞩目。当年,延安是全国人民心中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抗战“圣地”,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纷纷投奔这里参加抗日队伍,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写就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特别是一些有文化知识的女青年,她们有不少是家资显赫的豪门闺秀,有的就读清华北大名牌院校的天之骄女,有是住洋楼、坐洋车的官员富豪的千金小姐,宁愿离开富裕的家庭环境,抛弃渡海留洋、远嫁大佬的阔太太生活,从五湖四海,穿上草鞋奔向青纱帐,像潮水般向朝风沙弥漫、战火纷飞的大西北前线涌来,聚集在宝塔山下,饮延河流水,穿粗布军装,吃小米高梁,住黄土窑洞,开启他们理想的革命之旅。

那个时候,气势磅礴的黄土群山中,蜿蜒清丽的延水河旁,层层叠叠,排列齐整的百余孔窑洞,是这群女子求学、工作、生活的地方。每天清晨4时半,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和口哨声,学员们起床后,把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然后沿着羊肠小道下山到延河边练操、跑步和洗漱。远远望去,衬着黄土高坡,女战士们就像一条条蓝灰色的小溪,弯弯曲曲顺坡而下,同时伴随着此伏彼起的歌声。作为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多才多艺文武双全的张仲瀚,被邀请到这里为他们讲学,他也成为这些知识女性心目中的偶像。

所谓无巧不成书,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团长张仲瀚有一次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办事时,竟然遇到一位昔日的同窗,曾经让他倾慕过的女同学,名叫杨忆南。她长相清秀,长身玉立,洒然出尘,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不仅面貌甜美,身材挺秀,身材高挑,动作流畅优美,而且多才多艺,待人亲切,热情大方,博览群书,学习成绩优异,其端庄气质,被同学们称为“班花”。

千里之外的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一大幸事,更重要的是彼此都有好感的男女青年,两人一见面便互诉衷肠。原来,两人从学校分别之后,成绩优秀的杨忆南考入了北平师大,谁知临近毕业时,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杨忆南只能终止学业,返回老家。后来,思想进步的她在同学的引荐下,不远千里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并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就读。同乡、同学又是同志,又是彼此相挂念的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尤其是张仲瀚得知杨忆南在延安鲁艺读书时,那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加上敌人的封锁,延安生活困难粮食紧张,一些从城市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杨忆南常常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积极响应上级“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放下学生架子,投入火热的革命运动中去,参加劳动和学习,她熟练地挥舞锄头,不怕脏累,每天都干得满头大汗。她们还编箩筐、纳鞋底,摇纺车学织布,与自己正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相呼应,郎才女貌、志趣相投,在一起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两人很快就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度。同事战友同学们都纷纷祝福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日后一定能幸福美满,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然而,当他们拿着结婚申请请求组织批准时,两人怔住了:领导回复,再等二年方可结婚。原来,这一阶段,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上级规定结婚必须是“二八五团”,即年龄要达到28周岁,5年以上的党龄,团级干部以上。张仲瀚后两条都符合,唯独年龄只有26岁,故而短时间内二人不能结婚。没有办法,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结婚的事情只好搁置下来,两人全副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和学习中去,两年以后再成家也不迟。

就在张仲瀚和杨忆南这对有情人等待佳期的时候,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略反攻节节胜利的情形,日军妄图作垂死挣扎,国军正面战场连续失利,豫、湘、桂、黔相继沦陷,日军进逼四川,威胁重庆。为此,上级作出重大决策: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分兵挺进国民党兵败弃守的沦陷区,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打通南北通路,连接鄂豫皖边新四军及华南东江抗日纵队,形成南北响应、相互支援的局势。随即命令张仲瀚所训为“南下支队”,他担任大队长。

在南下出征誓师动员大会上,上级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这支远征的队伍是一次新的长征,因为你们要从敌伪顽军的中间穿行的,加上途中江河纵横、群山阻隔,这些给予这支远征的孤军以生死的考验。作为一名指挥员的张仲瀚深知这次远征非同一般,接下来的斗争将十分残酷与艰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这一走能否与她再见?不得而知。他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牺牲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既不知痛苦,也没有了悲伤;可是痛苦和悲伤却留给了未婚的妻子,让她一人独自承受,这未免有点太残酷。因此,特意给心上人杨忆南写了一封分手信,叫她不要等,如果得知我牺牲的消息,请不要悲伤。

摒弃一切私心杂念的张仲瀚,寄完信,如释重负地跟随部队南下。随后,部队在渺无人烟的吕梁山区行军40多天,露宿荒野,吞冰咽雪,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强渡汾河;一夜急行军90公里,强渡日军重兵防守的同蒲铁路线,还与日军打了一仗;又翻越了中条山、太行山,于12月中旬抵达河南洛阳西部的黄河岸边。日伪军觉察到南下支队的南进行动,急调重兵封锁黄河沿岸,控制了所有渡口和船只,无船渡河的部队焦急地望河兴叹。

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黄河冰封了。张仲瀚当机立断,立即命令部队从结冰的河面渡过,为了防止新冰冻的河面开裂,他果断地指挥先遣队战士躺倒滚动前进。他告诉战士们:人躺倒后,接触冰面的面积大,压强小。许多战士不知道压强是什么,但是从一次次战斗实践中,他们早已信服虽然年轻但很有智谋的团长,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指挥。冰面上,冰凌锋利如刀,割伤了战士们的皮肉,痛得钻心,2000多米宽的河面,先遣队滚动前行40多分钟后,抵达彼岸。发信号给对岸大部队,可以步行过河。南下支队在2000多米宽的河面同时穿行,8个多小时后,不费一枪一弹渡过了黄河天险。日伪军眼睁睁看着这支充满智慧的部队过河,无可奈何叹道:无法阻挡。

接下来,南下大军进入中原大地。开阔的大平原,村落稠密,阡陌纵横,日伪碉堡林立,交通要道都被敌人控制着,戒备森严。为了避免惊动敌人,引起战斗纠缠,部队多为夜间急行军。指战员大多为长征走过来的铁脚板,张仲瀚虽配有坐骑,但他很少骑乘,让给伤病员,坚持与战士们一起步行。夜间穿行于日伪碉堡群时,部队鸦雀无声,神速前进。同时,张仲瀚率领的部队,在穿越鲁山叶县日伪封锁线时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当时,鲁山城内主要有日军一个联队,配备有坦克部队,为了阻止南下支队,日军在沿线构筑工事,加强岗哨,南下部队分左右纵队进至鲁山以西耿集、官庙一线时,遭到敌人侧击。张仲瀚率部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迅速穿越鲁山叶县公路,一开始日军吃了败仗,恼羞成怒的日军联队长调集500多人,在近十辆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杀到张仲瀚所部的阵地,他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打退了日军轮番进攻。敌坦克逼近时,警戒排战士杨正春在火力掩护下,用手榴弹击毁敌人两辆坦克。敌人的又一辆坦克反扑过来时,杨正春与敌坦克同归于尽。最后突围中,加强排全体指战员壮烈牺牲。这场阻击战,击毁敌坦克、装甲车4辆,始终牵制住了敌人,保证主力部队通过封锁线,完成了阻击、掩护任务,取得了胜利,鼓舞了士气。

战斗胜利结束时,团长张仲瀚发现大腿一侧疼痛,用手一摸血粘乎乎的,原来裆部受伤,阴囊被子弹划开一条口子。由于当时军情紧急,他自己觉得伤势不是很严重,只是叫卫生员简单拿绷带包扎了一下,就继续行军打仗去了,接下来,又是紧张指挥部队的与敌人周旋,连续二十天连串的战斗和急行军。他总觉得伤口时好时坏,始终没有愈合,由于没有太强烈的疼痛感,自己并没有太在意,更没有及时去换药治疗,一路上汗沤和过浉河时又沾上生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伤口发生了严重感染,出现大面积溃烂,整个裆部都肿一起来。

此时,张仲瀚行军走路受到极大的影响,才不得不停下来进行治疗,支队的卫生队长、三五九旅外科大夫谭尚维,对战伤外科治疗有丰富的经验,负责对他的伤势进行检查,他解开张仲瀚的裤带,拆了已与伤口黏在一起的绷带,查看了伤情后直摇头,埋怨说道:“你怎么能这么简单处理,既不用药,也不换绷带,就这样焐着,本来问题并不大,几天就好了,现在伤口已经发炎,两侧睾丸组织受损,各种功能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是伤口全面愈合也会丧失许多功能及影响生育。”

后来虽然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伤口已经愈合,经医生细致检查,张仲瀚得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受伤部位完全丧失功能,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男人的担当,他强忍着万分悲痛,万般不舍地与杨忆南分别,自此再也不与女子谈婚论嫁,有战友们出于好心劝他成家,甚至有漂亮女子主动接近他,他都婉言谢绝和毅然拒绝,并说,象我这种情况,决不能害人家,破坏人家的幸福。自此终身未娶,孑然一身。他的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张仲瀚虽然因战伤造成终身遗憾,但他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中去,后来历任军调处参谋,教导旅旅长、师长、军政委、22兵团政治部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副政委、第二政委、农垦部副部长、二炮顾问等职务。当年评定军衔时,他评为准兵团职,按他战友们的说法,他作为八路军主力团团长、后任军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大军区政委,应该评为中将,最起码是少将打底,但由于他调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拿他自己的话说是“庄稼兵”,为此没有参加55年10月的全军大授衔。也就没有军衔。

张仲瀚虽然没有授予军衔,但仍然以乐观豪迈、拓荒者的崇高追求,万分饱满的满腔热情,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作为当年军团决策者的他,被人尊称为新疆军垦事业奠基人,“边庭飘遥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这种环境下把拉犁的纤绳套在肩头,在万古荒原艰苦创业。但是,苦中有欢乐,苦中有激情。上古时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阙”,兵团人是拉着犁,唱着《戈壁滩上盖花园》。张仲瀚带头唱,带动军垦战士大家唱。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产生了巨大精神力量。

在领导这场著名的生产运动中,张仲瀚成为了诗人,他写的《老兵歌》:“务农畜为贵,苜蓿草中王。肥多田增产,粮足六畜强。田在畜身边,畜在田近旁。欲求田畜旺,连队办五坊。五坊何所指?油酒粉豆糖。渣滓皆饲料,粪便变棉粮。”展示生动完美的生态农业图,成为当年的指导方针。为了达到丰产丰收,下田劳动都是以身作则,即使是炎炎夏日太阳火辣辣的,把人晒得头皮发痛,浑身汗水直流,个头高大,身体最胖,他头戴草帽,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一条旧军裤,每前进两三公尺就要伸一伸腰,擦一擦汗。

十年干戈老,四海痛哭深。1980年3月9日,一生未娶、无儿无女,年仅65岁的张仲瀚,房无一间,钱无分文,乘清风而去,化高山云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仲瀚遭受残酷迫害长期关押,他仍以乐观的心态工作,上级为他准备了宿舍,他一天也没进去住过,他受迫害平反组织补发了3万元工资,他先拿出2万元补交了党费,余款分赠给司机、秘书、警卫员,只给侄女留下区区450元钱。他前半生战斗而取得胜利的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后半生开拓的万里风沙、千里戈壁如今天成一片片绿洲、一座座新城,水碧天蓝。张仲瀚的那种大公、无私、激情、豪迈、快乐为大众后代奉献的精神,至今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后人。

0 阅读:1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