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增四)仆固怀恩勾结外族入侵,为何唐代宗厚待其家属?

惊心鸟 2025-01-11 02:15:32

熟悉中唐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仆固怀恩是中唐时期唐朝最为杰出的外族将领,没有之一。他是铁勒族人,本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麾下出任左武锋使。在安史之乱中他凭借自己的武勇和军事才能崛起,被唐代宗李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辅佐天下兵马大元帅李适平定安史之乱。在整个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仆固怀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政治和军事地位仅在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名将之下,成为了唐朝中期军事上的柱石功臣。可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因为军权等各方面的原因,仆固怀恩与朝廷发生了矛盾,最终被逼谋反。

面对仆固怀恩的反叛行为,尤其是他勾结吐蕃、回纥等外族入侵的行为,让朝廷上下非常愤慨,纷纷要求起兵讨伐仆固怀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唐代宗李豫并没有采纳大臣们的建议,而是对仆固怀恩采取了怀柔政策。他一边派人劝说安抚仆固怀恩,一边派人组织军队应付吐蕃、回纥等三十万联军。即便是在最为危急的情况下,李豫都没有下诏称仆固怀恩为反贼,反而善待其家属,对其母亲厚加抚恤。李豫的这种做法让很多历史爱好者们不解,面对几十万外族联军围攻的危急情况,为什么李豫始终不肯对仆固怀恩下手呢?

从史料来看,李豫对仆固怀恩的宽容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朝廷上下都一致认为仆固怀恩已经反叛,而且他也的确勾结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李豫却依然拒绝以谋反罪处置,这种宽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李豫始终拒绝正式下诏确定仆固怀恩的罪名。对仆固怀恩及其所属的军队,李豫采取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抚,甚至派出了仆固怀恩的老上司郭子仪。这种对反叛的外族将领的宽容的情况,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而且在反叛后还善待其家属,抚恤其母亲,册封其女儿为公主,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当时唐代宗李豫为什么如此选择,他对仆固怀恩如此宽容的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的学者们众说纷纭,的除了不少结论。有的说是因为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有大功,全家四十六人死于兵乱之中,这家人算得上是满门忠烈。也有的说仆固怀恩是唐代宗李豫一手提拔起来的,在李豫还没当皇帝之前,就是和仆固怀恩在前线指挥军队平乱。所以两人之间的感情很深,李豫不愿意如此对待自己的老朋友。这些说法从各方面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都并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性要爱。从各方面史料分析,李豫如此做的目的是千金买马骨。

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仆固怀恩的叛变,本质上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政治风向改变的结果。安史之乱后唐朝禁军遭受重创,藩镇军在平乱中崛起,全国政治格局与战前完全颠倒,形成了朝轻军重的形势。这种形势对于刚即位不久的李豫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拥有重兵的地方藩镇对朝廷来说是莫大的威胁。所以李豫开始用各种方法削减地方藩镇军的实力,比如解除和削弱郭子仪、李光弼等主要将领的兵权,又比如重用宦官集团,向藩镇军派驻宦官监军等等。他的这些目的都是为了防范藩镇军失控,进而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面对朝廷这种政治风向的转变,不同的将领应对态度不同。郭子仪最坦然,主动放弃兵权,回到长安养老,享受高官厚禄。李光弼不愿放弃兵权,拒绝了到洛阳当东都留守,缩在徐州韬光养晦,表现得安分守己。仆固怀恩就不同了,他身份特殊,所以收到朝廷猜忌最严重。一方面他是负责招纳安史叛军投降藩镇的,另一方面他又是外族将军领军。在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时代,朝廷是重用外族将军的,所以对其非常宽容。但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外族将军,所以战后朝廷对外族将领非常猜忌,防范也非常的严格。

仆固怀恩本人是外族将领,又与投降的安史叛军的核心河北四镇来往密切,自然在政治上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他不想像郭子仪那样交权,又不想像李光弼那样委屈自己,所以跟河北四镇达成攻守同盟,目的是迫使朝廷放弃削弱地方藩镇兵权的政策。在这种政治对抗中,缺乏政治经验的仆固怀恩逐渐落入下风,于是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从整个形势变化来看,仆固怀恩的反叛是唐朝政治上的悲剧,也是唐朝最大的损失之一。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唐代宗李豫时代,仆固怀恩的叛乱让唐朝军队出现断档,也为后来四镇之乱埋下的隐患。

就当是唐朝面临的形势而言,唐代宗李豫对仆固怀恩的策略和态度还算是非常高明的,这与其他朝廷重臣的反应截然不同。朝廷中大多数人是比较确定仆固怀恩反叛的,而且支持起兵讨伐仆固怀恩,这里面以宦官监军骆奉先、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的态度最为强硬。如果按照这四位的想法,朝廷必然要起兵讨伐仆固怀恩,那结果就非常难以预料了。一方面仆固怀恩虽然反意明显,却还处于拥兵自重的状态,说他谋反没有切实的证据。另一方面仆固怀恩有着许多盟友,攻打他牵一发而动全身。

仆固怀恩是当世名将,在军事上部署非常的高明,明面上朝廷抓不到办点把柄。他与河北四镇达成了攻守同盟,但出头的都是河北四镇,朝廷难以给他定下罪名。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但出头的确实回纥。当时仆固怀恩的女婿是回纥的登里可汗。仆固怀恩和回纥的交流,明面上是老丈人和女婿的关系,朝廷也说不出话来。就算仆固怀恩最出格的派儿子仆固玚与辛云京开战,也是打的是藩镇内部矛盾和私人矛盾的名头,不以朝廷为目标。因为这些事做得没有证据,朝廷起兵反而师出无名。

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搞莫须有的欲加之罪,就会落入了卸磨杀驴的圈套之中。当时全国藩镇都看着朝廷态度,一个搞不好就是第二场安史之乱。实际上朝廷是否出兵讨伐仆固怀恩,是否给仆固怀恩定罪,关系着朝廷对待其他藩镇的政治路线问题。如果朝廷强行起兵,就说明朝廷要强行削藩,很可能藩镇军联合起来打内战。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外面有吐蕃、回纥的几十万联军威胁,唐代宗李豫根本不敢打这场内战。所以他先派宰相裴遵庆去慰问安抚,然后又打算派颜真卿前往,目的就是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实际上这种争端不是和平手段能解决的,就连缓兵之计都难以生效。仆固怀恩也知道政治上他没有优势,越拖形势对他越不利,所以并没有答应朝廷的条件。整个朝廷中,颜真卿对李豫的想法是很明白的,果断的推荐郭子仪替代自己去仆固怀恩军中。仆固怀恩是郭子仪的老部下,他的下属大多数是从郭子仪的朔方军出来的。和平解决仆固怀恩,只需要郭子仪一句话,这个军团就束手就擒了。实际上的发展业余颜真卿预测相同,郭子仪一到,仆固怀恩的军队就被瓦解了一大半。仆固怀恩本部军队不能成事,指望回纥、吐蕃等外族就更难了。他虽然造谣李豫和郭子仪去世,但郭子仪一现身,吐蕃就表示不打了。

从这些地方来看,仆固怀恩尽管手下军队很多,但政治上是不堪一击的,对于李豫来说也是不足为虑的。李豫担心的不是仆固怀恩的叛乱,而是这事闹大后其他地方藩镇会趁火打劫。其中河北四镇本就是安史之乱叛军投降,肯定会借机扩大地盘。其他藩镇军队在安史之乱中也有各种大功,自然不愿意放弃手中兵权。仆固怀恩这个军方三把手带头了,下面的地方藩镇肯定有样学样。可以说一旦仆固怀恩和朝廷的矛盾表面化和公开化,就把双方都放在火山口上了,一个处理不好就是天下大乱,甚至是改朝换代的局面。

李豫拒绝在公开的诏书上称仆固怀恩为反贼,不对他进行定罪和定性,就是让双方的矛盾处于隐秘的状态。只要双方没有撕破脸,以河北四镇为代表的打算趁火打劫的地方藩镇就没有理由起兵,只能保持观望的态势,而国家面临的危局也还有挽回的余地。李豫让人奉养仆固怀恩的母亲,给予其丰厚的抚恤,还册封她的女儿为公主。就是表示自己与仆固怀恩没有嫌隙,不会强硬的推行削除藩镇兵权的政治路线。只要这个底线守住了,地方藩镇就没有起兵干涉的理由,朝廷和仆固怀恩的局势也就处于可控的状态。

可以说李豫在整个过程中的做法是处心积虑的,是非常细致和谨慎的。他用千金买马骨的手段,以仆固怀恩为样本,来招揽地方藩镇的人心,以稳定唐朝国内政治和军事的大局。他对仆固怀恩及其家属的厚待,也是想地方文武官员表明朝廷的政治态度,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秀。从这种政治态度来看,他是有意与地方藩镇保持和解的想法,进而避免国家再度陷入战乱之中。不论是仆固怀恩的女儿还是母亲,都是他作秀的工具。但地方藩镇看到他的这个态度,与朝廷紧张的关系就会缓解,削弱双方之间的敌对情绪。

从事情的发展看,李豫的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事情最终还是比较和平的解决,也为郭子仪解决吐蕃和回纥的大军创造了时间和空间。实际上从当时的情况看,地方藩镇也不想再度陷入战乱之中,只是想保有安史之乱中攫取的地盘和特权。只要朝廷政治态度柔和,不采取强硬措施,他们也不会自找麻烦。而这种办法也起到了逐个击破的作用,为战乱频繁的中唐时期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从这个角度看,唐代宗李豫在政治上比其子唐德宗李适高明的多。李适就是处理四镇之乱太过强硬,最终导致了席卷半个唐朝的巨大藩镇叛乱。

0 阅读:8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