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位于武汉汉口片区的特等火车站汉口火车站。
汉口是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武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商业和交通枢纽。明代之前没有汉口这个城市的存在,是因为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汉江流域的大洪水将武昌城长江对岸的汉阳城一分为二,原汉阳城的南部仍然叫汉阳城,原汉阳城的北部因为位长江与汉江两江交汇处的地带,因此命名为汉口。汉口因为地势平坦,有利于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迅速地聚集了众多的工业作坊与商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汉口由一个荒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城镇,其规模迅速地超过了长江对岸的武昌与汉江对岸的汉阳。
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国大城市的人口排行榜上记载,1918年广州以160万人排名全国第1;上海以150万人排名第2;天津以90万人排名第3;北京以85万人排名第4;杭州以65万人排名第5;福州以62.5万人排名第6;苏州以60万人排名第7;香港以52.5万人排名第8。当时武汉市这座城市还没有诞生,而只有隔长江与汉江鼎立的汉口、汉阳、武昌这三座城市,其中的汉口人口为35万人,排名为全国第15名;武昌的人口为25万人,排名全国第23名;汉阳的人口为15万人,排名全国第36名。如果将当时的汉口汉阳武昌的人口加起来就是75万人。
上图:位于武汉汉阳片区的武汉三大名胜之一晴川阁。
汉阳片区是武汉三镇中最早修筑城邑的地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江夏(江夏是现在武汉武昌城的历史名称,因为江夏位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地,汉水也就是汉江其历史名称又称夏水,江夏的意思就是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太守黄祖在汉阳龟山北麓筑却月城,以重兵驻防,扼守江道,这是武汉三镇筑城之始。隋代时期,汉阳城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隋开皇九年,废沔阳郡,改为沔州,境域属沔州汉津县。开皇十七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作为县名始于此。唐宋年间,汉阳城进入了繁荣时期,受到了大诗人李白等人的高度赞誉。
武昌片区是比汉阳片区修筑城邑的时间稍微晚一些,吴主孙权在公元223年建造了夏口城,后改为武昌城,其寓意为“以武而昌”,它标志着武昌建城历史的开始。 武昌城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和规模。南朝刘宋时期武昌城被扩建为郢州城;唐朝时期,牛僧孺扩建为鄂州城;明代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扩建为楚王府,使其武昌城的规模达到20余里,设有九个城门。清代,武昌城进一步发展,成为湖广总督的驻地,官署林立。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武昌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黄鹤楼、起义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
上图:位于武汉武昌片区的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汉口片区人口大增的年代是在明朝晚期和清朝时期,由于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汉口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级别的商品集散地。造成汉口的人口大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地理优势:汉口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具有天然的港口优势,便于水上交通和贸易。商业发展:汉口的商业和贸易活动逐渐繁荣,成为漕粮和食盐转运的关键城市。大量的商品交易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健全:明朝晚期,汉口商户自行出资修建了袁公堤,这条堤防不仅保护了汉口,免遭洪水威胁,还促进了汉口的快速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汉口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和商业活动。
汉口片区人口大增还有政策支持的结果:汉口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使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也随之增加。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汉口在历史上迅速发展成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清朝时期,汉阳片区是清朝的炼铁基地,还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如果以1918年那个时候武昌、汉口、汉阳作为一个整体城市来计算人口的话,那个年代的汉口汉阳武昌的人口加起来就是75万人,这个人口规模就可以排在广州、上海、天津、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5名;杭州只能以65万人排名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