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寡妇千里寻仇,商人和妻妾得病,三个儿子暴毙

商道明事 2021-10-21 10:37:09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百一居士笔记小说《壶天录》,翻译时稍有改动。

在浙江瑞安县,有一人姓朱,叫朱三(原文有姓无名,为方便阅读拟名朱三),是个小生意人,平时靠贩卖茶叶、瓷器等东西赚钱营生。小日子过得还可以,有钱娶妻了,于是朱三娶了个老婆,就在家中。

这一次,朱三又买了很多茶叶,运到姑苏去卖。

朱三住在客栈中,附近都是人家。闲来无事,朱三也出门溜达,隔壁有个女子,叫陈氏,丈夫已经去世了,是个遗孀,也就是寡妇。这寡妇要维持家庭,难免出来见人做事,于是慢慢地,朱三就和这个寡妇熟悉了。

很不幸,当年的茶叶掉价了,降价很多,于是朱三亏了很多钱。他每天忧心忡忡,担心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陈氏看到朱三每天都不开心,焦急又茶饭不思,于是就拿出一千两银子借给朱三,帮他度过燃眉之急。

有了这笔钱后,朱三又瞅准机会,买了很多低价茶叶囤起来。没多久,茶叶价格暴涨,他低价买高价卖,一把赚了一千多两银子。拿到钱后,朱三把一千两银子还给陈氏。还完钱后,朱三也没多少钱了。陈氏觉得朱三还挺诚实,又会赚钱,于是表示愿意以身相许,嫁给朱三。

朱三很喜欢陈氏,说:我家中已经有了妻子,如果娶了你,只能委屈你做小妾,而且到了我家,只能租个房子给你住。陈氏并不介意,只要朱三对她好,做妾无所谓,进步了他家门也无所谓。就这样,两人住到一起了。

商量好回家的日期之后,陈氏开始整理家中东西。由于她的东西很多,所以陈氏把一些贵重东西都直接交给朱三,让他保管。

朱三拿回客栈一看,发现包裹里好多金银珠宝,价值起码也有三五千两银子,他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多钱,顿时起了占为己有之心。第二天一大早上,朱三带着陈氏的包裹,匆匆回家了。陈氏左等右等,不见朱三来,于是和几个邻居一起出门打探,最后在客栈小二的告知下,她才知道朱三已经回老家了。

自己的家当全都在朱三那个包裹里,如今不但被骗了身子,连一点生活费都没有了,陈氏羞愧得无地自容。她觉得也没脸回家了,借宿在客栈中,当天晚上,陈氏就在客栈房间里自缢了。

陈氏死后,由于客栈没人和她有仇,她和朱三熟悉但别人不知道,邻居们又只知道她要去谁家,而那个人卷钱跑路了,具体是谁无人知道。所以官府也查不清,这个案子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几年之后,平阳人凌仁义到姑苏卖茶叶,也住在陈氏旁边的这家客栈中,巧了,他也住在陈氏吊死的那个房间。关了灯,凌仁义准备睡觉,在黑暗中,他仿佛看到有人,又听到女人哭泣的声音,仿佛鬼魅一般。

凌仁义胆子素来很大,他见此情景,倒也不惧,点起香,默默祈祷,然后朗声说:不知道你是人是鬼,有何冤屈?都可以说出来,我会尽力帮助你,休要出来害人。鬼魅很快没了,李仁义于是安心睡觉。

睡着以后,凌仁义做了个梦,梦中陈氏把自己帮助朱三,朱三有负于她,还把她的钱财都拐走了,自己羞愧所以自缢而死的事说了出来,凌仁义这才知道事情原因。梦中,陈氏还告诉凌仁义,希望他可以到浙江瑞安县,自己伺机报仇,而她的魂魄,会依附在凌仁义的雨伞或者纸巾中。

凌仁义乘船去了瑞安县,然后把雨伞和纸巾丢在了岸上,这样的话,陈氏的冤魂就到了瑞安县。

有一个卖螃蟹的老太太,看到了雨伞和纸巾,于是捡了起来,放在扁担上。老太太挑着扁担,每天到各处乡村卖螃蟹,就这样,陈氏的冤魂也看到了瑞安县各处。

再说朱三,几年前他回到家中,靠着陈氏的钱财,不但买了很多田产,而且开了一个大药铺,就在街市上。而且他回家就娶了一个小妾,日子过得很舒服。

有一天,朱三正在你药铺里,看到一个老太太挑着扁担卖螃蟹,扁担上有一把雨伞和一块纸巾。朱三一看到雨伞和纸巾,就觉得奇怪,他忽然觉得浑身寒冷发抖,坐卧不安,似乎有什么事要发生。

陈氏的魂魄感应到了,于是每天在朱三的药铺里缠闹,有时候凭空出现一声凄厉的惨叫,很多人都不敢来了。朱三早已经知道陈氏上吊自杀的事,没办法,他请了和尚做法事,给陈氏超度,但没有任何作用。

没过多久,药铺就没人敢来了,朱三不得不宣告药铺关门。

过了几天,朱三全身开始溃烂,一条腿也无缘无故断了,怎么也治不好。后面,朱三又患了肺病,咳嗽不断,胸前甚至开了个大口子,里面黑乎乎的一团,不知道是什么。

又过了几天,朱三的几个儿子,一个个相继夭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找了很多医生来看,都没发现有什么病。他甚至请了道士、和尚、仵作来检查孩子尸体,但依旧没找到病因,似乎遭到了报应,突然暴毙。

朱三的妻子也很惨,她和朱三一样,患了肺病,不断咳嗽,每一次咳嗽她都很痛苦。而朱三的小妾,不但瞎了眼,还得了痨病。三个儿子都死了,一夫一妻一妾活得每一秒都很痛苦,真是报应啊!

朱三十分后悔,拖着病体残躯,到各个庙里、道观里求神拜佛,祷告忏悔,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看到朱三全家都受到了报应,陈氏千里寻仇的冤魂才得以安息。

0 阅读:38

商道明事

简介:讲述企业家故事,帮助企业家了解商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