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金沙器物可能出自此地!成都出现古老的玉器、铜加工遗址

闲云谈历史 2024-03-27 00:34:05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然后扩展到全球史前文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提醒:原创学术文章,转载或摘引必须指明出处、必须符合学术规则、法律许可,否则追究学术不端或法律责任!

一、笔者花了宝贵的2年多的时间考察、拾捡、搬运、冲洗、分类、研究了大量此地各种石头及残料

2022年6月4日,笔者发表了“道友送来几百公斤石头,5000年的古蜀国的2件宝贝重现天日”一文,某道友一直阅读笔者有关解读三星堆、甲骨文、探索华夏源头及人类起源的文章,认为非常有道理,并多次诚恳联系把他的师祖遗传下来的一堆几百公斤的石头赠送给我,并提供了一些有关石头来源的零星信息,说可能对笔者解开这些上古之谜有帮助。

笔者最初对此毫无兴趣,感觉有些玄乎,但最终还是好意难却,收下了此批由他人代送过来的石头。

开始是漫不经心,但随着逐渐深入下去,也引起了好奇,对赠送的石头开始仔细研究,并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在成都该地核心范围及周边进行了大量考察,花了宝贵的2年多的时间拾捡了几十吨石头,并进行搬运、冲洗、分类,最终得到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十分肯定的结论:成都存在一个古老的、规模很大的玉石、青铜、黄金加工遗址!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可能出自此地!

●为了保护遗址的需要,笔者暂时不详细公布具体的核心区域。

二、系列的强大证据

证据1:留存的大量的玉石残料、部分还未加工的原料、大量的加工工具(攻玉的坚硬石头)

1.如果此地曾经不是大型的玉石加工地,不可能留存有如此大量的残料。

a.随处可见的残料(见下图);

b.农民种地时从中剔出然后集中抛弃在一起的(见下图);

c.最近几十年周边修建筑时,打地基由于地势高,表面的土地被挖后抛留堆积,然后又被农民耕种,从土中翻捡、抛弃、集中堆积起来的(见下图);

d.地此十几年前有几个砖厂,由于这些几百年、几千年前留下的残料和石头混合在一起,做砖时必须从泥土中剔出,然后被集中抛弃堆到一起(见下图);

e.此地最近几年深挖了一条几十米的排水沟,先前遗弃在更深处的残料又被翻出,然后被农民种地时翻捡、抛弃集中起来(见下图);

f.农民种地时稍微深挖,比如挖蓄水池,挖到了很多残料及原料(见下图)。

2.笔者捡拾后分拣、冲洗出来的玉石残料(见下图)。

3.由残料可以看出当时分解、磨制、雕刻玉石的工具主要是“更坚硬的石头”,主要方法还是“以石攻玉”,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较为先进的加工玉石的工具,由此也可以推断此地加工玉石的历史较为久远。

a.大量的工具石头

已经不能再用的解玉废料石(见下图)。

大中型磨石(见下图)。

b.雕刻工具

小微雕刻工具(见下图)。

砣刻工具:此工具非常有特点,像此形状的砣刻工具极其罕见(见下图)。

c.脚踏工具(见下图)。

脚踏此石头的中间,然后做成成套的简单的磨玉、雕刻工具。

证据2:核心区域内存在多处加工遗址

核心遗址应该存在几平方或几十平方公里,笔者在相距几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多处存在有一定量的残留物的加工地(见下图)。

证据3:确凿无疑的青铜加工证据

笔者发现此区域存在很多被农民种地挖出、以前砖厂抛弃,而集中倾倒在土地边的大量的黄泥球(见下图)。

特点:有鸡蛋或汤圆大小不等,基本成圆形,但并不规则,也有少量残缺不成圆形。非常硬,似被高温焚烧过,敲开后内核是空的,似乎里面加有某种物质才能定型成圆形(见下图)。

有的地方由于倾倒数量多形成了一个小丘,起码在几万甚至几十万粒以上(见下图)。

笔者以前见到这些鸡蛋或汤圆大的黄泥球时,以为是当地的泥土中独特的泥质形成。

但笔者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后发现,从几块土中剔出的特别多,然后抛弃于土埂边或集中到某一处,附近其他土中也有少量被农民种地时断断续续捡出。除此小范围内,附近区域其他土地都没有发现。

笔者查阅了各种资料,未发现有此类性质的、数量如此多而且高度集中的黄泥球。笔者经过了多种猜测,某天猛然想到,小时候烧煤炭要加入少量黄泥再进行搅合,也看到过走乡串巷的铁匠补锅时,要往灶里面加入类似黄泥球。

◆笔者于是捡了几十粒亲自拜访过一些老铜匠、老铁匠,他们认为是加工铜或铁时,加入一些黄泥球主要作用是:第一,提高整个炉灶的温度;第二,让温度更加均匀。

笔者认为除此外,还可能用于对黄泥球高温加热后,放入石缝中,然后再泼入冷水或热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破解大石头。

证据4:原来如此解决燃料

三星堆、金沙所处的商朝时期,普遍认为还无法开采出地下的煤炭作为原料,然后用来加工、冶炼金属,所以由此认为因为缺乏高温度的燃料,就无法达到加工、冶炼金属的温度。

然而,古代人的智慧并非如此简单,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问题。

他们早已经发明和掌握对树木、树皮进行燃烧,然后再进行后期的埋藏处理,最后能够得到一种较高温度的人工燃烧炭(见下图)。

证据5:制作黄金的工具

以前一直认为四川人在古代无法冶炼黄金,认为三星堆的黄金一定是外来,尤其是古埃及而来,而笔者2021年进入破解三星后,向人们大量传播了一种四川其实早已经存在用河沙、泥沙淘金的古老技术。其中要用到汞,而汞是有毒的液体,陈放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当时盛装的容器也非常少,而且还要能经受一定的高温加热。

下面这种容器就是在此区域发现,此器物中还有汞、金的残留物。

证据6:遗留的玉石残次品及品质较好的成品

笔者从堆集的石堆中挑选,运回去进行冲洗、再分捡,从中挑选出了一些残次品(见下图)。

同时也惊喜发现了一些品质较好的成品(见下图)。

◆如果此区域不是大型玉石加工地,不可能从这些堆积物中拣出如此多的残次品,以及少量品质较好的上乘品。

证据8.此地也冶炼过朱砂,此方面原料石头较多

朱砂在古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药用;

第二,祭祀或埋葬时,都会用到;

第三,因为是红色、可以用作颜料,用作标记;

第四,尤其作为制作汞的原料,而汞又是加工从泥沙中淘出的黄金的中间物质,加之在古代汞也有极其重要的医疗用途,而源头都离不开朱砂。

证据9.地名与当地传说也高度一致

此地名为“玉石村”,但查询资料以及询问当地人,都无法知道起源于何时,也不知道此地加工玉石终于何时,即使100多岁的老人也没见过当地加工。

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此地立有一块碑,根据多名曾经目击的老人说,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材料,碑文大致撰写了此地曾经是悠久的玉石加工地,人们称为“玉石碑”。并且有多名老人曾经亲眼目睹:1953年此玉石碑被用2匹马车拉走,说是拉到成都人民公园。而碑下面还有一个基座,又过了近十年才重新拉走。

笔者电话咨询过现成都人民公园的管理人员,没有听说此碑。目前对此碑无法追踪线索,也许通过有关部门能够找到下落。

查阅相关资料,成都有关资料记载:玉石碑位于龙泉驿区大面街道,现为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因为附近有几座古墓,对墓主人有“怀王陵”和“惠王陵”之说。1995年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判定为一座明蜀王陵。据民间传闻,张献忠农民军捣毁该墓时曾将汉白玉碑扔在离原地二里左右的地方,1924年考古研究人员在此寻得此碑,留下了玉石碑的地名。

三、三星堆、金沙的玉器、青铜器、黄金很大程度上是在此地加工而得

1.材料来源

第一,成都由于远古时期本身是海,后来成了沼泽地以及陆地,主要由河沙和鹅卵石构成,在鹅卵石中,就有不少的玉石。

成都目前已经修建了很多建筑以及多年的耕种,地表面已经很难找到鹅卵石,然而,成都正在修建地铁,从地下深处挖出了大量鹅卵石(见下图)。

◆笔者找到了一些堆积场,通过与老板合作,花钱从中分捡,然后再冲洗、挑选出了不少高品质的玉石。

第二,对于较大的玉石块料,可能是来自于成都附近的龙泉山脉,即现在的龙泉驿、彭州山上。

2.“汉玉”与“汉白玉”消失之谜

“汉玉”与“汉白玉”的称呼,由来已久,但今天人们对“汉玉”理解为:

第一,来自汉族地区的玉叫做“汉玉”;

第二,“汉玉”相对“水玉”的称呼。在河床上发现的玉,称为“水玉”或“水磨玉”,在山上或陆地上发掘出的玉则称为“汉玉”;

第三,汉玉就是“汉代的玉”,这种称呼和划分指用朝代作为时间标准,类推还有商玉、唐玉、明玉、元玉。

第四,“汉白玉”则是指白色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多用作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如雕刻人像、动物,还有修建栏杆、石道等等,但这种大理石其实不属于玉石范畴;

◆笔者从成都修地铁,从地下深处挖出的古老的河道的石头中,以及从此地的残留物中,寻找到了不少高品质的玉石,被其中一种“纯白色的上乘玉”完全惊呆了,它可能才是人们几千年所称呼的“汉白玉”。

“洁白如玉”、“白玉无瑕”比喻自然界一种极端美好的存在,可能就是依据此玉的实物。(见下图)

注:图片与真实色彩有误差,实见效果更好。

◆成都平原(古海玉)与我国其他几大名玉中的白色相比的特点、感觉:(见下表)

从成都修地铁的石头中,以及此地的残留物中,也寻找到了其他色彩的玉,如黑、红(见下图)。

3.首次发现独特的打孔

笔者在残料里面寻找到了几个成品的佩戴玉,不是对穿打孔,而是在两面凿小口。下图三颗玉石约为100克左右,都是佩戴类型。它们或者是古代此地的人曾经有人佩戴后遗失。

这类打孔还是首次发现,原因可能是:

第一,当时打孔器材难以做到打对穿的小孔,如果对穿打孔,可能损坏材料较大;

第二,或者当时是此习俗,玉石材料尽量少损;

然后在孔里面放入挂绳,再加一些堵塞物塞紧,就可以佩戴。(见下图)

4.建议赶紧保护性恢复、开发成都平原(古海玉)

并命名为“汉玉”或“成都平原(古海玉)”,并建立标准。

四、紧急保护与发掘

1.建议相关部门紧急保护并发掘,遗憾核心区域已经被修建了部分建筑。

庆幸建筑量不多!

目前只是因为农民种地时挖出了表层很多残留物,还有2处因十几年前建砖厂以及部分农民挖蓄水池时挖到了较深地层,而大部分可能还未被破坏。

如果尽快组织发掘,能收集到整个遗址更多的残料,甚至良优品,以及更多的原始加工物件,然后通过研究,从中窥探到整个遗址的原貌。

2.遗憾:核心区域被违规倾倒了很多建渣或垃圾。

目前一些核心区域的土埂上被违规倾倒填满了很多建渣和垃圾,这样就与地面上的几千年的玉石加工残留物相混淆,如果要进行发掘,就很难与以前残留物进行区分(见下图)。

如果没有建渣和垃圾,就很容易区分玉石加工残留物和天然的鹅卵石头,这样就能通过残留物的研究,了解当时的整个区域的玉石、青铜、黄金加工的情况。

◆若不加紧保护与发掘,此区域可能再修建各类建筑、工程而遭到全部破坏,对于三星堆、金沙的器物的来源之谜就难再解开,将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当前大家都特别急于想找到三星堆、金沙的器物的加工之地!

而这却是天降惊喜!

0 阅读:0

闲云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