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和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里头,治疗湿热耳鸣的经验。
什么是湿热耳鸣啊?湿热耳鸣,又有什么特点?
来看看我近些年,收集到的一张耳鸣医案。它的特点,在于患者症候十分典型,如教科书一般,严丝合缝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的,当时是50多岁。什么毛病呢?就是耳鸣三年。
三年来,她的耳鸣时轻时重。一般的中药,比如说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等,都吃过,效果不好。
而且,她还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只要自己最近吃辣椒了,耳鸣肯定就加重或明显。此人素来嗜好辣椒,每顿饭无辣不欢。耳鸣的事儿出现以后,她开始有所收敛,但是让她完全不吃辣椒,她受不了,做不到。
后来,此人还去医院的五官科做过多次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最后,大夫给诊断为神经性耳鸣。针对性用药以后,效果平平。
最后,此人决意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濡数,苔黄腻,面色不佳,没有华彩。细问得知,患者现在没精神,四肢沉重倦怠,不爱动弹,有时候感觉到气短乏力。胸也闷,胃也胀,不知道饥饱,食欲不好。尽管觉得口渴,但水喝不了多少。嘴里头甜腻,黏黏糊糊的。
看二便,是大便溏,不成型,同时还小便黄少。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经过反复斟酌,书方一首。但见——
佩兰(后下)、白芍、党参各20克,升麻、白豆蔻(后下)各6克,知母、大枣、黄芩各15克,生石膏(先煎)50克,葛根30克,天麻10克,草决明25克,水煎服。每两天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药物4日以后,耳鸣、头晕和嘴巴里黏糊糊的感觉,都大大减轻。
这时候,原方不变,再投5剂,连续用10天。随后,患者耳鸣症状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为你叙述了一遍。它最初刊载于1988年的《新中医》上。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学问。
首先,你得知道一个道理——我们脑袋上的这些器官,比如说眼睛之所以能看,耳朵之所以能听,鼻子之所以能闻,包括脑子之所以能思考,它们都是需要能量的。
这个能量,中医叫做“清阳之气”。
清阳之气,从哪里来?从脾胃中来。
清阳之气化生于脾胃,然后慢慢上升,来到头面,发挥作用。
如果清阳之气化生不足,或者无法上升到头面,那患者就会头晕耳鸣、毛病蜂起。
现在,你来看上文医案里的患者。
她这个人,平时无辣不欢,嗜好吃辣椒。这就要考虑到,她饮食偏嗜,日久形成湿热之邪。患者脉濡数,苔黄腻,都是典型的湿热之象。
湿热阻滞,脾运化失常,所以患者大便溏。湿热伤津,所以患者小便黄少,口渴。湿热上犯于口,所以患者口中黏糊糊的。脾胃为湿热所困,胃纳失常,所以不知道饥饱,食欲不振。湿热阻滞中焦气机,所以患者胸闷胃胀。
关键是,由于脾胃因湿热所困而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之气没有了来源,所以她就耳鸣、头晕、四肢乏力、气短、面色无华。
我这么说,你看明白没?患者包括耳鸣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说到底,还是源于湿热二字。
怎么化解这个难题呢?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吧——
佩兰(后下)、白芍、党参各20克,升麻、白豆蔻(后下)各6克,知母、大枣、黄芩各15克,生石膏(先煎)50克,葛根30克,天麻10克,草决明25克,水煎服。每两天一剂。
这个配伍,很有特色。
佩兰和白豆蔻,用于化湿。
黄芩和石膏,还有知母,用于清热。
党参和大枣,健脾益气,促进气血生化,葛根善于入阳明经,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升麻升举气机,对升清阳起到辅助作用。
患者头晕,好,用草决明、天麻和白芍,柔肝清肝,祛风止眩晕。
你看看,这不是很清楚吗?
文老师个人觉得,医案里这个患者,她的表现十分典型。
在临床中,像这样因为湿热中阻而出现顽固耳鸣的人,数不胜数。我个人的体会是,他们的问题和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有关。有些人,就算再难受,你不让他喝酒吃辣,也是不行。这对医家来说,可以说只有摇头叹息的份儿了。
这类患者的表现,我再说一遍,这就是耳鸣时作,头脑昏重,头大脖子粗,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另外腹胀便溏,消化不良,有的则可能便干不爽,小便常常发黄。嘴巴里,口气比较重,黏糊糊的,有的人甚至发甜腻,吃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味道。平素,可能四肢乏力,不爱动他。
尽管浑身不舒服,但是你让他吃饭喝酒应酬去,他一百个愿意,顿时精神矍铄。
我觉得,这类朋友,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了。上文所述的配伍,大家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可能,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的读者朋友,您可以做个参考。它的立方思路,很简单,就是清湿热,加上升清阳,同时健脾调肝。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很好!但是不明白一点,患者头晕是怎么辩证为肝风内动的呢?仅凭头晕一症就能确定吗?还请指教。
好神奇。病症都沒有刻度。就表示病症无法对比强弱 神奇在于都无法对比病症強弱你还能修改参考古方。中医大师天天说辨症。在参考古方时古人都死啦。你总不会见到吧。 医书记录的病症又是模糊的。两个模糊你如何对比大小。你都比不了谁大谁小你还能辨症什么。你都辨不了症啦 你参考古方如何实现。中医大师会说辩的是有没症状。那你忘记如果是有没就表示大家用的药材量就一样 也就是说量应该在药材介绍而不在方子中。你连参考古方都不需要啦 中医大师还说什么中药几千年验证 不知道中药重点是方子的量才是关键。也就是新的量才能治新症 你的新方子刚出来就几千年验证。中医大师还拿西医看病也说开方子多种药。不知道西药的药量是固定的吗。是写在药上 医生再写一次只是强调。最大的分别是。西药多个不是必须全服。西药分杀原因。去症状和预防三个方向 后面两个的药可以不吃的。西药的量是三期无数次服药检查服后效果记录数据后对比后总结出来。你中药一动就无效(因为你们说一人一方。如果方子变动还有效可就不对啦)。这你们中医大师也能说一样 中医大师最喜欢讲文化传承。不知道人最基本的目标是活下去。然后就是健康的活下去。在健康面前文化传承就是一堆屎
[点赞]
[点赞]
我就这情况,但不会煎药,那个会的能仔细教一下这配方如何煎药的过程吗?谢谢好心人
好文好案例!感谢文老师分享!
什么是佩兰?请老师告知?
我就是蝉鸣不止,长痘痘,午后燥热,难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