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相思的季节。
一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某个春天,柳枝轻柔的在空中飘拂,而桑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嫩芽。属于采桑女的独特图景,已经准备好了。
采桑女子罗裙摇曳,挎着竹篮子,正在桑树下沉思。原本应该装满桑叶的篮子,此时此刻,却只看到了半缕晨光。
这一幅美丽的场景,被一个唐代诗人以剪影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首著名的唐诗。而我们今天也可以凭借这首20个字的小诗。再现当时的那个美妙相思的场景。
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思念是人所独特的情感。长相厮守,是天下多少有情人的夙愿。然而,这种思念通常会被时空所阻隔,思念也变得更加的纤细,更加的绵长。
开篇的一句“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引入了柳树的意象,一下子把人带入了思念分别的场景之中。柳枝的轻柔,依依不舍,就如同缠绕着送别的记忆,而桑叶的嫩绿更是蕴含着采桑女无限的深情。
在唐朝之前的很多年,乐府诗《陌上桑》就已经为相思、都已经为采桑女的情感印上了底色,在今天的这首唐诗当中,这种底色更加明显。
这个提着篮子忘记了采桑叶的女子,仿佛被定住了身子,就像是一个雕塑一般。她被雕塑家捕捉到的黄金刹那,所有的思念在这一刻都变成了永恒的姿态。她的外表是沉默的,姿态是静止的,但是那份思念却如同海水一般奔腾不息。
古代诗人向来喜欢以动写静,此时用静写动,带给人别开生面的感受。
最后一句交代了采桑的女子为何会变成雕塑一般,是因为诗句当中的渔阳二字。渔阳远在边关,那是无数征人一生想要逃离的地方,那也是无数思妇天天遥望的地方。那是一个地名,却蕴含着无数女子无尽的相思,却蕴含着无数女子青春生命的孤独,蕴含着无数女子人生中道不尽的遗憾。
这首唐诗只有20个字,却把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美学展现到了极致。如同雕塑般的女主人公形象,柳枝桑树这独属于中国诗歌当中的美丽意象,无一不在传达着含蓄诗句背后的最深切的思念。
诗人张仲素用他的笔,描摹了一首在今天看来很冷门的唐诗,却再一次在我们的心里掀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