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有一首李贺的《马诗》,里面有一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意到里面有一个“何当”。
忽然想起来李商隐最著名的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看起来,古典诗歌当中的“何当”还是挺多的。不过,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何当”的意思大概不同吧。
一、穿透时空的深情期盼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达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更多是作为时间疑问词而出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见的期盼。
这样的诗句往往裹挟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张力。虽然此时不在一起,但是可以想象两个人重逢时的场景。
所以,这里的“何当”充满着对未来的美丽期盼,而这种期盼,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发生。
二、困局中的命运叩问
在李商隐的诗歌当中,“何当”不过是表达对时间的期盼,然而在李贺的唐诗当中,这句词的内涵却显然发生了变化。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一生都在为对抗命运而奔波。本来一身才华,却沦落凡尘当中,连最基本的出人头地的机会都被剥夺。
所以虽然写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的诗句,但是表达的不是对未来的期盼,而是对命运的叩问。
黄金马具的束缚与秋野驰骋的渴望形成戏剧冲突,这既是怀才不遇的愤懑,更是对命运不公的诘问。
同样的道理,在王昌龄的唐诗当中,"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江上闻笛》),在苍凉笛声中将戍边将士的乡愁凝结成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就如同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样,什么时候能回去?并没有时间表,不过是反思命运的困局罢了。
一个“何当”,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当年我们读诗,这都属于是冷知识,语文老师是讲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