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环游,丽水莲都,夜宿古堰画乡

旺财的连环画 2023-03-08 10:12:38

从缙云的石头村出来,天色将晚,有点担心天黑前能不能赶到110公里外的古堰画乡,老司机热爱开九曲山道,但不喜夜行

到丽水寻个核酸点排队,高速国道卡口对本省牌照的基本不查,但入住酒店民宿统统要出示行程码拍照登记

见路边有农民挑出来的水果担,顺便采购了些葡萄和桔子,这是记忆中吃过的最甜的葡萄,摊主说今年干旱,水分蒸发,就剩下糖了

到古堰画乡时,老街上的红灯笼刚刚亮起,路上没什么行人,有点冷清

酒坊里灯火通明,让人觉出一种热切的期待

民宿的主人是个穿旗袍的女子,本地人,民宿就是她以前的家,一层带院子,瓶瓶罐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今天没别的客人,给我们升级到了二楼

156块钱,一张1米8的大床,一张1米2的小床,很大的房间和卫生间,木质的装修很古朴

现在三人行似乎是最经济的,很多民宿、酒店都有亲子房或者三人间,一晚人均几十块钱,便宜得难以置信

出去吃了个饭就回来了,她俩一个指导哪种瑜伽对什么部位有益、一个讲解如何做各种点心滋补,我在小床上青蛙趴,因为实在不习惯与人同榻,她们总是把小床让给我

原本一直以为,古堰画乡是一个地名,出发前做攻略,才知道“古堰”和“画乡”分别在瓯江的两岸

古堰在北岸的堰头村,画乡在南岸的大港头村,古堰和画乡隔江相望,只能坐船往返,如果走陆路,看样子要绕到温州去了

我们住在画乡,临睡前祈祷明天江上能有晨雾

但结果是,没有

远山如黛,走在江边蜿蜒的石径上,瓯江山水如水墨画缓缓展开

帆影点点,有人在钓鱼,有人在洗刷,有人在看他们钓鱼和洗涮

这个小台子不错,想发给一个爱钓鱼的小朋友看看,但才六点多,估计他还没起床

小船拴在岸边,倒影如镜,悄无声息

不知道船上是不是住着渔人?

老街与瓯江平行,北侧的房子临江而建,若干条小巷从江边通向街道

一间屋子,与一棵树融为一体

看久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点发毛,这房子不会是蜘蛛精吧?

一只早起的鸟儿盯着江面沉思

江面上一叶竹筏,渔夫正在整理渔网

我们等了很久,想等撒网的那个瞬间,等得秋草都黄了,也没有发生

我们住在老街的西头,沿着清晨的瓯江一路走到了老街的东头

街东头有间民国初期的亭子,叫做双荫亭,得名于亭前两棵1100年的老樟树

两棵老树,一棵枝繁叶茂,另一棵的生命力却已近枯竭

亭里有18根红漆的柱子,寓意十八罗汉,所以又叫罗汉亭,这法子倒是讨巧

以双荫亭为界,一边是老街

一边通往香樟码头

为啥叫香樟码头?应该是码头旁的小广场上还有一棵1100岁的老香樟树吧

这么多差不多年纪的古樟,或许是千年前哪位喜爱樟树的古人、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挥着锄头心情愉悦地种下?那时候,树应该还是小树,人应该还是年轻人

千年后,种树的年轻人已经消逝无踪,小树在江边长成了参天的古樟

首班船也还早,先去大港头镇吃个早餐

坐在镇上一个转角的街口,和当地人一起,包子就粥,豆浆配油条,吃得落胃

回到码头,出示了行程码,上船,往返船票和古堰画乡景区的门票是一起的通票,10元+20元+20元

船上只有我们仨和去对岸上班的景区工作人员

渡船推开的波浪卷起岸上秋草的倒影

美得丝滑

古堰,指的是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的通济堰,中国五大水利古堰之一

这座1500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让瓯江水、松阴溪变得友好,三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十年九灾的碧湖平原,从此变成了丽水的大粮仓,泽福至今

沿着石磨铺成的小径往前走

左边群山连绵江水澄澈

右边的竹林中站着康熙年间丽水的知府刘廷玑,他曾两次修筑通济堰石堤,还捐出了自己的俸银

一路上还有明代修缮通济堰的丽水知县樊良枢、写下《堰规二十条》的宋代处州(丽水古称)太守范成大,和汤显祖撰写的1200字的碑记

木芙蓉开得娇艳

引水渠中却已干涸

说起来今年实在不是一个好年成,疫情、高温、干旱,这要放在古代,恐怕算得上大灾之年了

《两个人的小森林》在古堰画乡取景时,这里还是流水潺潺

前面就是通济堰的拱形拦水坝,詹司马和南司马在江边商议着什么

詹司马和南司马是1500年前的南朝人,当时碧湖平原旱涝不断,詹南两位受朝廷派遣来到这里兴修水利

两位司马考察地形后,决定在松阴溪和瓯江交汇处建造一座大坝,把溪水引到碧湖平原灌溉良田

但截水建坝时,大坝一次次被冲毁,殚精竭虑的两司马梦中受白蛇迤逦游动启发,终于建成了一座拱形的水坝

国外最早的拱坝是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通济堰比它们要早1000多年

通济阁上,讲述着通济堰1500年的故事

通济闸下,水草随水流妖娆舞动,生生不息

沿着江边往前,是堰头村,漂流的竹筏静静地靠在岸边,似已石化

村妇在江边浣洗,远处鸡鸣阵阵,一派岁月静好

高台上有一间古旧的龙庙,板壁上大大地书写着世人的心愿:风调雨顺

走进去,才发现这龙庙是纪念詹司马和南司马的司马祠,祠中保存了自唐时起关于通济堰的碑刻18通(原有22通,部分文革中被毁),对筑堰、护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记录了通济堰的前世今生,以及堰规堰图等tffu

通济堰并非只是一道拱坝,倒是像一片叶子,321条支渠是叶子上的脉络,引松阴溪水灌溉了碧湖平原的3万亩农田

门外传来嘹亮鸡鸣,突然想看看是谁如此中气十足

循声而去,发现农舍后有一个公鸡之家,全部是毛色油亮神气活现的大公鸡,一个个走起路来咚咚作响

回到通济坝往另一条岔路走,清纯的木芙蓉与热情的三角梅夹道簇拥,一棵香樟从木芙蓉后面探出头来

这边是堰头村的古街

两只小狗在街头打架

一只松鼠在玩转盘

这不是仓鼠热爱的勾当吗,这货怎么也沦落到这种地步了?看它的样子好像还乐此不疲

街上时有古宅,古宅的主人很欢迎游人进去参观

院子里摆着一溜酱缸,墙上挂着制酱秘籍,莫非这是制酱世家?

古街的另一边沿着溪水,隔溪的山林里樟树尤其瞩目

遒劲的枝干上包裹着嫩绿的叶片,这不是樟树的叶子啊,莫非是寄生的藤曼?

溪边有村妇在洗衣裳,这宁静安详的情景似乎曾在梦中见过

同伴与她们攀谈,她们说那边溪上有座古桥,小时候她们划船到桥下,夏天特别的阴凉

这棵香樟有点奇特,中间都空了,却依旧枝叶繁茂,被村人叫作“舍利树”,因为它曾多次被雷劈,每次都奇迹生还

老街走到头,是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的是清代建筑

中国古代有在交通要道和村口路旁筑亭的习俗,作为旅途休息和迎送宾客的场所:长亭外,古道边,,,

明清时,堰头村共有数十人取得功名,为昌文风,在原来路亭的基础上修成文昌阁

值得关注的倒不是文昌阁,而是文昌阁旁的石函,俗称“三洞桥”

通济堰石函是通济堰除拱坝之外的另一个第一,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时任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在通济堰渠上建造了一座立体交叉引水桥

桥下层走的是通济堰的渠水,中层是山上流下来的山坑水,桥面供行人过渠

渠水与山坑水互不相扰,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比德国的马格德堡水桥(Magdeburg Water Bridge)早了近900年

桥头有个香樟广场,广场中心一棵1200多岁的古樟遮云蔽日,树冠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树身合围有7.45米,又是一棵神树

坐船返回画乡,那三艘帆船依旧静泊在江心屿旁,看来是摆拍用的

白天的画乡比昨夜多了些生气,这生气来自江滨老街上无处不在的画作

画乡之所以称为画乡,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聚集了一群扎根本土的丽水画家,他们借鉴巴比松画派技法,一直在大港头、碧湖一带写生创作,慢慢形成了“丽水巴比松画派”

总长不过500米的江滨老街上,电表、宽带线盒、空调外机都被画成了一道道风景

当年的供销社,橱窗里摆着年少时风行的9吋电视机、28吋自行车、双卡录音机、热水瓶、缝纫机,连冰箱都绿得那么有年代感

仿佛时光打开了一条门缝,让你窥见已经十分久远的过去

今天要去云和,不知道梯田里金黄的稻子还在不在?

老街上一条狗在睡回笼觉,眼皮都没有抬一下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