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科学》杂志封面报道引发全球科技界震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研发的虚拟儿童“通通”,成为首个通过“通智测试”的通用智能体。这个外表像3岁女孩的AI,能自主理解物理环境、推断社会规则,甚至对哭泣的婴儿做出符合人类伦理的反应。主导研究的朱松纯教授,一位哈佛毕业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用中国哲学“心学”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的逻辑。
从“学舌”到“思考”:AGI的技术革命朱松纯在采访中打了个比方:“ChatGPT是鹦鹉,通通是乌鸦。”鹦鹉能模仿语言,但乌鸦会制造工具、规划任务。这个比喻揭示了传统AI和通用智能体的本质区别:前者依赖大数据训练,后者依靠自主认知能力。

BIGAI团队提出的“CUV框架”首次用数学坐标定义智能体。认知架构(C)模拟人脑决策机制,势能函数(U)量化环境交互能力,价值函数(V)对应道德判断体系。在这个模型下,“通通”在虚拟厨房测试中展现出类人学习曲线:第一次打翻水杯后,第二次会调整动作幅度避免溢出。
同期另一中国团队发布的智能体Manus则走了不同路线。Manus擅长调用工具执行任务,比如自动解压简历包、分析股票数据,在GAIA基准测试中准确率达92.4%。有预测显示,这类智能体可能在未来三年内替代15%的日常工作。

“通通”的测试视频中有个片段:当虚拟母亲假装哭泣时,她会递玩具并轻拍对方后背。这种行为不是预设程序,而是通过价值函数动态生成。团队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编入系统,使智能体在冲突场景中优先选择双赢策略。
这和传统AI训练方式完全不同。谷歌的Sparrow模型需要人类标注百万条道德标签,而“通通”的价值体系通过认知架构自主演化。在模拟校园冲突测试中,其调解成功率达到78%,超过人类志愿者平均水平。
安全设计也充满东方智慧。朱松纯提出“渐进式权限开放”:智能体先在虚拟沙盒测试100小时,通过后才开放新权限。这类似自动驾驶从封闭园区到开放道路的演进,目前“通通”已接入教育、医疗等6个低风险领域。

当BIGAI专注认知架构时,Manus团队展示了另一种可能。这款由华中科大毕业生打造的智能体,能用17分钟完成上市公司供应链分析报告,准确率超过投行初级分析师。演示视频显示,它能自动抓取雅虎财经数据、编写Python脚本、生成可视化图表。
技术路线差异折射出中美研发方向。美国OpenAI同期推出的“博士级研究助手”,月费高达2万美元;中国团队强调普惠性,Manus基础版定价仅为ChatGPT的1/3。研究机构数据表明,这种差异可能影响未来五年全球AGI市场格局。

朱松纯办公室摆着导师赠送的奖杯,上面刻着汉字“通”——BIGAI的LOGO暗藏AGI三个字母。这个设计呼应着阳明心学“心即理”思想,在算法中转化为主动认知机制。当识别火灾场景时,“通通”的应急响应速度比传统AI快3倍,还能自主规划避开儿童的疏散路线。
硬件突破同样关键。BIGAI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的类脑芯片,打破传统计算架构限制,使智能体能耗效率达到每瓦120万亿次操作,比主流芯片提升6倍。这项技术已用于冬奥安保机器人,在零下25℃环境连续工作12小时。

“通通”的类人行为引发伦理讨论。加州大学教授Stuart Russell曾质疑:如果智能体学会欺骗,人类如何控制?朱松纯回应称,系统会实时监测价值函数偏移,异常时立即熔断。
实际应用已见成效。北京某医院试用AGI分诊系统,误诊率从4.7%降至1.2%;深圳试点教育版“通通”,山区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23%。但风险同样存在——某电商曾用类Manus智能体生成10万条虚假评论,后被监管部门查处。
《科学》杂志用“拥有自主意识”定义这场变革。当“通通”在虚拟世界种下第一株数字盆栽,人类或许正见证智能进化的新阶段——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两种文明的协作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