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白茶圈臭名昭著的5大劣质茶,看看你踩了哪个坑?

小陈茶事 2024-12-26 09:48:3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一年的时光,不知不觉间已接近尾声。

在这个时刻,除了各大媒体纷纷推出年终总结与回顾外,大多数人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年终盘点,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

在职场上,有些人正为了年末的述职报告忙得不可开交,整理繁复的数据,希望能全面展现出自己的成长历程。

在生活方面,也有不少人开始为一个月后的新年返乡做准备。

列出了长长的采购清单,又反复涂改,只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温暖。

下午与朋友正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她一边喝茶,一边进行着年度总结的最后确认。

突然间,朋友从屏幕前探出头来,抛出了一句话:“你能记得清今年消耗了多少茶叶吗?”

问题来得如此突然,让人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对爱茶之人而言,茶叶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好茶相伴,才更觉安心。

有时为了试茶,一天要品尝许多款不同的茶叶,一年所消耗的茶叶总量,早已成为了一个无法精确估量的数字。

一杯饮尽,将质感温润的品茗杯握在手中,感受着表面残留的余温,忍不住端起公道杯重新添茶。

在这一年的时光里,在为茶友们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也见识了不少卖茶套路与品茶误区。

今天,便根据以往问答中最常出现的五大典例,为诸位茶友做一次劣质茶的年终盘点。

希望这一份总结,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劣质茶,品茶时少走些弯路。

《2》

典型劣质茶一:用料低端的冒牌茶。

白茶的品质要求中,产区排在第一位,先天条件优越,后期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正如那句俗语,“高山云雾出好茶”。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产出的白茶芽头饱满,叶片色泽鲜明,蕴含着无限生机。

经过萎凋和烘干的主要工艺,白茶的整体形态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特点,只是变得极度干燥,整体大小缩减了一圈。

时常有茶友发来照片,问出类似的问题:

“帮我看看这款白毫银针/白牡丹怎么样,看起来特别瘦弱,是烘干过度了吗?”

喝茶喝得多了,心中渐渐会形成标准,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往往不容易出错。

产区、工艺达标的成品茶,白毫银针芽头肥壮,白牡丹饱满均匀,和瘦弱完全谈不上关联。

是某些黑心茶商为了赚快钱,常常将白牡丹剥针,顶替白毫银针出售;把寿眉多余的叶片摘去,冒充白牡丹推向市场。

国标中对白茶的采摘标准,有着明确要求,人为改造的茶叶显然不符合标准,一眼就能对比出差距。

这些以次充好的茶叶,原料低廉、养分不足,一副营养不良的可怜模样,冲泡出的香气滋味极度寡淡。

此外,经过拣剔的优质白茶,不应存在粗老茶梗等明显杂质,茶友们在购买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辨别。

《3》

典型劣质茶二:压制过紧的白茶饼。

在散茶的基础上,经过蒸软、包揉、压制定型及烘干等工序,茶叶的整体形态更加紧实,香气滋味也更成熟。

将白茶压制成饼,制茶师傅的技艺至关重要,任何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茶叶受损。

温度过高、用力过猛或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制成的白茶饼如铁饼般坚硬,品质大打折扣。

这样的失败品流向市场,冠上了“方便储存”的名号,再以极其划算的价格出售,便吸引了许多不了解真相的茶友。

买回家后才发现,撬茶难度过高,即便换成尖锐的茶针也很难入手。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除了撬出过厚的茶块,长时间闷泡也难以完全泡开,更多的还是一大堆结构破损的碎茶。

沸水冲泡后,茶汤口感空洞乏味,香气极度薄弱,大量碎叶的存在,使得苦涩感尤为明显,毫无品茶享受感可言。

更让人叹息的是,茶叶在压制过程中,营养物质早已大量流失,失去了后续的转化空间。

即便精心储存数年,香气与滋味也很难提升,价格再便宜都不值得诸位入手。

真正值得购买的白茶饼,一定是压制得松紧适宜,茶叶间保留着细微的缝隙,用茶刀就能轻松撬开。

长期储存时,包装内的氧气能够通过这些缝隙进入茶饼内部,实现内外一致的转化,从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滋味表现。

《4》

典型劣质茶三:“可可香”、“梅子香”白茶。

白茶的基本香型,包括毫香、花香、药香、竹叶香等,均属于植物散发出的自然清新气息。

在储存过程中,遵循“密封、干燥、阴凉、常温、无异味”的原则,白茶的香气会逐渐转化,变得更加内敛而深邃。

然而,市面上不乏诸如“梅子香”、“可可香”等宣传,实际上纯属误导。

有不少茶掌柜更是统一口径,将这些香气作为高级白茶的标志,声称极为难得,甚至将枣香作为类比。

这里便要纠正,枣香是优质秋寿眉饼经过陈化后,有概率出现的香型,香气温暖而干燥。

而所谓的“可可香”与“梅子香”,闻起来沉闷不清爽,完全不属于白茶自然转化所能产生的香气。

出现这些异味的白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含水量过高。

或许是工艺不达标,茶叶随意萎凋后仍含有大量水分,也没有被完全烘透,导致成品茶的含水量超过了8.5%的国家标准。

也有可能是存储过程中环境湿度过高、包装没有完全密封,水汽不断侵入茶叶内部,为其变质埋下隐患。

这些听起来酸甜可口的名号,实际上只是商家为了掩饰茶叶过度发酵所产生的怪异气息,而提出的宣传噱头。

这样的劣质茶,其中不知暗藏了多少有害物质,倘若带回家长期饮用,对身体的损害更是不可设想。

《5》

典型劣质茶四:通体发黑的老白茶饼。

将新白茶与老白茶放在一起对比,能明显看得出自然陈化留下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白茶外观的色彩饱和度有所降低,由最初的嫩绿、翠绿,渐渐转化为深绿、墨绿。

即便是经过一段时间陈化的秋白茶,也只是颜色看起来更旧一些,五彩斑斓的特点不曾出现改变。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一位茶友在网络上分享的一次不愉快经历。

他在某条帖子的评论区遇到了一位茶掌柜,对方热情洋溢地推销自家七年陈老白茶,打完折后仅需五百多便可入手。

点进主页一看,那茶饼黑得几乎看不出半分绿的痕迹,让他心生疑虑。

面对茶友的质疑,对方的回复显然恼羞成怒,大意是白茶转化程度不够深才会出现绿色,指责茶友不懂瞎装门道。

好在这位茶友性情温和,没有继续搭理,只是默默将对方拉黑。

本身就有边存边喝的习惯,怎么会不了解白茶的转化过程呢?

看不出自然陈化痕迹的白茶饼,不必多想便知是粗制滥造的做旧茶。

这些茶商将廉价的劣质茶青收购来,直接堆放在加工车间的地板上,任其随意渥堆发酵。

在水汽和高温的双重作用下,茶叶内质受到严重损耗,叶绿素不断分解,逐渐生成茶红素与茶褐素。

压制成茶饼后再快速烘干,最终呈现的,就是这副毫无生机的模样。

这类最为典型的做旧茶案例,不仅损害了广大茶友的权益,也败坏了白茶的名声。

《6》

典型劣质茶五:和陈皮混搭的老白茶。

不少追求养生的茶友,一开始对茶叶了解不深,都曾掉入过陈皮老白茶的消费陷阱。

听闻老白茶的营养价值极高,加上陈皮本就是可入药的佳品,在各种夸大其词的宣传诱导下,将劣质茶带回了家。

然而,高端陈皮与优质老白茶,市场价格均不菲,商家不可能以极度优惠的价格,将两类材料进一步加工后混搭销售。

再加上,好茶适合清饮,用盖碗以沸水快速冲泡,是享受原汁原味的最佳方式。

单独品尝,茶叶内部的茶氨酸、茶多糖、黄酮类物质等有益成分,才能充分发挥出营养功效。

就像沿海地区的人烹煮海鲜,总是力求保持其本身的鲜味。

而那些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店铺,大多依赖高油高盐以及过量的调味料,掩盖食材的不新鲜。

同样地,加入其它材料的老白茶,明显存在掩饰品质缺陷的嫌疑。

陈皮的浓郁香气与滋味,轻而易举地掩盖了做旧茶的异味和空洞口感,混杂不清的滋味,更是令人难辨真假。

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再遇到这一类混拼的老白茶,诸位茶友还是绕道为妙。

同时,也不提倡将优质老白茶与其他材料随意混拼冲泡,既体现不出滋味的细腻层次感,也是对珍贵好茶的极大浪费。

《7》

常感觉时间就像潺潺流动的河水,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难以挽留。

比起在原地驻足停留、徘徊不前,其实更愿意追随时间的脚步,不断地前行与探索。

偶尔回望过往,虽然曾经也经历了不少挫折,但如今都已化作了动力,鼓舞着自己不断向前。

在这一路的前行中,带上品质优越的茶,最能增添悠然闲趣。

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以及其中蕴含的勃勃生机,皆是生命中永恒的守候与陪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32
小陈茶事

小陈茶事

小陈姑娘陪你一起分享好茶!分享喝茶带来的种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