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财报横评:谁是“已起跑”的AI公司?

灵萱零點 2024-05-10 11:13:12

巴菲特并非对AI一无所知,他只是想赚认知内的钱而已。如果查理还在他的身边,巴老爷子在股东大会上的那一声“下意识”,不知道会不会让他的老伙计在对他拍一次桌子:看看过往财报未尝不可。

价值投资者都会有一个陷入财报误区的阶段,每天对着财报上的各种指标来判断公司的好坏与价值。但想明白之后发现,财务报表这种季度更新一次的数据,本身更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它不是“因”,只是“果”。财报的意义,在于落地之后对于预期的修正,以及同业公司间的指标对比。

本篇文章尝试选取几个财报指标来验证AIGC公司的创收与AI能效。AIGC公司选取标准如下:

(1)有已经成熟的AI应用业务线、产品、AI服务,并已经产生收入;

(2)有稳定且明确的AI下游客户画像,如B端企业或C端付费用户;

(3)区别于传统IT采购模式,AI业务收入不可有明显的“季节性”,典型代表为B端API接口模式的AI服务、海外有付费习惯的C端AI产品;

(4)有自研的AI大模型,无论是多模态还是MoE,可以赋能本身的AI业务线。

综上,选取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横向对比:

1.@昆仑万维(300418.SZ),主营业务:海外社交、游戏、搜索、广告、股权投资等,AI赋能的业务线收入近9成来自海外,公司自研AI大模型天工+音乐模型SOTA。根据公司历年公告,预计未来主要AI业务增量或来自OPERA用户量增长、AI产品下载及付费量、开源AI大模型定制化等。

2.@万兴科技(300624.SZ),主营业务:视频创意类工具、实用工具类、文档创意类、绘图创意类工具APP,海外收入占比超9成,公司自研多媒体AI大模型天幕。根据公司历年公告,预计未来主要AI业务增量或来自Filmora等拳头产品的大版本更新、AI功能嵌入后的付费率增加、墨刀等AI产品的付费订阅、天幕大模型对传媒行业的AI赋能等。

3.@百融云-W(6608.HK),主营业务:MaaS(AI模型库)、BaaS(用AI帮客户完成KPI),以金融业客户为基本盘,目前已有大量非金融业AI业务落地,公司自研大模型BR-LLM。根据公司历年公告,预计未来主要AI业务增量或来自MaaS包含的AI模型数量增加、机构客户调取API接口次数增加、非金融业客户落地、金融业AI大模型合作等。

4.@商汤-W(00020.HK),主营业务:生成式AI、传统AI、智能汽车,并新增了对多模态AI模型和MoE的支持,公司自研AI大模型日日新。根据公司历年公告,预计未来主要AI业务增量或来自模型服务的收费、生成式AI的客户量、日日新大模型及MoE能够私有化部署的B端业务量。

5.科大讯飞(002230.SZ),主营业务:教育业务、大数据广告平台、运营商业务、智能硬件、数字政务等,99%收入来自国内,公司自研AI大模型星火。根据公司历年公告,预计未来主要AI业务增量或来自G端收入增速反弹、星火AI大模型1+N规划的落地B端客户量、费用降低等。

6.三六零(601360.SH),主营业务:互联网广告及服务、安全、智能硬件、增值业务(游戏)等,国内收入占比97%,公司自研AI大模型360智脑。预计未来主要AI业务增量或来自以“360 新搜索”为代表的新一代AI产品矩阵、人员开支减少等。

财务指标横向对比

1.“总收入”端单季度“环比”增速。

由于本轮AI浪潮始于23年Q1,而大部分公司的AI产品及技术也是在原有业务线基础上的赋能,且AI渗透初期,C端营销费用及行业整体研发费用会对归母利润造成扰动,所以选取总收入的单季度环比增速来衡量23年“已开始”产生边际效用的AI公司。

(1)昆仑万维:23年Q1-24年Q1营收环比增速为-8.99%、-0.76%、3.97%、-1.74%、-2.15%,以此判断23年公司AI业务对于已有基本盘拉动效应尚未开始显现,且以OPERA为代表的海外互联网业务用户量、付费率均需要AI技术的融合来提振。公司研发的天工MoE、音乐生成SOTA、AI Agent平台Sky Agents等业务或将于24年开始发力。

(2)万兴科技:23年Q1-24年Q1营收环比增速为3.81%、2.45%、3.90%、2.02%、-7.09%,公司拳头产品Filmora于23年Q2更新了AI功能的大版本,带来了海外C端用户的尝鲜,但24年Q1出现边际增长压力,需要更多多媒体类AI产品带来收入增量,以及天幕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

(3)百融云:23年H1营收环比增速为12.1%、同比31%;23年H2环比增速为15.6%、同比30.02%(港股公司不强制披露一季报及三季报,所以百融云及商汤选择半年度环比及同比),可推测公司MaaS提供的AI模型不断增加,引发B端用户API接口调用量增高,BaaS业务客户规模量有增加,“已于”23年开始产生AI边际拉动效应,后续需在已有基本盘及增速下扩展非金融业客户,以继续拉动收入的边际增长。(用季度增长)

(4)商汤:23年H1营收环比增速为-40.1%、同比1.26%;23年H2环比增速为37.6%、同比-10.52%,由于商汤历年下半年收入确认占比都更高,所以半年度环比波动明显,后续需观察24年开始日日新大模型及各类AI能否实现“单季度或半年度”超季节性。

(5)科大讯飞:23年Q1-24年Q1营收同比增速为(有Q2收入占比较高的季节性,所以选取同比增速)-17.64%、2.26%、-0.37%、4.41%、26.27%,可推测公司AI业务及智能硬件“已于”23年三季度拉动收入,但公司业务线众多,需单条业务线于24年爆发式增长才可拉动总收入,且G端收入亟待反弹。

(6)三六零:23年Q1-24年Q1营收同比增速为(同样有些许Q2季节性效应,所以选用同比增速)-22.17%、-6.64%、-2.83%、-4.89%、-12.53%,推测目前传统搜索引擎业务及杀毒软件、安全卫士业务已有天花板,需在24年以“360 新搜索”为代表的新一代AI产品矩阵拉动收入增速。

结论:百融云与科大讯飞的AI业务已见“经济效益”,百融云收入增速稳步增长,科大讯飞收入反弹明显。

一句题外话,由于众所周知但不便多谈的IPO标准和市场原因,港股能实现正盈利的“非蓝筹”公司很难得,百融云2022年年报经调整净利润2.94亿元、2023年盈利3.75亿元,已经“上岸”;商汤2022年年报亏损65.3亿元、2023年年报仍亏损66.47亿元,后续AI大模型生态落地和更多AI业务将担起盈利的责任,相信港股的AI公司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2.人均创收。

为避免个别AI公司归母净利依赖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各家公司AI大模型、AI产品(如自动代码生成)在内部的降本增效,选取人均创收来衡量AIGC公司的能效。(部分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AI公司不排除汇率因素影响)

(1)昆仑万维:2023年公司员工总数2048人,人均创收240万元;2022年1745人,人均创收271.4万元,人均创收同比下滑11.6%。或因公司增加2023年持续增加AI投入但“尚未”开始提效,后续可观测该指标是否能于2024年边际改善。

(2)万兴科技:2023年公司员工总数1574人,人均创收94.1万元;2022年1480人,人均创收79.7万元,人均创收同比增长18.1%。或因公司C端多媒体软件AI算法及2021-2022年增加的研发费用,已于2023年开始内部提效并拉动收入端增长。后续仍可关注持续效应及C端用户付费的可持续性。

(3)百融云:根据年报公告,公司人效已由2022年的149万元提升至198万元,同比增长32.9%,且公告显示AI编程大模型BR-Coder已经完成多次迭代,可以将开发岗位中的自动生成代码渗透率提升至10%,直接增加人效。后续可继续关注AI大模型内部渗透率及MaaS+BaaS等API接口形式业务线的调用效率。

(4)商汤:2023年公司员工总数5016人,人均创收67.9万元;2022年5098人,人均创收74.7万元,人均创收同比降低0.9%。或因全面对标GPT-4 turbo的新版本日日新大模型更新于2024年4月份,可期待围绕新版本模型的AI应用于24年开始提升人效。

(5)科大讯飞:2023年公司员工总数16734人,人均创收117.4万元;2022年16335人,人均创收115.2万元,人均创收同比增长0.2%。或因公司深耕AI领域多年,内部AI数字员工等应用已稳定提效,所以人均创收平稳。后续可观测星火大模型及AI在B端、C端落地能否提高单位人效。

(6)三六零:2023年公司员工总数5990人,人均创收151.2万元;2022年6481人,人均创收147万元,人均创收同比增长0.28%。根据公告,公司2023年减少了员工数量,也是人均创收增加的原因之一,后续可观察以360智脑为核心的AI产品及技术矩阵能否继续提效。

结论:该项对比后,人均创收绝对值方面,昆仑万维与百融云位于第一梯队,另4家公司需期待24年开始能否用AI提效。而在人均创收增长率方面,百融云与万兴身居前列,或因公司AI技术“已于”23年显现提效影响。

PS.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将上述两项:总收入端单季环比增速、人均创收汇总来看,如果一家AI公司均处于第一梯队,则说明该公司AI技术可对内提效,且AI产品及服务已经外部创收。综上,百融云与万兴科技已于2023年有显著AI拉动效应,另4家公司或于2024年蓄势待发。

3.研发费用率VS销售费用率。

如果按照“AI技术已经落地,进入产品宣传导入期”,那么一家公司的研发费用率降低、且销售费用率提高则能证明这一点。

注:不排除有面向C端的公司,由于用户开始主动拥抱AI产品,从而节省了销售和宣传费用。

(1)昆仑万维: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14.58%、2023年为19.69%、2024年Q1为28.87%;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33.07%、2023年为32.95%、2024年Q1为37.44%。

(2)万兴科技: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29.47%、2023年为27.18%、2024年Q1为28.93%;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49.15%、2023年为48.81%、2024年Q1为47.63%。

(3)百融云: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18.0%、2023年为14.13%;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38.2%、2023年为40.02%。(公司尚未发布24年一季报)

(4)商汤: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105.4%、2023年为100.2%;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3.6%、2023年为24.04%。

(5)科大讯飞: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16.53%、2023年为17.72%、2024年Q1为23.10%;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6.81%、2023年为18.24%、2024年Q1为20.98%。

(6)三六零: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34.81%、2023年为34.28%、2024年Q1为43.54%;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2.21%、2023年为22.41%、2024年Q1为27.44%。

结论:该项对比后,百融云也已经开始将此前研发的各类AI产品及服务导入B端市场;科大讯飞在已开始扩展市场的同时,仍然继续增加AI领域的研发投入;商汤研发投入的心血极大;另3家公司或有望于2024年跟上步伐。

综上所述,见微知著。2023年,已有AI公司率先起跑、领先身位。

0 阅读:0

灵萱零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