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真的是无能之辈嘛?如果他是傀儡,司马师又为何要废黜他?

高旭评历史 2025-01-16 05:32:22

有朋友留言,觉得在列表查找相关人物传记还是很繁琐,往往翻很久也找不到。

从善如流,咱们改!

按照三国志的顺序,同时整理出下面这个列表,是否看得就清爽了?

三国志魏书人物传记系列:

魏书四:曹芳、曹髦、曹奂

魏书六:董卓(李傕,郭汜)、袁绍(子袁谭,袁熙,袁尚)、袁术、刘表(子刘琦,刘琮)

袁绍:

汝南袁氏的野望(上部),灭外戚、屠宦官,占尽优势的袁绍是如何被董卓翻盘的?

汝南袁氏的野望(中部):兄弟阋墙,袁术为什么会与袁绍为敌?

袁绍下部: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了哪里?(创业成功的密码:关键之战,你得自己上去玩命才行!)

袁尚:如何评价袁尚?

袁术:袁术上部:袁术为何会与袁绍决裂?被曹操打崩面临绝境时,又是谁帮他逆转局势?

袁术中部:曹操、吕布对峙兖州时,袁术在豫州干了什么?

袁术下部:袁术为什么要仓促称帝?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什么,也正是这点决定了他的上限并不会很高!

刘表:刘表上部:败孙坚、逐袁术、退曹操,刘表在荆州的高光时刻有多牛?

刘表:刘表下部:荆州内战对刘表的影响有多大?刘表二子相争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这篇写下曹芳。

写三国史时,有人留言,觉得曹芳能力不行,真的是这样嘛?

曹芳还是本事太差,21岁了皇帝当了十几年,自己的心腹没几个,被司马师完全掌控了局势

结怨曹爽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也就是曹彰的孙子)、与秦王曹询一同被曹叡收为养子,自小在宫中成长。

曹叡因为死的早,曹芳即位时年仅八岁,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在何晏、邓飏、丁谧等人的辅佐下,曹爽与司马懿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慢慢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

咱们之前一直说,曹爽在权力斗争上绝对是个狠角色,无论是司马懿还是郭太后、只要拦在他的面前,统统挪走!

当初曹叡在权力平衡上是煞费苦心,除了让宗室和世族分庭抗礼,他让之前被打压许久的外戚也参与进来。郭太后的两个兄弟,郭德与郭建同为镇护将军,掌宿卫(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建兄德,出养甄氏。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

结果在汉中铩羽而归,蛰伏一年多的曹爽突然出手废掉了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中领军曹羲率领。郭氏兄弟顿时成为光杆司令,失去和曹爽对抗的能力的郭太后无奈前往永宁宫。

曹芳年幼,平素都是郭太后抚养,可谓是他最亲的人,告别时小皇帝大哭: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你说年幼的曹芳会对同族的曹爽有好感嘛!在他眼里,或许曹爽比司马懿更可恶。

247年四月,司马懿老伴死了,司马师照例回去守孝,于是司马家最后一点兵权(中护军)也没了,司马懿也乖乖回去装病,曹爽自此专权。

独断权力的他恣意妄行: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

尚方珍玩,充牣其家;

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

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

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

不但饮食、车马和衣服与皇帝用的类似,还敢XX先帝的女人,甚至大胆到随意征发禁兵给自己干活,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曹爽和东汉的那些跋扈外戚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曹芳如何应对呢?

小皇帝挺聪明,他开始玩了,帝好亵近群小,游宴后园。

就这样,曹爽的亲信还多次上书指责:

何晏:皇帝到式乾殿或者到后园游乐时,应该都有大臣跟随,以便询问商量政事,讲解讨论经书大义,并为世世代代所效法。

散骑常侍孔乂也上疏:如今天下已经太平,陛下可以不必再到后园学习骑术,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这是天下之福,也是臣子的愿望。

曹芳当没听见,开玩笑,他要是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信不信曹爽马上就把他废了,连太后都敢软禁,他有什么不敢做的!

母子内讧

不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请求意旨罢废。郭太后十分爽快地批准了,欣然给司马懿的这次政变行为盖章,提供合法依据( 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政变后,包括蒋济在内的很多老臣都以为司马懿只是想匡扶戡乱。结果事情的走向很快就超出他们的控制,因功进封都乡侯的蒋济就因为对曹爽失信,羞愧而死(初,济随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爽遂诛灭。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

面对司马懿的独大,如果皇帝和太后联手,未尝不能一博。

可惜的是,曹芳和郭太后陷入了不可调和的冷战,为啥呢?

还是立后的问题。

曹芳宠爱王贵人,想立他为皇后,郭太后则主张另择佳女为后(甄后崩后,帝欲立王贵人为皇后。太后更欲外求)

曹芳十分不满,抱怨郭太后不该干涉他的婚姻(魏家前后立皇后,皆从所爱耳,太后必违我意,知我当往不也?)

其实郭太后的本意是为了巩固皇权,她挑的人选相当不错:名臣张既的孙女张氏。

张缉,字敬仲,冯翊高陵人。

治理地方成绩优秀(治绩为三辅第一),担任雍州刺史时平定了诸胡叛乱,还征辟了杨阜、胡遵等一批文臣武将,文武双全,人脉极广,在雍凉有很深厚的势力。

要知道,司马懿在地方上最大的票仓就是雍凉战区。

荆州战区,司马氏和曹魏皇室都有各自的拥护者,荆州都督王昶属司马懿派系,豫州都督毌丘俭则心系曹魏。

扬州刺史两位大佬王凌、诸葛诞后来都举兵反抗过司马氏。

曹芳如能拉拢以张辑为代表的凉州集团,可以大大削弱司马懿在地方上的势力。

郭太后完全是为了曹魏着想!

可惜的是,曹芳没有读懂郭太后的潜台词。因为立后这件事,两人关系势同水火。郭太后之母郃阳君去世时,曹芳不仅不去安慰养母,依旧游乐如常。

郭太后震怒之余,赐死了曹芳宠妃张美人(皇太后还北宫,杀张美人及禺婉)

在太后的威压下,曹芳最终选择让步,于嘉平四年(252年)二月立张氏当皇后。

然而母子关系也彻底决裂,曹芳甚至说出了“无复母子恩”之言,一手将郭太后推向了司马懿这边。

李丰政变

公元252年1月,司马师晋升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加侍中,持节。

续司马懿后,继续把持魏国军政大权,如果说之前的司马懿还遮遮掩掩的不错,这下不仅曹芳看清了,忠于大魏的臣子们也全都看清了。

第一波针对司马师的政变随之而来。

曹芳招揽了一个在政坛以胆小闻名的人:李丰。

李丰,字安国,冯翊东县人,卫尉李义之子。

少时就在邺下闯出了名声,善于品评人物,魏国上下无人不识(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曹叡对这些浮华子弟十分痛恨,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直到曹叡死后,李丰的官职才直线上升,一路做到尚书仆射。当然这和他皇亲国戚的身份不无关系,李丰的儿子李韬娶公主为妻(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

李丰在尚书台任职时,经常借口生病,不理政务。

按照尚书台的制度,生病满一百天就要解除官职。精通制度的李丰每次都掐准时间,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不到一百天就会神奇的病愈。过段时间,又卧病在床,这套把戏他不厌其烦的搞了数年(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已复卧,如是数岁)

有意思嘛?

当然没意思,李丰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仅求自保。

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权力争夺十分激烈,尚书台又是权力中枢,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李丰只能两面讨巧,从不明确表态(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

时人讥讽他: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炙热,太傅父子像残羹一样冰凉,而李丰兄弟则像游光一样飘忽不定(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直接将战车停驻在朝堂下。

李丰非常恐惧: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如此“胆小”的表现让司马懿十分满意,司马师掌权后,爽快地将中书令要职给了李丰。

从后来的历史看,司马懿父子都被李丰的表演欺骗了。

李丰的品德很高,他从不把经营家产放在心上,只依靠俸禄维持生计(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得到皇上赏赐的钱财布帛,全部施舍给外面的亲族。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得到的反馈是家无馀积。

这样一个清廉的人真的会被权势所吓到吗?

由于中书省在皇宫内办公,李丰终于得到直接和曹芳接触的机会。

君臣商议后,认为要扳倒司马师还需拉拢一人入伙:曹芳的老丈人张缉。

巧合的是,李丰、张缉连同淮南第二叛的主角毌丘俭都出自关中!(关东世族大部分都被司马家收买了,唯有关中世族还存有忠义之心)

张缉前面介绍过,水平极高,这里再举一个事例。

东兴之战后张缉预判:诸葛恪虽然获得胜利,但离诛杀不远了(尝对司马大将军料诸葛恪虽得胜於边土,见诛不久)

司马师问其缘故,张缉答: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欲不死可得乎?

后来诸葛恪果然死于宫廷政变,详见这篇:吴国最惊心动魄的宫廷谋杀案(诸葛恪为何会被曾经的盟友背叛?)

司马师不由折服:近张敬仲县论恪,以为必见杀,今果然如此。敬仲之智为胜恪也。

三人定下的计策是由李丰找借口,让身为兖州刺史的李翼(李丰的弟弟)进京朝见,然后让李翼率兖州精锐干掉司马师。

这事引起了司马师的警觉,李翼入京的申请被他否决。

藩镇这一路被堵,只能在皇宫中动手!

司马师自掌权后,极其谨慎,从没迈进过皇宫半步。要诱司马师入宫,得有一个借口!

机会很快来了,254年二月,曹芳宣布要选贵人,依照礼仪,司马师必须亲临皇宫(当拜贵人)

李丰布置了完美的政变计划:

1、他先收买了对司马师不满的几个小宦官: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卿诸人居内,多有不法,大将军严毅,累以为言,张当可以为诫。

苏铄因为平素多有不法的事,担心被司马师整治,等皆许以从命。

注意三人中乐敦的位置很关键,他负责的是太后寝宫的事务,李丰安排他的任务就是盯住永宁宫的郭太后,防止其给司马师通风报信。

2、然后安排亲信侍卫埋伏在皇宫门口,等司马师一入宫,就直接诛杀(等诸门有陛兵,诛大将军)

政变后,由闲赋在家的夏侯玄任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全面接管军权(以玄代之,以缉为骠骑将军)

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极高,何进、诸葛恪都是这么被干掉的。

然而作为高平陵之变的主导者,司马师的谨慎丝毫不逊色于其父,在皇宫中早已密布眼线,很快就听闻李丰等人在搞事情!

幕僚王羕献策:丰若无备,情屈势迫,必来;若不来,羕一人足以制之。若知谋泄,以众挟轮,长戟自卫,径入云龙门,挟天子登凌云台,台上有三千人仗,鸣鼓会众,如此,羕所不及也。

司马师等人都担心一旦李丰知道泄密,会和曹芳一同调动忠于曹魏的禁军做殊死一搏,当时曹芳控制的人数还不少:登凌云台,台上有三千人仗。

如此一来,事态就闹大了。

可惜的是,李丰还不知道消息已经走漏,被王羕轻松的诓骗到了大将军府上(大将军乃遣羕以车迎之。丰见劫迫,随羕而至)

李丰这才知道事情败露,此时的他一改平日胆怯,当众怒斥司马师:卿父子怀奸,将倾社稷,惜吾力劣,不能相禽灭耳!

相比王淩的求饶,李丰以实际行动说明李氏兄弟不是懦弱之辈!淮南三叛(4):王淩为何不战而降?(淮南一叛后,司马懿做了哪些人事调整?)

司马师勃然大怒,令卫士用刀把上的铁环捶死了李丰(大将军怒,使勇士以刀环筑丰腰,杀之)

随后陆续逮捕李韬、夏侯玄、张缉等人,全部送交廷尉收监。

曹芳还试图挽救,他召集公卿百官,当众商议此事。谁料迫于司马师的权势,大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李韬、夏侯玄、苏铄、乐敦、李贤等诛灭三族,亲属流放乐浪郡(遂收丰子韬及夏侯玄、张缉等皆下廷尉,庚戍,诛韬、玄、缉、铄、敦、贤,皆夷三族)

忠于曹魏皇室的最大一股力量就此烟消云散。

许允之谋

曹芳毕竟还流淌着魏武的血脉,即便司马师亮出恐怖的屠刀,他仍没有放弃,依然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很快又被他拉拢来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许允。

许允的背景十分复杂:

1、高平陵之变时,时任侍中的许允与尚书陈泰一同劝说曹爽投降,为司马氏立下大功。

2、他本人与李丰、夏侯玄私交很好,极其友善。

3、许允历任尚书选曹郎、吏部,长时间主持官员任免工作,人脉极广。司马师的军中嫡系,后来剿灭毌丘俭的王基就曾举荐许允担任中书令。

更关键的是,许允现在的官职是中领军!

这篇咱们介绍过,曹魏禁军有三个核心位置,中领军、中护军、武卫将军。高平陵之变(5):司马懿为何一开始被曹爽牢牢压制?(曹魏中军里,最核心的三个位置是什么?)

其中中领军级别最高,可以开府,下设长史、司马;武卫将军统领宿卫禁兵;中护军虽然没有军权,但是能量很大,负责主武官选举。

司马师给了许允这个位置,说明非常信任他,为啥他还要反司马师呢?

事情还要回到李丰的那场未遂政变。

之前介绍过,诛杀司马师后,曹芳的安排是由夏侯玄任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全面接管军权(以玄代之,以缉为骠骑将军)

李丰等人也给许允安排了一个位置:太尉。

这个安排很难说是真的要拉拢他,还是离间许允和司马师的关系。

李丰安排人将诏书交给许家看门的人,说了声有诏,随即驰马而去。

许允犹豫再三,还是没将此事呈报给司马师(允闻李丰等被收,欲往见大将军,已出门,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裤,丰等已收讫)

等到李丰事情败露,被夷灭三族后,许允想去找司马师澄清此事,结果彷徨不定的他,反让司马师起了疑心:我自收丰等,不知士大夫何为忩忩乎?

一边是曹芳的积极拉拢,一边是恩威莫测的司马师在猜忌,许允最后下定决心,匡扶魏室!

曹芳积极谋划的同时,司马师也起了废帝之心,心腹司隶校尉何曾献计,借助在许昌的中央军震慑洛阳。

有人会问,魏国的中央军为什么不驻扎在京城洛阳呢?

来看许县的位置:

向北可以威慑曹氏藩王软禁地:冀州邺城,距洛阳仅三百里之遥,京城有变,可以迅速发兵镇压。如果淮南有变,从许县出兵,可以沿颍水直达寿春,第一时间扑灭叛军!

要调中央军入京需要一个借口,恰好蜀汉姜维举大军攻入雍州,司马师即刻让中书省发出诏书,调遣镇守许昌的司马昭前往雍州退敌(此秋,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徵还击维,至京师)

从许昌去长安必经洛阳,司马昭的中央军将成为废立皇帝的最强助力。

他不知道的是,曹芳也在紧盯这支军队。

曹芳和许允商议,计划在阅军时当场发布诏书,缉拿司马昭,然后掌握精锐的中央军,杀回洛阳铲除司马师(帝於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

缉拿司马昭的诏书已经写好,就放在面前的案几上。关键时刻,曹芳掉了链子,几次伸手欲拿,半途又缩了回来(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惧不敢发)

不得不说,在孤勇上,他比后来的曹髦还是差了一大截。

曹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次行动,司马昭随后率中央军浩浩荡荡开进洛阳城中(文王引兵入城,景王因是谋废帝)

然而曹芳的举动还是被有心人密报给司马师,稍一盘查,发现许允有很大的嫌疑。

许允手握皇宫禁军兵权,司马师不想轻动(允此秋不得故为领军而建此谋)

镇北将军刘静去世后,司马师征调许允为镇北将军,持朝廷符节都督黄河以北的各项军务(会镇北将军刘静卒,朝廷以允代静)

为了打消许允的猜疑,司马师还写信宽慰他: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许允是冀州人,此行可谓衣锦还乡,一直担心阴谋暴露的许允遂放松下来(允心甚悦)

临行前,曹芳诏命宴会群臣,特别引许允坐在自己身边。

曹芳知道许允一走,自己再没有扳倒司马师的机会了,以司马师的精明、慎思,谨慎,怎会一再给他机会!

握着许允的手,曹芳依依不舍,许允更是唏嘘感叹,忍不住落泪(帝特引允以自近,顾当与帝别,涕泣歔欷)

然而就在许允卸任中领军,准备远赴冀州上任时,有司以允擅自发放官物的罪名突然弹劾许允,廷尉随即将许允缉拿。于当年秋天流放乐浪郡,许允后来死在了流放途中(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故遂收送廷尉,拷问竟,减死徙边)

司马师心机之深可见一斑:

先晋升许允冀州都督以安抚其心,顺理成章夺去其中领军的兵权后,马上派人弹劾,将其治罪,最后在流放途中将其谋害。

果如曹芳所料,许允一死,司马师马上联名众臣上奏郭太后,废曹芳为齐王。

理由是哪些呢?

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与优人、保林等淫乱作乐、弹打进谏的清商令令狐景、太后丧母时不尽礼等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为了篡权之路更加平稳,顺畅,司马师也没有太为难曹芳。允许其在河内郡重门营建齐王宫,所有礼仪制度都如同诸侯王的封国。曹芳一直活到了司马炎篡魏后,于泰始十年(274年)去世。

司马师的手段有多厉害,众人皆知,即便在司马师的严防死守下(别忘了宫中还有一个司马师的盟友郭太后),曹芳依然能拉拢对方的心腹(曹魏吸取东汉教训,严防宦官干政),这是怎样的一种魅力和手段!

还觉得他是傀儡,无能之辈嘛?!

0 阅读:118
高旭评历史

高旭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