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印度到底站哪边?

夜春阅览趣事 2024-12-26 10:14:39

在当今世界秩序持续变动的大背景下,印度宛如一个复杂多面的谜题,以其众多独特身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它既是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等新兴合作机制的成员,又深度涉足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等由美国主导的战略布局。

其外交政策呈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 “平衡术”:一方面与俄罗斯维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与军事合作,大力推行货币去美元化举措;另一方面却又与美国总统拜登关系热络,积极投身于美国倡导的印太战略之中。

01

2023 年 5 月 20 日,在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与美国总统拜登的热情相拥,与匆匆赶来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尴尬处境形成鲜明对比。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印度全然不顾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禁令,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美国对印度的包容与宠溺似乎并未因此而削减。

一个月后,莫迪受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将在国会上发表演讲,拜登总统与第一夫人还将在白宫设盛宴款待。

这一系列场景不禁让人揣测:印度是否会在拜登的极力拉拢下彻底倒向美国?作为全球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国家之一,印度究竟妄图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全球博弈中谋取何种利益?其令人困惑不已的外交立场背后,又潜藏着怎样深厚悠远的历史根源?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 1608 年,一艘隶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缓缓驶入印度苏拉特港。

四年之后,英国商人成功驱逐了葡萄牙人,并赢得了莫卧儿王朝第四任皇帝贾汉吉尔的信赖,从而得以在印度建立起首个据点。

历经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莫卧儿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惊觉,自己的统治领地已被大幅蚕食,仅剩下德里市及其西南部的一小块区域,其余广袤无垠的领土皆被东印度公司以及数百个大小王公所掌控。

即便是在自己仅存的领地内,皇帝也不得不依赖东印度公司来执行征税与派兵保护等事务,并且还需定期从公司领取养老金。换言之,整个莫卧儿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被一个商业公司所征服。

直至 1858 年,英国王室正式接管东印度公司的全部资产,开启了对印度殖民地的直接统治阶段。一个庞大的帝国竟被一家公司所征服,这并非是因为该公司手段如何超凡绝伦,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下所遭受的苦难亦丝毫未减。

例如,在东印度公司掌控南亚次大陆期间,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约有 100 万惨遭屠杀,孟加拉大饥荒更是导致了约 1000 万人丧生,相当于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

当然,东印度公司绝非普通的商业企业,它是由英王特许成立的武装殖民公司,拥有诸多特权,包括占领领土、组建军队乃至铸造钱币等。

毫不夸张地说,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半壁江山皆由东印度公司凭借武力开拓。

然而,即便如此,这仍不足以解释为何一个拥有上亿人口、数百年历史的庞大帝国会轻易被一个公司所征服。

我们对全世界曾遭受殖民苦难的人民怀有深切同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历经类似磨难的国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在反抗列强道路上坚定不移的盟友。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与历史脉络,这并非一句空洞的调侃,而是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认知态度。

02

回溯当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会发现它并非由印度本土原生文明所创建的政权。

印度的历代统治者与后来的英国殖民者颇为相似,他们大多悬浮于大小土邦之上,庙堂与地方之间主要维系着经济上的依附与军事上的服从关系,并不深入干预地方的治理事务。

在这种统治结构之下,一位崇尚宽容、无为而治的君主往往会被视作明君;而一位试图有所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王则可能被污蔑为暴君。

例如,莫卧儿王朝最重要却也最具争议的皇帝奥朗则布在位期间,运用伊斯兰模式成功强化了帝国对地方的管控,提升了中央政府的财政与军事能力,并将版图扩张至印度南部,几乎实现了对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统一。

然而,这些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很快引发了地方精英的强烈不满,此起彼伏的地方武装反抗浪潮迅速将莫卧儿帝国拖入衰退的深渊。

不过,印度地方精英的反抗与服从皆存在一定限度。

只要统治阶层能够提出合适的条件,他们便会放弃抵抗,转而与统治者合作。数千年的反复殖民历程,塑造了印度独特的政治生态与社会文化。

因此,当 17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踏入印度土地时,并未在印度社会引发太大的波澜。

二战结束后,美国肢解英国殖民地体系的努力与印度特色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相互交织,给英国殖民统治带来了巨大压力。

1947 年 7 月 18 日,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印度历史上首次从殖民者手中夺回统治权,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该法案规定,英属印度将被划分为两个全新的独立自治领,即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

同时,英国终止了对原英属印度殖民地的 565 个大小土邦的宗主权,这些土邦分散于整个南亚次大陆,可自主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印度刚刚获得独立,便面临领土支离破碎的严峻挑战。更为棘手的是,此次印度人必须独立自主地设计国家发展道路。

印度宪法开篇效仿美国宪法,同时又宣称自身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印度几乎照搬英国的议会制度,又仿照苏联推行计划经济,并在共和国成立次年便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种混乱的治国思路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沉重的问题:在漫长的殖民历史中,印度的上层政治精英长期脱离底层民众,无法提出具有切实可行实现路径的指导思想。其外在表现为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内在体现为上层政治精英沉迷于脱离现实的玄谈式理念。只要他们不触动地方精英,即大小土地主的利益,印度底层社会便处于一种超稳态结构,能够自动消解各种外部冲击带来的苦难。

这为印度上层政治精英提供了极大的容错空间,进一步助长了政治精英内部近乎玄学的神秘主义作风,而缺乏审慎的现实主义思维。

例如,1962 年,尼赫鲁政府先是在中印边境贸然挑起事端,随后又遭遇了惨败。然而,其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国防部长引咎辞职。

尼赫鲁本人则继续执政直至两年后去世,且至今仍被印度人誉为最伟大、最受欢迎的总理。

03

印度内部的超稳态结构延续至今,造就了其政治精英在制定国家战略时具有浓厚的世界主义倾向,即凡是能够提升印度在国际社会影响力与声望的机会,无论大小,无论能否为国内带来实际利益,都必须全力争取。

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切行动,皆致力于强化自身的主体性,提升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感。

同理,凡是削弱印度主体性与国际存在感的国家,无论其意图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印度看来皆为敌对势力,必须与之展开不懈斗争。由于国内超稳态结构的存在,印度在对外合作或斗争中均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与不可预测性,缺乏审慎的长期规划。

在世界秩序日益变动的当下,印度的这种特性被进一步放大。

2014 年 9 月 27 日,在纽约,刚刚当选印度总理的莫迪在其首次联合国演讲中选择用印地语发言。他引用了一个印度教文本中的经典短语 “瓦苏达瓦库图姆巴卡姆” 来描绘印度对理想世界秩序的愿景,其直译为 “世界是一个家庭”。

这一表述堪称印度外交界的口头禅,地位与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当,但其含义却如同许多印度哲学词汇一般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印度历届领导人皆使用这一词汇来传达不同的理念,并在不同时期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自莫迪担任印度总理以来,这位秉持素食主义、崇尚苦修的虔诚印度教徒更加深谙如何激发国民的精神力量,以此为其巩固自身权力、强化中央政权提供坚实支撑,并试图借此打破印度数千年来地方割据、一盘散沙的局面。

正因如此,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对精神力量的需求远超以往任何统治者。

在国内,他巧妙利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在国际上,则急切地抓住一切机会扩大印度的影响力,提升印度的国家形象。

而世界秩序的变动恰好为莫迪提供了绝佳契机,他将外部世界描绘成一个江河日下、精神匮乏、日益堕落的世界,急需蓬勃发展的印度用其充沛的精神力量予以拯救,进而缔造一个属于印度的辉煌世纪。这种论调为印度无视利益与立场冲突,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提供了看似合理的依据。

正如莫迪在出席 G7 峰会时所明确表态的那样,上合组织与 G7 之间,印度皆欲参与其中。

印度在各大国际组织中频繁亮相的行为,反过来又激发了国内民众高涨的精神力量,为莫迪不断扩张的外交政策赋予了正当性。这种缺乏实力支撑却妄图获取影响力的做法,在外界看来或许是虚幻、狡诈的,但对于现阶段的印度而言,却是实用且迫切需要的。

然而,我们仍面临一个未解之谜:在这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国家里,究竟是否存在能够获取外部世界客观、无偏见信息,并基于国家现实利益审慎判断谁是真正敌人与盟友的人?

鉴于莫迪本人浓厚的宗教背景,我们甚至难以断定他究竟是将精神力量当作引领印度走向现代社会的工具,还是真心坚信世界便是如此运转。这无疑是预测印度下一步行动时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

当然,我们应秉持乐观态度,相信只要印度仍具备对现实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即便会遭遇诸多困惑与波折,这个在历史上饱经殖民苦难的国家最终定能做出正确抉择,积极拥抱一个没有霸权的多极化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个精神力量充沛到极致的国家,不会再出现类似 “纸上谈兵” 的战略失误。

文本来源@棱镜说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7
夜春阅览趣事

夜春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