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沈阳!东北美食的灵魂所在

夜春阅览趣事 2024-12-25 10:08:47

最近,鸡架在网络上爆火,成了美食界的“网红”。疫情那年沈阳大爷三天之内连续购买鸡架,让全国的美食爱好者们对鸡架充满了好奇,也让这道原本就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彻底“出圈”。

记者探访北京多家餐饮店发现,鸡架的销量明显增长,有的商店销量比以往上涨了一倍。

一口鸡架,“啃”出辽宁烟火气

鸡架,这道独特的沈阳美食,是将整只鸡的鸡肉、鸡头、鸡腿、鸡翅、鸡胸等部分去掉后的骨架。别看它“其貌不扬”,在沈阳人手中,却能变幻出烀、炖、熏、炸、煎、酱、拌、炒、烤等多种吃法,每一种做法都能赋予鸡架别样的风味。

鸡架

在沈阳市皇姑区的一家烤鸡架摊位前,常常能看到不少食客特意前来购买。新鲜的生鸡架夹在铁板之中,放在高温炭火上不断炙烤,随着油脂不断烤出,鸡架逐渐变色,再撒上一把白糖和各种烧烤料,肉香扑鼻而来。

春节期间,鸡架不仅是当地人的餐桌必备,也是很多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美食。湖南游客张思文就曾在沈阳的几天假期里,吃过好几种口味的鸡架,每种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味觉体验。

除了线下的摊位,鸡架在电商平台上也备受欢迎。

沈阳市重工肉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嗦啰鸡架”,采用高温杀菌工艺,延长了保鲜期,其东北特色的大红大绿包装下,多种口味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纷纷选购。公司负责人徐丽明介绍说,现在每天可以生产7000至8000个鸡架,依然供不应求。

鸡架“博物馆”

在铁西广场地铁站的地下通道里,还有一个袖珍的鸡架“博物馆”,展示了鸡架的扇骨等部位,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三叉骨,更适合沈阳老铁的许愿骨”“脆骨,把这个位置留给你的人一定很爱你”。小小的一只鸡架,被沈阳人研究得透彻,赋予了诸多乐趣。

鸡架对于沈阳人而言,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沈阳饮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辽宁工业辉煌:鸡架诞生的摇篮

辽宁,这片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黑土地,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往昔,“一五”“二五”时期堪称辽宁工业的黄金年代,国家将大量财力与心血倾注于此,让辽宁迅速崛起为全国重工业的核心基地。

彼时,辽宁的工业成就斐然,众多“第一”从这里诞生,驶向祖国各地。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量、60%的钢均产自辽宁,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构建立下不朽功勋。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辽宁的工厂里机器轰鸣,烟囱林立,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于此,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书写着工业传奇。

工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大量工人及其家属涌入城市,沈阳、鞍山、抚顺等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数量急剧攀升。

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带着各自的饮食习惯与口味偏好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氛围,也为鸡架产业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下班后,总喜欢约上三五工友,找个小馆子,点上几盘小菜,喝上几杯小酒,唠唠家常,舒缓一天的疲惫。而经济实惠的鸡架,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既能佐酒,又能填饱肚子,自然而然地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与此同时,辽宁发达的工业体系也为鸡架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供应链基础。

食品加工厂不断涌现,为鸡架的加工处理提供了便利;冷链物流逐步发展,让鸡架能够更快捷、更新鲜地抵达市场;养殖产业日益壮大,确保了鸡架原料的稳定供应。

时代转折下的工业与鸡架

改革开放的浪潮如汹涌潮水,冲击着辽宁这片传统工业强省。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急速转型,辽宁的工业格局被迫面临重新洗牌。

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棋盘上,辽宁那些曾引以为傲的重工业企业,因设备老化、技术更新滞后、体制僵化等诸多沉疴,在市场竞争中渐落下风。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辽宁国有企业的困境愈发凸显,亏损面不断扩大,不得不大规模开启裁员下岗之路。

仅以沈阳铁西区为例,这片昔日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业区,在巅峰时聚居着75万人口,其中近50万产业工人无奈下岗,曾经繁华热闹的工厂区,一下子变得冷清寂寥。

他们失去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骤降,消费能力也随之大打折扣。曾经习惯了工厂食堂、偶尔下馆子打牙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只能节衣缩食,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但即便身处困境,辽宁人的坚韧与乐观从未消散。下班后,工友们不再能像往昔那般豪爽地走进饭店点满一桌酒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经济实惠的鸡架。

一元钱一个的鸡架,买上几个,回家简单加工,或凉拌,或炖煮,就成了一家人餐桌上的美味。在艰难岁月里,鸡架承载着辽宁人的生活希望,成为他们餐桌上的“常客”,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网红之路:传统小吃的现代逆袭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传播与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鸡架的“出圈”架起了高速通道。美食博主们穿梭于沈阳的大街小巷,用镜头探寻那些隐藏在烟火深处的鸡架美味,拍摄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消费者在沈阳市铁西区排队购买鸡架等食品。图源:新华社记者

沈阳本地的博主“美食探险家”,探访了一家开在老胡同里的烤鸡架店。视频中,店主熟练地将鸡架放在炭火上翻转,滋滋冒油,香气四溢。

博主一边品尝,一边详细介绍着口感与风味,这条视频发布后,迅速收获了数十万的点赞,评论区里满是外地网友求地址、问价格的留言。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沈阳鸡架”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吃鸡架的照片、视频,分享着品尝心得,或幽默调侃,或真情流露,让鸡架的热度居高不下。

有的网友说:“以前不知道鸡架这么好吃,看了大家的分享,一定要去沈阳尝尝。”还有的网友表示:“沈阳鸡架已经成了我深夜‘放毒’的必备,看着就解馋。”

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各地游客纷纷奔赴沈阳,将品尝鸡架列为旅行清单上的重要一项。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一家,专门来到沈阳,就是为了感受地道的鸡架文化。

面对汹涌而来的游客潮,沈阳的商家们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口味,还研发出榴莲鸡架、芝士鸡架等新口味,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

一些商家还将鸡架制作成半成品或真空包装产品,方便游客携带回家,让更多人能随时随地品尝到沈阳鸡架的美味。

品味鸡架,读懂辽宁

鸡架,这道平凡而又独特的美食,承载着辽宁工业的兴衰沉浮,也见证了辽宁人民的坚韧与乐观。它从工业辉煌时期的孕育,到经济转型阶段的支撑,再到如今成为网红美食走向全国,每一步都与辽宁这片土地的发展紧密相连。

透过鸡架,我们看到了辽宁工业曾经的辉煌,那是一个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创造无数个“第一”的激情岁月;也看到了在时代转折面前,辽宁所经历的阵痛与挣扎,大批工人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但辽宁人民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鸡架中寻找慰藉,在困境中努力奋进。

前杜村,图源新华社记者

如今,辽宁正处于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上,工业转型不断加速,新兴产业蓬勃兴起。鸡架作为辽宁的特色美食名片,也将继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人了解辽宁、走进辽宁。

相信在未来,辽宁工业与鸡架文化将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辽宁这片老工业基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来源@卢克文工作室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夜春阅览趣事

夜春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