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双耳垂肩,关羽面如重枣,这是真的吗?

良向小橘子 2024-12-01 06:01:48

在罗贯中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里,关于刘备 的记载是:“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对关羽的记载则是: “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般带有传奇色彩的外貌刻画,宛如一幅幅鲜活的工笔画,让书中英雄跃然纸上。

可是如果回溯历史长河,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描述究竟几分是真、几分是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密一下!

从史学考究的角度而言,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是距离三国时代最近,且可信度最高的正史资料,但是里面对人物外貌着墨甚少,且笔触平实。而在刘备传中,也未见 “双耳垂肩” 这类夸张奇异之语,仅简述其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以及性格、生平要事等,侧面勾勒出一个有性情、志向的乱世枭雄轮廓,至于肢体的特异长相,则毫无记载。

关羽在《三国志》里,同样缺乏 “面如重枣” 这般戏剧化表述,《三国志》中则是重点围绕其英勇善战、忠义无双事迹铺陈,像白马坡斩颜良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彰显赫赫武勇,外貌特征只是简略提及 “羽美须髯”,也就是胡须漂亮,仅此而已。

由此可推测,那些奇幻独特模样大概率是演义渲染、民间传说与艺术加工融合产物。

三国故事在漫长岁月流转中,经民间艺人说唱、市井百姓口耳相传,不断添枝加叶。在传统相面文化盛行语境下,古人笃信面相关联未来、品性等。在古代时候“双耳垂肩” 是福泽深厚、帝王之相象征,刘备汉室宗亲身份,肩负兴复汉室使命,民间创作者也就赋予此奇异外貌,目的则是为了契合大众对正统帝王 “天命所归” 期许。

仿佛上天以特殊长相标记他注定非凡,这种想象类似上古贤君舜 “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等传说,皆为强化其正统与不凡,为跌宕人生、逐鹿霸业铺垫神秘 “天意” 根基。

关羽红脸形象,契合民间对忠义刚正品质色彩认知,因为红色在传统观念里代表热血、忠勇、赤诚,戏曲舞台上红脸更是忠臣脸谱定式,民间传颂中强化这一色彩特征,从外貌彰显其内在灵魂,契合他义薄云天、追随刘备不离不弃、威震华夏的英雄作为,让观者听众仅凭视觉想象,便能直观感知其忠肝义胆品性。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彼时章回小说蓬勃兴起,既要依托史实框架,更需吸引受众、演绎精彩。罗贯中笔下刘备奇特外貌,开篇即抓住了读者眼球,也制造出了悬念与传奇感,令平凡织席贩履之辈,瞬间有了超凡脱俗气质,更是吸引了无数读者想要探究其命运起伏。

关羽形象更是精心雕琢,“面如重枣” 搭配凤眼蚕眉,于战场厮杀、营帐议事场景中,视觉冲击力十足,尽显豪迈勇猛又不失儒雅英气,非常契合其 “武圣” 定位。

在文学叙事节奏里,人物出场亮相便凭外貌先声夺人,后续故事推进才更具张力,读者仿若能透过文字,看到红脸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跨骑赤兔马纵横沙场,文学感染力借此飙升,让三国故事超脱史实编年枯燥,成为鲜活生动传奇史诗。

可即便知晓这些外貌多为虚构渲染,却无碍它们扎根民族文化深处。从艺术领域看,戏曲舞台上刘备扮相依循演义,角色着黄袍、挂珠饰,垂肩双耳以特制道具或妆容体现,配合沉稳台步、醇厚唱腔,帝王风范尽显。

关羽则是红脸膛、长髯口,丹凤眼吊梢、卧蚕眉飞扬,“绿袍金铠” 加身,《单刀会》里一亮相,忠勇豪情满溢舞台,唱念做打举手投足皆因外貌 “定式” 增色,固化成经典戏曲形象范式传承至今。

绘画方面,古有民间画师绘制三国故事图卷,今有连环画家、国画创作者以水墨重彩演绎,刘备宽厚、关羽神武借独特外貌精准传达,线条勾勒、色彩晕染中,虚构外貌成艺术表达核心符号,承载厚重的人文精神。

在大众认知里,这些形象早已超脱书本字面,“红脸的关公”更是成为了正直、守信代称。这些形象虽非历史的真实呈现,却在文化传承、价值传播层面,化作民族集体记忆 “脸谱”,承载智慧、忠义、仁厚等品德期许,以独特艺术生命力,从古代市井勾栏穿越到现代多元文化场域,持续闪耀,让三国故事永不落幕,英雄魅力世代不朽。

写到最后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双耳垂肩”、关羽“面如重枣”的描述,更多是文学夸张和艺术加工的结果,而非现实写照。这些描述在增强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物特殊的象征意义。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理解并欣赏这些夸张描写,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不将其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4

良向小橘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