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儒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史记·殷本纪第三》记载了著名的“网开三面”的故事,当商汤还是一个诸侯的时候,有一次,他在野外看到有人正在张网捕鸟,那个人不仅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布了网,而且祷告说:“愿天下四方的飞鸟都投进我的网里。”商汤对此之以鼻,他对那个人说:“你可不能把天下四方的鸟都一网打尽啊!”并命令撤掉三面的网,也祷告说:“鸟儿啊,鸟儿,你愿向左飞就向左飞吧,你愿向右飞就向右飞吧,不听我的话的你就只好自投罗网了。”天下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都称赞说商汤这个人真是道德完备啊,连禽兽都纳人了他宽广的胸怀。因此,天下的诸侯都归顺了商汤,商王朝由此而建立。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巫马期去看望季子,见季子夜中捕鱼时将捕上来的小鱼都释放了。巫马期回来后向孔子禀报了这件事,孔子听后感叹地说:“季子这个人真是道德完备啊!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说,他反对刳胎杀天、竭泽而渔和覆巢毁卵,因为这样就会导致麒麟不至,蛟龙不合,风凰不翔。其缘由就是“物伤其类”,这大概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人物,都主张有节制地获取动植物资源,“禽兽以时杀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天其生,不绝其长”,“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亦即“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诗句所指的不要破坏动物繁衍生息的意思。对自然资源保护好,就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些话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反之,如果“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暴殄天物”,那就是犯罪,就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二、煤炭大王以节省成本和资源搞营销
中国煤矿工业的先驱刘鸿生在推销煤炭的时候,十分注意宣传利用煤炭做原料,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当时,上海各个窑厂都是以木材作为燃料。刘鸿生为了让窑老板使用煤炭代替木材,他亲自带着水泥匠到上海附近的各个大窑厂,帮他们改造窑炉,把以木材为燃料的烧窑改装成便于烧煤的炉排并进行烧窑试验。窑厂发现以煤炭代替木材,不仅火力猛,而且效果好,成本大大降低,燃料也很节约。经过这样的反复示范和试验,几年以后,上海周边的窑厂都采用煤炭作为原料并影响到整个长江下游地区,不仅刘鸿生的煤炭打开了销售市场,也大大节省了窑业的成本、降低了资源的消耗。
三、木材加工企业的植树责任
刘绍喜是广东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7年,他靠800元起家,创办了一间小作坊式的私营家具厂如今已发展成上市企业宜华集团,总资产达数十亿元,成为“全国出口最大企业 500 强”之一,并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全国木材加工行业的领头羊刘绍喜本人也资产丰厚,连续三年在《福布斯》富豪榜中有名宜华 80%的产品出口欧美、日本和南亚市场,木材原料也大多来源于国外,在缅甸、越南的深山沟壑,在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原始森林中,刘绍喜都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刘绍喜深知,木材加工企业是离不开木头的,如果木材难以供应,对于宜华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为保护环境,也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他大力植树造林,经常包下整座山头,坚持“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原则,根据树龄逐年开发。从1999年开始大面积植树,投资1000多万元,在广东北部山区种植了10万多亩速生丰产林,为集团的木制品生产发展提供质优、价廉、运输便利的原材料。刘绍喜的目标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木制品产供销一条龙,而在这个产业链中,最基本的就是木材的自给自足。这种环境与资源相统一,对大自然的利用与补偿相统一的做法,也就是儒商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儒商重视自然、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