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双卿(1715年-1735年),出生于江苏金坛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幼便展现出对文字的独特感悟力。然而,命运并未对她格外眷顾。她虽拥有过人的才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只能凭借自己的聪慧,在劳作之余,偷偷学习诗词。更不幸的是,她婚后遭遇了丈夫的粗暴和婆婆的苛待,生活充满了无尽的艰辛与痛苦。但也正是这样的苦难经历,成为了她诗词创作的源泉,她将自己的悲苦、无奈、渴望等种种复杂情感,都融入到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她那别具一格的魅力。
1. 《病后遇过春山》东风恶,东风恶,帘外桃花吹落索。春虽一半休,花还有几朵。
花开如笑,花落如哭,春山我负,我负春山约。
贺双卿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春日里花朵的命运。东风的无情,吹落了桃花,正如她的人生,美好总是短暂易逝。“花开如笑,花落如哭”,以花喻人,将自己的悲喜与花的开落紧密相连,而 “春山我负,我负春山约” 则流露出她对命运的无奈与自责,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那份隐痛。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
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首词开篇描绘了微云残照的朦胧景象,营造出一种迷离、忧伤的氛围。“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词人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彷徨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到她那在风中摇曳、无所依傍的灵魂。下阕一连串的 “谁” 字,如泣如诉,将她孤独无助、渴望被理解与关爱的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读来令人心疼不已。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词的开篇便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湿云、冷桥、寒蛾,无一不透露着凄清之感。“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在这寒冷的夜晚,唯有溪边的花枝在月光下散发着清香,这一抹清香,仿佛是词人在苦难生活中仅存的一丝慰藉。下阕中,词人将人与花进行对比,人怜惜花依旧,而花却不知人已消瘦,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出她的孤独与落寞,夜深人静,独自倚栏,感受着花的寒冷,实则也是在诉说自己内心的寒凉。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这首词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场景,却也处处透露出词人生活的艰辛。暖雨纷纷,牧童悠闲地斜插着嫩花枝,而词人却要在田间劳作,汲水种瓜时因早了会被嗔怒,忍烟炊黍时又因迟了遭埋怨。“日长酸透软腰肢”,生动地写出了她劳作一天后的疲惫不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苦难中坚强挣扎的女子形象,她的无奈与心酸尽在这寥寥数语之中。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词中开篇写 “春不见”,实则是借春之不见,抒发自己内心的失落与惆怅。那染梦的淡红、锁愁的浓绿,看似美好,却又充满了欺骗,正如她的人生,美好总是虚幻。“人不见,相见是还非?” 这一问,将她对心上人的思念与不确定表现得十分深刻。“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进一步烘托出她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以 “山远夕阳低” 的景象作结,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哀伤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她的情感世界中无法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