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国家电影局发布了一则重要消息:“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第56届台北金马影展。”果真是字数越短,新闻越短。
就这样,两项华语影视圈都举足轻重的奖项将在同一天叙说着:奖项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金马在这头,金鸡在那头。一颗石头被扔进了本已不平静的湖面,涟漪在平面上不断回荡,谁也不知道最后湖面结局是重回平静还是波澜泛起。
“First”其实在公告发出后,已经有不少大陆电影表态过今年不会参加金马奖的报名,如《地久天长》以及《南方车站的聚会》等。近日不少香港电影也表示将取消金马影展的报名和退出评选,如近期上演的《使徒行者2》以及《扫毒2》均表态不会参加2019的金马奖。
可能有人说这是“Politics kidnapped culture.”但请一定要弄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谁牵的这个头?这件事的起火点就必须要提一下去年——第55届金马影展。
去年金马奖上有一件事闹得挺沸沸扬扬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中国一点不能少”的前因。某部极具政治色彩的片子在金马奖上获得了最佳纪录片这个奖项。你当然可以说是这个片子本身拍的好,收获了各位评委的嘉奖,不关背景哇等等。
这些都算小事,毕竟隔壁金像奖也时不时有些争议奖项,但最气愤的是在获奖后。
这位导演上台发表的获奖感言却是一份“台独”言论。这才是“Politics kidnapped culture.”好嘛。台下居然不少台湾电影人在拍手称赞。
随后在李安的两次邀请下,巩俐更是面不改色的拒绝上台颁奖(因为本来活动安排是巩俐和李安一起上台颁奖)。
当晚的庆功宴上更是没有一个大陆电影人参加,到了第二天(有些当天就走了)几乎所有大陆影星都取消相关活动,有些更是直接飞回大陆。谁知道却因一个人的言论扰乱了电影艺术该有的氛围,最终却变成不欢而散的局面。事后李安在记者的包围下都无奈的都快哭了,在媒体前诉苦“希望电影艺术不要牵扯到政治。”
这也颇让风生想起02年金马奖王主席的那句“让电影回归电影”
而在回应记者怎么看下一届金马奖的问题时,李安的回答只是一句“下一年再说吧。”
可能李安的这句话今年又要再说一次这句话了。
“second”华语电影圈最有“牌面”的三大奖项分别是『金鸡』,『金马』以及『金像奖』。
而从以往来看,由于金像奖只针对香港电影,而金鸡又因为评选制度或时效性问题不够完善,金马奖的确是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圈最高奖项。所以其在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两岸三地电影人一同参与,靠实力竞争奖项的美好氛围。
这也在台湾那边也闹出过一些‘奇怪的’言论:“大陆的影片近年都把金马奖大奖给领了,反而使台湾本土的电影得不到发展和荣誉”。一语成谶,可能今年的台湾金马奖的评选中,所有获奖的都是台湾电影了。
但我最怕讽刺是都是变成“只剩下是”。
金马有现在成就是因为它从过去也是争议走了起来,是靠沉淀积累的名声。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出名的东西一样,必定会伴随一定的争议。金马本就是是在争议中走过的,它的前身是为了迎合当年台语电影鼎盛发展,效仿“奥斯卡”颁奖流程的一项荣誉奖项。
没错,当时是针对“台语为基准”本土的小众奖项。加上不少奖项是靠观众投票选出,专业性偏低。也或是因为如此,由于不完善制度和效果不佳,在举办了第一届后就没有后文了。
直到五年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制作也发展成一项很强的产业氛围。当时的台湾当局为了鼓励电影发展,以行政院新闻局为主办了第一届金马奖。
其实金马奖名字的由来也颇具政治意味:以当时台湾的前线外岛『金门』,『马祖』的首字为名称来源,背后更深含义是希望电影事业像前线士兵那样“坚强奋发,开创新局”的精神。那时这项奖仍是只面向台湾本土的“国语为基准”电影。
又由于当年同处于“亚洲四小龙”和华语文化圈的香港电影业也发展如火如荼(而且当时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台湾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所以台湾也对香港电影也拉了进圈,不过前提是必须为国语配音才能竞选。金马奖从本土变为港台争霸。
直到80年代,金马奖才算真真正正的被大众和电影行业所认可,因为在那时评选制度终于从“内部操作”变成了引进提名公布竞选机制,再加上香港电影的群星闪耀(香港电影巅峰期)。
但由于年代的特殊,当时的评选还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标准,大陆依然无缘进场。
其中也有比较有趣的事情发生过,当年《人在纽约》因涉内容故事及大陆方,被怀疑过是否有大陆资金投资。最终调查后并没有发现相关不符合,才得以参赛,这部片也荣获当年金马奖8项奖,包括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女主角(张曼玉荣获影后)。
后来也逐渐引进民间电影行业进行协办。直到90年代由于公营事业转民营化的背景下,台湾娱乐三大奖都由政府转为由民间电影行业主办,在此为背景台湾电影行业成立了金马委员会的前身的执行机构。
也是在此金马奖逐渐开始完善制度,开放大陆影片,不再限制只能评选国语片,不再限制人数比例,甚至不再限制发行地区等等,金马奖逐渐成长为如今“华人电影奥斯卡”。
在此期间金马奖虽然也受到不少争议与风波,甚至几次“停办”风波,但逐渐“开放包容与公开公正”成了大家对于金马奖的印象,甚至风生觉得有时候不追求“zz正确”的这一点比奥斯卡都要优秀。
这时却因风波连锁反应造就这场五十多年才走到今日的金马奖重回到原点,拿艺术触碰政治本就是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你可以说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是有国籍的,每个人都有一条底线,国家也是。
“Last”01年的时候金马执委会前主席王晓祥也曾提过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就是两岸三地轮流举办同一个电影奖项。名字也很有趣,取我前文所提到的那三个有牌面的电影奖项合在一起——叫“鑫像奖”。
王晓祥
而且他还说为了避免评选标准不同,所以展演不发奖,最多就给观众投票选出人气奖。
目的当然是希望能携手促进华语电影市场的发展与共荣。如果能办成不仅能扩大华语电影圈的本身发展,也是对国际市场的输出开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明显这个想法直到今天也未能实现。
或许王主席没能想到金马奖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了,但他可能也没想到隔了近二十年后金马不小心绊了自己一跤。
但如果因为金马摔跤了,就认为金鸡(百花)奖能顺势代替其成为华语电影圈的“话事人”有点妄自尊大了。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面也说了金马也不是一诞生就成为华语电影的大哥。
不管是金鸡还是百花都跟金马奖有着巨大的差距,不可能因为一次对方的犯错,这边就成功逆转身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金鸡奖参与方式包容性也是很强的,这也暗示着可能会在当天有很多两岸三地的优秀作品会获得奖项。
这次对于金鸡奖来说绝对是一次向上的机遇,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金鸡奖也曾是金马奖的老师。
这一届只要用心完善现有评选的专业性以及创造更大的包容开放性,再加上今年特殊性可能会让不少电影人参报金鸡奖的竞选,形容这是『即将闪耀』的金鸡奖一点也不过分。
除了通病外,金鸡还有两点很值得吐槽;一是对于影帝不二封这个“老规矩”,以及对题材性的喜爱。
二是金鸡是隔一年举办一次(中间为百花奖接力),连续性和时效性都很难给它塑造形象。
作为接力的百花奖又因为评选机制偏投票性,少了很多专业性。也让不少人把金鸡奖叫做“专家奖”,而把百花奖形容为“大众奖”。当然奖项上面本身是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不管哪项拿奖都是有能力的。
虽然很多人把其和金鸡奖统称为“金鸡百花奖”,但其实两项奖不管从主办方还是评选制度等都有很多差异,隔年办的特性也会让其中不少优秀的电影失去竞争优势。
还有一点不成熟的意见:那就是希望海报做好看点!
秋叶
什么沙雕小编,字数越短,新闻越短,你说的这弱智话想表达什么
风生 回复 08-11 16:23
对啊,我想说的是废话,我不懂现在玩梗都会被骂?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要求这么高,我本以为不同意见是指文章内容与你想法有出入,想不到现在写一个段子能被骂,牛
扬帆
金鸡百花玩票性质,什么人都可拿奖,小鲜肉满天飞,不值一说。华语代表还是金像金鸡
Mr Huang
今年让台独份子自己去拿个够吧
单雄信
嘚瑟就不跟他们玩了呗!咱们玩咱自己的,香港电影这不是跟咱们一起玩么,挺好!以后想玩还不带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