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母亲节。
与9天前的国际劳动节不一样,每个国家对于母亲节时间和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即使你所处于的学校多么实行特色教育,想必语文课上都曾有写过《我的母亲》之类的作文。
事例,修辞可能千万种,但中心思想基本大同小异:“妈妈像个超人”。
无私奉献,勤勤恳恳,温暖,家里万金油(父亲不善言辞,母亲“左右逢源”),家庭主妇,隐忍,坚强... ...类似的词汇描述在天下不同的母亲身上。
韩剧《请回答1988》
这或许夹杂了为拿分而采取固定的写作套路;
又或许是大多人对自己母亲,最真实的感受。
母亲如此相似的背后,跟整个社会热爱“标签化”这一行为脱不开关系。
作为 文化 / 娱乐 / 宣传 的影视作品,标签化这一行为就没少“点缀”。
自带话题,又易引发共鸣,看似是个很好发挥的剧本题材。
但贩卖泪点可从来都≠有意义!
日剧《东京大饭店》
正文
《妈妈再爱我一次》
有一次过年闲聊,跟读小学的表弟聊电影。
问起他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片子,从他有点发懵的眼神里看出,现在学校似乎已经不再组织集体观影了。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三年前,翻片子叙旧,跟朋友一起把这部比我俩年龄都大的电影重温,想不到先落泪的竟然是我。
豆瓣评分8.3,让多少人少年时公众场合飙泪的电影,不管是剧情,立意,演员表现都不失是一部好作品。
可它的成功,也逐渐让剧情中“妈妈愿意为了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愿意抛弃/放弃掉重要的东西。”成了后来宣扬母爱的方式。
身为母亲,就该为孩子放弃一切;就该为了孩子着想;即使自己变得再惨,都要以孩子为重啊... ...
电影面向群众是孩子,这个出发点,的确让不少人懂得了感恩这个道理。
但,如果是妈妈们呢?妇人弱也,而为母则一定要变强?
《娘道》
这部作品说起来惭愧,当年导演曝光“购买收视率事件”时,我还拍手称赞,觉得就该多点这样的人,影视圈才能逐步变好。
可看到作品时,我觉得少一点这样的人,影视圈可能会变得更好。
我当年看了没多久就已经降到3分左右了,这次打开页面,豆瓣评分已经降到2.5分了。
从演员表现,到核心思想,这部片都表现得令人难以下咽。
剧情简介的“伟大母爱”,不知道描述的是重男轻女、勇于为家族牺牲,还是女性=生育机器?
诚如其中一篇影评所说的一样:“导演,编剧们不要再宣扬女人的牺牲、母亲的伟大苦难了”。
母亲是门没有考试,没人认证的职业,但假设整个社会的认知里“母亲就要这样牺牲,别的母亲都这样”时,新妈妈们又该如何做自己呢?
《囧妈》
其实,看完这部片时,我并不是在想这部片是好还是坏,而是一直在想“徐峥到底在表达什么”。
当然,这就有点跑题了。
这部片拍的相当平庸,作为春节档作品,徐峥拍的太“稳”了(此处为贬义)。
说实话,彩蛋更好看...
虽然这部片子拍的“妈妈”跟别家的不太一样,可却依然逃不掉整个框架,妈妈爱孩子,孩子厌妈妈。
整个故事想通过制造矛盾,最后引出母子间释怀的核心思想,可整个观影过程我最缺的就是共情。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电影浅显的台词叙说着浅显的道理。
可电影展现的却是刻意的温情:中国式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化解源于一方的让步,大多是母亲的理解(电影是徐峥);危险发生时,母亲的铤而走险....。
理想化角色仅存在电影,但很多人却试图用电影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妈妈也并不是超人,完美哪有那么普遍。
写在后面首先必须说明,近年越来越多的描写女性影视作品敢于写,敢于表达的好片,并不是说所有影视作品都爱标签化母亲形象。
在母亲节末尾的几分钟收了笔,感觉自己表达仍然欠缺了很多,但大致内容也写完了。
身为一个男性,我或许这辈子都很难理解母亲角色所承载的含义,我也没太多资格去评价。
仅此希望妈妈们别被所谓的标签化所绑架,牺牲下的伟大不值得宣扬,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母亲节,母亲快乐。
UC网友20xxxx4070
已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