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凶,为什么依然“求抱抱”?孩子不记仇的背后,是这个原因

诺妈家有男宝娃 2022-08-04 17:10:20

和一个妈妈聊起男孩的话题,她噗嗤一笑告诉我:

“我家那小子个头都快超过我了,心智还是那么弱,每晚睡觉前非得‘晚安吻’,才行!”

妈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这个半大的小子常常惹她生气:因为贪玩不写作业被叫老师,因为母子意见相左,他据理力争到面红耳赤……可是每晚临睡前,孩子总要求妈妈来到他的房间做晚安告别,才能如愿熄灯睡觉。

妈妈说,有一天晚上她回来晚了,怕吵着儿子睡觉,于是蹑手蹑脚进门。谁料,儿子洪亮的声音突然响起,把她吓了一跳。她赶紧匆匆进门和儿子道别晚安,孩子很快沉沉睡去。

“从小养成的习惯,可现在都那么大了,也不害臊!”妈妈甜蜜的自嘲里看得出,有一份骄傲,也有一份困惑:为什么孩子总喜欢亲亲抱抱呢?

1、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喜欢亲亲抱抱,这似乎是孩子与父母之间与生俱来的情感联结,无论性别,有时候也不关乎年龄。

我家小诺四年级了,许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每晚临睡前,他也总要“索抱索吻”,有时候不止妈妈要抱,爸爸也回避不了。

对于小诺的这份亲密表达,在他小的时候,我们一直觉得温馨如常。可随着孩子年龄慢慢增长,我的心里偶尔会打鼓:是不是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了?

我有几次试图“忘记”睡前流程,可在帮他熄灯准备出门之际,孩子“不依不饶”:“妈妈,还没有亲一下、抱一下呢!”

这样的困惑后来在看一本心理学类书籍中,让我放下心来:这是亲子间的情感连接,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我还记得有一次临睡前,我和小诺发生了争执,母子俩不欢而散,熄灯之后,谁都没有提“晚安仪式”。第二天一早醒来,小诺红着眼睛巴巴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昨天晚上是一个不眠之夜……”

原来,气鼓鼓入睡的小诺,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也不知辗转了多久,才迷迷糊糊闭上眼睛。

“妈妈,以后我们无论怎么吵架,睡前都要和好,好吗?”

打这以后我发现,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所有的不快都会顷刻间消散,驱散走萦绕在孩子心头的“不安感”,那是一种不稳定、不确定、或孤独、或不被爱的恐惧感。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生命的早期,他们的世界很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安全感的主要来源。若孩子幼年缺乏安全感,他们或会用一生去追求。

这种安全感在孩子3岁以前就建立,6岁基本定型。每一次亲亲抱抱,都是孩子不断向父母确认被爱的方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人生幸福与否,与安全感息息相关。

拥有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2、童年期,孩子的3种依恋模式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孩子的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幼年期建立的,特别是在3岁以前。

亲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孩子在父母的不同回应里,得到不同的安全感,也衍生出3种不一样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

这是最佳的状态,父母总能够及时回应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从而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她不需要每时每刻与父母黏在一块,只要父母在他的视线范围里,他就能安静地玩自己的玩具。哪怕有时候父母离开一会,他会着急哭泣,但只要父母一回来,他们就会投入父母怀里求安慰,很快又能恢复到自娱自乐的状态。

矛盾型依恋

毫无疑问,这一类的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需求是矛盾的,他们既渴望,在父母离开前焦虑,在父母离开后哭泣。

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幼年期没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补充心理养料。

回避型依恋

这一类孩子与父母关系“冷漠”,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孩子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也许,父母的陪伴会让他们得到瞬间开心,但很快,孩子又会“无视”父母的存在。

不能说这一类孩子不渴望与父母亲近,只是在长期的养育中,他的需求常常被父母忽略,又或者父母情绪变化无常,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回应,渐渐地,也便不再渴望“依恋感”。

生活中,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模式常常随着养育模式的改变而改变,无论如何变化,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决定了孩子“安全感”能量的大小。

对于孩子而言,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就是他们对“被父母看见”、“被父母宠爱”的确认。

3、别让家庭关系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常常听人说:妈妈好情绪,是家庭幸福的风向标。

的确,妈妈的情绪对孩子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孩子幼年期,影响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我有一个朋友,临近四十,身为人母的她,如今依然困在原生家庭的梦魇里。每一次见面,她总会忍不住聊起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她说,为了让妈妈开心,她活得很累。

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每次激烈争执后,父亲常常摔门而出。为了让伤心的妈妈不难过,她努力成为一个好孩子,察言观色,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自己常常因此无端成为母亲的出气筒,她都觉得:

只要妈妈出气了,妈妈心情好了,家里太太平平了,她委屈也没有关系。

然而,童年隐忍中产生的不安全感却在她结婚后,彻底爆发。每一次与丈夫发生矛盾,哪怕只有很小的一件事,她都会歇斯底里发脾气,仿佛要把童年受尽的委屈全部发泄出来。可每次吵完架回头再看自己,连她自己都讨厌自己,却无法自我控制,活得很痛苦。

闺蜜有些悲哀地说,她从小缺乏安全感,等自己步入婚姻,拼命想要保护自己微弱的安全感,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到头来只能用过激的举动表达自己的崩溃和绝望。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家有孩子,这几件事一定要谨记:

妈妈尽量母乳喂养,哺乳能够让妈妈与孩子之间建立足够的亲密感。

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6岁以前,尽量自己抚养。

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及时回应孩子,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拥抱,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和睦,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在友爱的家庭氛围中变得乐观、向阳成长。

我是诺妈,专注亲子成长研究,聊育儿干货,写育儿锦囊,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

0 阅读:26

诺妈家有男宝娃

简介: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分享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