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找了个清除皇帝身边坏人的借口,动手造反了。这一反就是四年,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靖难之役。
不过在这场争斗里,燕王朱棣的路子并不顺畅,期间涌现出许多值得歌颂的历史人物,被后人记下来,比如今天要聊的这位明朝初期的重臣铁铉。在靖南之战中,铁铉指挥济南的老百姓硬气地守了三个多月,最终让燕王没法子,只能退兵换路走。
济南保卫战中,铁铉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忠臣楷模。明朝后期和清朝的官方都对他高度赞扬,但永乐帝即位后,却对这位曾经的劲敌铁铉施以重刑。他不仅被剥皮抽筋,骨架还被扔进了油锅,而铁铉的妻子和女儿也遭遇了极其悲惨的命运。
【一、燕王兵围济南城】
公元1400年,也就是建文二年的那会儿,燕王朱棣把李景隆打败,占领了德州。他趁着这股子胜利的劲儿,打算一鼓作气把济南城也给攻下来,好一步步逼近金陵城。
济南这地方,南北交通的要害,位置实在太重要了。要是能把济南给拿下,那燕兵就能在这儿站稳脚跟,往前一步就能直接威胁到金陵。
燕军到了济南后,因为城墙特别结实,他们攻了好久都没攻下来。那时候,铁铉是参政,他和济南的官员、百姓都铁了心要守住济南,一心一意保卫建文帝,到死都不变心。
燕军没办法,只能围着济南城打转,这一围就是三个月,济南城还是固若金汤。燕王急了,让手下把劝降信绑在箭上射进城去,但铁铉他们硬是不低头。燕王一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决定堵住城外的溪流溪水,引水淹城”。燕军打算用水把济南城给淹了,这一招可把城里的老百姓吓坏了,生怕自己最后成了水里的鱼。
但铁铉却宽慰百姓,告诉他们:“这事儿三天内就能搞定,大家和士兵们只要守着别出去,别怕!”老百姓们大都一头雾水,可最后也只能相信铁铉的计策。
【二、铁铉诈降谋燕王】
铁铉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一个假装投降的计策。他先让守城门的士兵整天整夜地哭着喊:“济南城要被水淹了,我们眼看就要没命了,这可怎么活啊!”这一出戏演给燕军看,就是想让燕王觉得济南城里的军民都已经人心惶惶,没了斗志。
铁铉瞅准时机,说愿意打开城门向燕王投降。不过,城里的老百姓都担心大军一进城,燕兵会乱杀无辜。所以他们希望燕王能先让军队后退十里,然后铁铉自己骑马进城去谈。
燕王因为久攻济南无果,心里正烦着呢,眼看直取金陵的大好时机都要被耽误了,所以一听对方开出的条件,立马就答应了。可他压根儿没想到,铁铉早就让士兵在城门那儿设下了埋伏。只要燕王一到城门底下,他们就会扔下重达千斤的铁板,想要了燕王的命,同时还会砍断护城河上的桥索,让他连退路都没有。
没想到,燕王还没到城门呢,城墙上的士兵就早早地扔下了大铁块,刚好砸到了燕王骑的马头上,马受了伤。燕王被吓了一大跳,赶紧换了匹马,调头就跑。
在济南城门口,守城的士兵们本想拆掉桥梁,阻断敌军退路,但没想到那桥异常结实,一时间根本没法弄断。结果,燕王就趁着这个机会,顺利逃走了。
到现在,铁铉假装投降的计策完全泡汤了,他想的两个办法都没成功。不用说,济南城马上就要面对燕王的猛烈攻击了。
【三、再出奇谋退燕军】
燕王走后那叫一个恼火,直接回到军营,又招呼起大军继续攻打城池。又是放火又是放水,啥招儿都使上了。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里头的“燕王起兵”那段,说的是“燕王火冒三丈,直接下令用大炮轰城”。元朝那会儿,打仗就已经用上火器了,明朝更不用说,肯定也用了。
大炮猛轰之下,济南那结实的城墙也撑不住了,没一会儿就出现了裂缝。照这么轰下去,城墙非得塌了不可,燕兵攻进城里头,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迟早的问题。
关键时刻,铁铉又想了个妙招,他把朱元璋的灵位挂到了城墙上。要知道,在那个封建时代,大家特别讲究仁义孝顺,对天地君亲师都非常尊敬。燕军看到城墙上挂着高太祖的灵位,就不敢开炮轰打了。
要是动手,那燕王朱棣身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就得担上不忠不孝的恶名,这对于任何想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儿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所以呢,铁铉就瞅准了这个机会,让人赶紧修补城墙,同时找机会不断去搅扰燕军的营地。
历史记载说,“铉常常出其不意,招募勇士突袭燕军,把他们打败”,这让燕军忙得团团转,燕王气得不行但又拿他没办法,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军回去。这么一来,燕军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啥也没捞着。
铁铉带着大家追了出去,顺势把德州给夺了回来。这样一来,济南保卫战在铁铉的指挥下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建文帝少有的大胜仗之一。
建文帝听到消息后,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立马给铁铉一大堆赏赐,“派官去问候,送金银财宝,还给他家三代都封了官”“提拔他做了山东布政使,没多久又升成了兵部尚书”“还让他参与军事大事”,铁铉这时候可真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话说回来,这也等于他自己把自己绑在了建文帝那辆注定失败的战车上了。
【三、大势所趋难回天】
1402年,也就是建文朝的最后一年,燕王朱棣打赢了靖难这场大战,成功坐上了皇位,变成了明朝的第三个皇上,大家叫他明成祖。
朱棣坐上皇位后,就打算把都城搬到北京去。在带着军队回到北方时,他对那些拼死反抗的村民们下了狠手,杀了不少人。还有啊,那个左佥都御史景清,在朱棣打下南京后,还想偷偷刺杀他,虽然没成功,但这让朱棣心里头更加确定,那些原来跟着建文帝的铁杆大臣们,都得一个个除掉才行。
铁铉是建文帝那边的死忠,皇帝一换,他这老臣子在新皇帝眼里就成了叛逆之徒,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换代时都很常见。
建文帝去世的消息传开后,铁铉的手下还是硬着头皮,死活不肯低头。这种做法,其实已经悄悄给他们的结局铺上了悲剧的色彩。结果你猜怎么着?铁铉最后竟然被自己人绑了,直接给送到了南京。
据说铁铉在朱棣面前硬气得很,就是不肯低头下跪,到死都不投降。朱棣一怒之下,让人割了他的鼻子,还逼他吃下去,最后更是用了最狠的刑罚,把他的骨头扔进了油锅里。他的老婆孩子也没逃过一劫,都被抓去做了官妓,这一家人的下场,真的是惨得不能再惨了。
【四、结语】
说白了就是换个皇帝换批臣子,历史上不少君王都会除掉前朝的老臣,铁铉的下场其实早就摆在那儿了。建文帝没了之后,他还硬撑着不投降,新皇上哪能忍得了手下还对老主子念念不忘,所以杀他也就是早晚的事儿。
不过呢,历朝历代的皇上都希望手下的大臣能对自己忠心耿耿。可这样的忠臣啊,往往落得个凄惨下场。但话说回来,也就这样的忠臣,才能最终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明朝那些事儿·燕王造反》在明朝那会儿,有个事儿得聊聊,就是《明史纪事本末》里提到的燕王起兵。这事儿说起来挺简单,就是燕王朱棣不满朝廷,自己拉起队伍干了一仗。那时候,皇帝坐镇京城,燕王呢,在北方封地。可燕王心里头不痛快,觉得朝廷对他不公,加上身边一帮人撺掇,他就动了起兵的心思。他悄悄攒兵买马,准备跟朝廷干一架。这事儿一开始挺秘密的,但纸包不住火,朝廷还是知道了。皇帝一听,火冒三丈,立马调兵遣将去镇压。可燕王也不是吃素的,他手底下的人能打,他自己也勇猛,两边就这么杠上了。打来打去,好长时间都没分出个胜负。朝廷那边虽然人多势众,但燕王这边士气旺盛,加上他战术灵活,愣是把朝廷军打得节节败退。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里头说的燕王造反的故事,简单说就是这么回事儿。
《明史》里头的高巍和铁铉故事在《明史》的记载里,高巍和铁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先说说高巍吧,他这人特别有学问,还特别会写文章。建文帝时期,他被召到朝廷里做官,经常给皇上出谋划策。他提出的建议都挺有见地的,皇上也都很重视。可惜啊,后来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的朝廷抵挡不住,高巍也被抓了起来。但他宁死不屈,最终慷慨就义,真是个铁骨铮铮的好汉。再讲讲铁铉,他也是建文帝时期的忠臣。朱棣大军打来时,他负责守卫济南。铁铉这人特别聪明,也特别勇敢。他用了很多计策来抵挡燕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诈降计了。他假装投降,然后在城里设下埋伏,等朱棣的军队进城后就来个突然袭击,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可惜啊,后来朱棣还是攻破了济南,铁铉也被俘虏了。但他也是宁死不屈,最终被杀了头,真是让人敬佩不已。这两个人啊,都是建文帝时期的忠臣,也都因为宁死不屈而被后人铭记。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要有骨气,不能轻易屈服于恶势力。
《探究靖难之变与明朝初期文臣团队的分裂》靖难之役,那场明朝皇室间的纷争,对明前期的文官集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动荡中,文官们的立场和选择,直接导致了他们团队的分裂与重组。原本团结一心的文官们,在靖难之役的战火中开始出现了分歧。一部分文官坚定地支持建文帝,他们认为维护正统、保卫皇权是文臣的职责所在。而另一部分文官,则选择了站在燕王朱棣一边,他们看重的是实力和未来的可能性。随着靖难之役的结束,朱棣成功登基,这场纷争的结果也直接体现在了文官集团的裂变上。那些支持建文帝的文官,有的遭到了贬谪,有的则选择了隐退,他们在政治上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影响力。而那些站在朱棣这边的文官,则迎来了新的机遇,他们成为了新朝的重要支柱,享受着权力和荣耀。靖难之役后,明前期的文官集团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裂成了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之间的争斗和博弈,成为了明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仅影响了朝廷的决策和行政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总的来说,靖难之役对明前期的文官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他们的分裂和重组。这一裂变不仅改变了文官们的命运和地位,也对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