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古韵的茶室里,陈依见到了谢诚本人。他比照片上略显成熟,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稳重。两人聊起了各自的爱好,竟然发现共同点颇多,就像两条原本平行的线,此刻却奇妙地交汇了。这次相亲,陈依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仿佛春日暖阳照进了心房。结束时,谢诚提议一起共进晚餐,陈依欣然应允。这是她相亲路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是她对爱情的一次勇敢尝试。
接下来的两个月,陈依和谢诚像两颗互相吸引的星球,逐渐靠近。谢诚的沉稳内敛恰好弥补了陈依性格中活泼跳脱的部分,两人相处融洽,仿佛天生一对。一些细小的裂痕也开始悄然出现。每次约会结束后,谢诚总是坚持AA制,起初陈依觉得这是现代人追求平等的表现,但渐渐地,她发现这种“公平”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买一瓶水都要斤斤计较。这种过分的精打细算,让陈依感到一丝不安,就像一颗细小的沙粒,硌得她心里隐隐作痛。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在父母的不断催促下,陈依终于鼓起勇气向谢诚提出了结婚。她明白,婚姻不是儿戏,需要双方共同经营。她坦诚地告诉谢诚:“要么结婚,要么分手,我不想再这样耗下去了。”谢诚沉默片刻,最终同意先安排双方父母见面。
双方父母见面那天,选在了一家环境优雅的酒店。谢诚的父母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见面礼,还给了陈依一个红包,气氛一度融洽得像春日里的微风。当谈到结婚条件时,气氛急转直下。谢诚的母亲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家出房子和8万8的彩礼,希望你们家能出一辆50万左右的车。” 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陈依的父母措手不及,他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谢诚的母亲继续说道:“说实话,我们原本不太同意这门亲事,依依年纪也不小了,工作也不够稳定。但只要她能照顾好我们家,我们也就不计较这些了。” 这番话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陈依心中最后一丝希望。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件商品,被放在货架上供人挑选,而她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她能为对方带来多少利益。
回家路上,陈依的父亲气愤地拍着方向盘,怒斥谢诚一家人的势利眼。晚上,陈依收到了谢诚发来的信息:“昨天的饭钱4800,转我2400。” 看到这条信息,陈依的心彻底凉了。她没想到,在这种场合,谢诚竟然还要AA制。紧接着,谢诚又发来一条信息:“能把那天的红包还给我父母吗?他们年纪大了……” 这一刻,陈依终于明白,自己这两年的付出,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而她,就是那个被蒙在鼓里的傻瓜。
陈依拨通了谢诚的电话,语气冰冷地问道:“我们到底还结不结婚?” 谢诚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要结,但得等你家同意出车钱。我这条件,找什么样的女孩找不到?” 听到这句话,陈依的心如死灰,她默默地挂断了电话,泪水无声地滑落。第二天,她让母亲打电话给谢诚的母亲,正式取消了婚事。
出乎意料的是,谢诚竟然打电话要求陈依归还所有礼物和红包。陈依爽快地答应了。她带着精心准备的清单去了谢诚家,那天,谢诚的亲戚都在。陈依当着所有人的面,将礼物一件件摆放在桌上,然后平静地对谢诚说:“麻烦打个收条。这是我送你的礼物清单,总共36500元,给你抹个零,36000,现金还是转账?” 谢诚的脸色铁青,像吞了一只苍蝇。陈依躲到他婶婶身后,俏皮地说:“你别生气,是你说要两清的。” 在亲戚们的起哄下,谢诚不得不转账给陈依。
经历了这场风波,陈依的母亲终于意识到,婚姻的本质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她对陈依说:“妈妈错了,结婚确实重要,但找个互相尊重的人更重要。” 陈依抱着母亲,释怀地笑了。她知道,自己虽然失去了两年的时间,但却赢回了尊严,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像一位在暴风雨中航行的水手,虽然迷失了方向,但却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灯塔。她相信,那个值得她携手一生的人,一定也在努力地向她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