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0-22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在河南新乡举行。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派出两支参赛队参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赛项,包揽本赛项2个一等奖。其中,王正科、陈健两位老师斩获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职工组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直接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李均、陈昊两位同学荣获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学生组一等奖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是本次大赛299支参赛队中唯一一所在同一赛项中职工组与学生组双满贯的学校。同时,也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一类竞赛中冠军零的突破。
一起来听听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学生组一等奖获得者陈昊同学的参赛感悟吧!
陈昊:“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在进入这所大学之初,我本以为将会是平平无奇的度过三年时间。也并无心去争夺什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一位大三的学长。他很优秀,在眉山校区做助教。正因为他,我知道了学校车队的存在。知道了曾经车队的前辈经过自己的努力争夺来的成绩。就在那时起,心中埋下了做比赛的种子。 那一年,战队集结,准备出征 2018年,那时候,想法很单纯,就一心想要做比赛,做车队。也是十分的年少轻狂,在学长的引荐下,认识了现在跟我一起夺得了奖杯的李均。正是年少轻狂时,我们说干就干,在眉山就拉起了队伍,那些队友的面孔现在都历历在目。 参加比赛,团队最重要。有了团队,才能支撑起整场比赛。于是就有了每周的例会,伙伴们各自私下的学习。制图、建模、设计、工艺等各方面的学习,进行的倒也有声有色。 但自己的学习并不系统,很多同学都是无从下手。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在学习的同学变得少了许多,由最开始的一二十人,到后面零零散散的七八个人。终究还是有那么几个人坚持了下来。 在眉山校区,经历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条件的不允许,很多同学得不到实践,依然坚持的同学也就少了。后面到了成都校区,设备条件都开始丰富起来。大家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专业。也正是这一年多的学习,为后面的比赛打下了不算坚实的基础。
2019年在深圳参加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那一年,逐梦广州,功亏一篑 2019年,刚完成学校举行的发动机拆装检测大赛后没两天,指导老师王正科给我们发来消息,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将在深圳举行。我们要干!收到消息,我和李均已经不约而同的走在了去实训室的路上。路上相遇的我们,问了彼此一句“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整下去”。一句话,干就完了。 经历了几天时间的简历等待,我们等来了赛前培训会的通知。学校的两位院长亲临会场为我们打气加油。一腔热血的我们踏上了前往广州的造车之路,队员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踏上了飞机,我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卫衣,上面印着“China”的字样,正希望能够在这次国家级赛事上勇往直前,证明自己。 广州的骄阳似火,也正如我们激动的心。开始的三天还算平静。都在各自忙碌,确定图纸,做题库。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与修改,最终敲定了我们赛车的设计方案,紧接着便投身进去了热火朝天的造车阶段。 问题紧随其后也就来了。时间紧任务重,大家的实践技能都还很不扎实。焊接没人会,打磨都不精确,加工精度也没法保证。迫于无奈,所有人都开始了从头的学习,各自找资料看视频,顶着压力上阵。 我开始学习起了最难的焊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自己一点点的摸索。由于没有经验,只知道戴着一双简单的防烫手套,一个焊接面罩。鞋子烫坏了好几双,晚上回到酒店。发现袜子上全是一些小洞。衣服裤子,很多地方都烫出了一片片焦黄的布料。 好在是最终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焊接的很差,到也能硬着头皮去焊了。这对我而已是莫大的欣慰,我能做出自己的一份力。而不是在一旁唉声叹气,却不能有所作为。王老师至今都还经常开玩笑的说,给陈昊一台焊机,他可以用3D打印技术用焊接堆出来一台车。 时间仿佛很慢,但却又悄悄的临近了比赛。比赛前夕,在我们加班加点的努力下,车子终于经过各项测试,装上了拖车前往赛场,而迎接我的还有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1800道题的题库,三天后随机抽100道题。三天两夜,和我的队友一起,奋战的黎明。好在是胜在年轻,身强体壮,记了个七七八八,就开始了正式的赛程。 队友的答题失误,让大家很是懊恼。答辩环节的u盘丢失,让我们紧张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些失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比赛的最后,我们以0.83分的差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 在闭幕式上,啤酒和香槟肆意挥洒,尖叫和欢呼此起彼伏。但我们,遗憾而归。
2020年在河南参加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这一年,重新集结,决胜河南 2020年,在经历了去年比赛的挫折之后,在学校大家也都是郁郁寡欢。临近毕业了,我们都需要出去实习,队友们选择了留校实习。我选择了出去看看,来到浙江亚欧沃尔沃工厂,做起了一名小小的实习员工。 很清楚的记得,一个下午,去年的两位队友一起给我发来了消息“昊哥,回来比赛,时间挺紧的,而且这次很难。”没有犹豫的我,坐上了回学校的飞机。 到机场时已是深夜,两个伙伴很是让人感动。凌晨1点的成都,他们在机场等我。第二天便投身进入了紧张的造车生活。 有了上次比赛的经历,大家做起事情来也是更加得心应手。后勤部门的同学默默无闻的在付出,新闻部的同学也陪我们通宵达旦,都是为了这次比赛重振旗鼓,能够证明我们。 我们能行,我们能赢!有了上次的基础,面临这次比赛,大家显得更加的从容不迫,面临着压力大家都没有一声抱怨,迎头而上。 由于这次的比赛与以往不同,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大家需要学习的东西也更多,我依旧是每天泡在几台焊机与各种装配问题之间,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好在,大家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车子造了出来,相比之去年,我们的车很优秀,整体减重40KG,操控更加灵活,制动更加精确有力,外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才把我们的赛车装进拖车里,第二天便迎来了答辩。这是一种没有经历过的模式,网上答辩。在这里应该感谢新闻组的任瑞基同学。正是他的日日夜夜,才有了我们精彩的视频。 面对着选拔赛中三位严肃的裁判老师,心里莫名多了些慌张,变得说话都不那么流畅。好在我们俩并没有一紧张就什么都忘记了,裁判问的很难,很偏。但是我们毕竟是经历过一次的人,所以准备也自然多一些。完成答辩之后,我俩流下了2020年冬天的第一滴汗水。 答辩完成以后,一行人在次踏上了远征之路——河南新乡。 开始了刺激紧张的比赛,在装配环节,我们俩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导致我们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现场制作过程中,时间就特别紧凑,导致这个项目分数很低,在第二天早上迎来了第二个噩耗,我的参赛证丢了,在指导老师肖红老师的多方联系下,最后以身份证入场才能参加后续的比赛。 第三个项目分两场,取成绩最好用时最短的一场。第一场,我们跑出了全场最佳能耗,在其他院校平均能耗都在600wh的情况下我们仅仅用了377wh便完成了比赛。 终于到了最后紧张刺激的成绩解密环节,大家都顶着快一个月没休息好猩红的双眼坐在凌晨一点的会场里,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的计算着分数,计算着名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的成绩定格在第三名。虽然不甚完美,却也还算是不留遗憾。 经历这两场比赛的大悲大喜起起落落。相信大家都是满载而归。未曾留有遗憾。也让我明白诸多,输赢很多时候都是由细节决定的,应该感谢的人有很多,我们的教练,肖红老师。指导老师王正科老师,陈健老师。在后台默默付出的章伟老师,车队队长谢发栋,晨风新媒体任瑞基等。由衷的感谢各位的付出。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就与优秀都归零,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