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四川城市职业学院6个学院准备这样干!
四川校园事儿
2020-08-24 19:14:22
8月23日下午,学校在眉山校区学术报告厅组织开展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院长说分院”活动。校领导、督导、各专业分院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教务部领导班子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肖兰从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与措施、预期效益和保障措施5个方面谈到学院的建设规划。其中,梳理出了学院建设背景是从国家到四川再到成都的信息技术产业要素着手,指出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才需求,依托实际进行专业布局调整规划。学院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和教学创新团队,整体提升分院育人质量、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学院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目标。以紧密对接教学与产业链,探索校政企三方合作模式,探索职教集团平台建设为思路。基于“OBE的项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引内培 + 互聘互兼的教学团队建设,整合、优化并升级现有实训室逐步实现能够自主研发可持续、可替换的模块化实训平台等具体内容推动学院建设的实施。预期达到在学生规模及就业质量、师资团队、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专业建设和科研与社会服务上的良好成效。在组织、制度、过程管理和经费保障上给与学院建设的充分保证。 城市建设与设计学院院长胡晓曦聚焦分院现状、分院定位、内涵建设以及发展目标四个板块,整理出了学院自身的发展建设的思考。在谈到现状时,她说,学院存在产业行业发展速度减缓、结构在调整,专业大类多、需要寻找融合点,打造特色的点位还不清晰,专业无知名带头人,无国家级比赛和科研成果奖项以及承接对外培训量在减少等问题,屈从问题,展开规划学院建设。将从专业群的建设、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以及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跟进为内涵建设举措。进一步着眼于“特色”的理解和打造“特色”的思考,预期达到在2025年建设一批典型专业的成果。做到始终紧抓内涵建设不放松。 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院长谭静同样放眼分院现状、发展思路、内涵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四个维度进行了学院建设的工作展望。汇报提到了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依托制造、汽车和轨道进行专业群建设的现状。探索出以职称学历结构改善为抓手优化师资队伍的队伍建设,以“学研竞”协同发展抓内涵成果和特色的内涵建设,以校企融合为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社会服务建设的工作思路。在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强化企业讲师队伍建设,企业锻炼全员参与。在专业群建设方面,探索出了可拓展的专业及方向。在课程改革方面,要做到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专业群课程体系。学院力争在师生竞赛,横纵向课题,专著、论文以及专利、奖励上取得突出成果。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侯志春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打造学院“专业增长极”为题汇报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之路。根据学院现有专业情况、师资结构和在校生人数详细梳理了分院的基本现状。在环境分析方面,学院重点发展的五大专业群之一,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契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非医学类院校,师资短缺,缺乏专业带头人;四川省放开医药卫生类专业申报,中职类院校生源储备充分;同类院校申报力度加大,申报和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医学类专业资源拓展难度大的环境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出了区域、产业和层面的三重发展定位,进一步达到三年内新增2-3个医药卫生类专业,在校生人数达3000人规模,建成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打造以生活照护、医药健康、健身美体为主的健康医疗专业群的目标。经济管理学院学院院长刘洋对焦新格局、新机遇、新目标、新征程,论述了学院自身的发展规划。从专业、师资、学生、课程、科研、竞赛、社会服务以及实训室8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学院的基本情况。自我剖析出学院现存的9大问题以及6大优势,探索出了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社会服务、队伍建设以及总体6大发展思路。他们将形成了一条主线:培养优秀人才,建品牌学院;围绕两大主题: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施三大战略:教学撑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坚守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深化,重点特色专业名列同类院校前茅,初步形成高校四大功能无明显短板、长板特长的建设格局,基本具备经济类品牌学院特质的总体目标。教育学院院长王颖在谈到学院院情分析时,院长从学院师资、学生入手,分析出了学院有学生规模大,队伍年轻有干劲,专业发展前景好,社会服务良好等优势,同时也发现学院存在着高职称教师还比较欠缺,师生比太低,学前教育专业特别低;青年教师多,资历尚浅、成果不多,党员教师比例还有待提高等问题。进一步得出学院需要立足成都辐射西南片区,主要面向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中小学以及中高端培训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单位培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专项教育(如:美术、语言等)、行政文秘、新闻宣传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定位。在科研方面,学院要做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从量变到质变;在社会服务上,要做到挖掘优势、拓展资源,做大做强;在师资队伍上,要做到聚人心、树形象、提升能力、优化结构、打造“明星”;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精耕细作、因材施教、重视竞赛、凸显亮点;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要做到打造1-2个亮点突出的专业,整合2-3门校级及以上的精品资源课程。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