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洒在琉森湖畔的残雪上,琉森湖还笼罩在靛青色的晨雾中,前往因特拉肯的列车站台上的时钟嘀嗒作响,远处传来列车进站的轰鸣,列车缓缓进站。
瑞士人把列车时刻表刻进基因的精准,在此刻化作齿轮咬合铁轨的清脆一响——整座城市如旋转木马般向后退去,湛蓝的琉森湖的蓝冰正被湖岸边的白雪合围,远山的雪线在晨光里泛起蜂蜜般的光泽,仿佛诸神昨夜撒下的糖霜未及融化。

我们今天乘坐的这趟被称作“黄金列车”其名号绝非营销噱头,而是镌刻着地质史诗与人类文明的鎏金密码。
中世纪意大利商贾穿越阿尔卑斯时,曾在布伦迪山口目睹奇景:夕阳将万年积雪染作金箔,为驮满丝绸与香料的商队披上幻彩。这条连接欧陆南北的“黄金之路”,如今化作铁轨下的蒙特勒至茨魏西门段。当列车攀上海拔1111米的最高点,云层缝隙漏下的光柱仍会重现当年商队眼中的神迹。
列车途经的龙疆湖与图恩湖,暗藏着金色幻境的物理密码。冰川运动碾磨出的花岗岩粉悬浮水中,当阳光以55度角入射时,纳米级颗粒会发生米氏散射,将湖水晕染成翡翠鎏金的奇异色调。秋季更甚,落叶松释放的类胡萝卜素与岩粉共舞,整条山谷犹如坠入梵高的调色盘。
1926年首趟列车开通时,工程师在车厢玻璃夹层中注入含氧化铈的液态晶体。这种航天材料不仅防眩,更赋予窗外景色蜜糖般的暖调。1974年升级的“水晶全景车厢”,其曲面玻璃的折射率精确匹配阿尔卑斯夕照角度,让乘客在正午也能看见雪山金顶的幻象。
地质学家在黄金列车穿行的侏罗山系岩层中,发现每吨岩石含0.2克黄金。这些26亿年前星际尘埃带来的馈赠,经冰川搬运沉积,造就了沿途牧场独特的矿物质组成。当深秋牧草枯黄时,富含铁元素的土壤会将其染作赤金色,与冰川冷蓝形成史诗级撞色。
我坐在车厢里,透过玻璃窗,看着琉森湖在晨光中苏醒。湖面泛起细碎的波纹,像撒了一层碎银。远处的皮拉图斯山还笼罩在阴影中,山顶的积雪泛着幽蓝的光。列车缓缓驶出城市,经过卡佩尔廊桥时,桥上的彩绘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褪色的水彩画。
随着列车高度的爬升,阳光渐渐洒满车厢 ,窗外的景色徐徐展开。列车穿梭在阿尔卑斯山脉间,白雪覆盖的山坡上,针叶林披着霜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经过布伦迪山口时,阳光正好,远处的少女峰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宛如一位披着白纱的少女。
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脉,除了松林、雪山、草地,还有上千个湖泊,因此瑞士也被称之为“千湖之国”,其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行驶在阿尔卑斯的山间列车,真有行走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一错再错”的感觉。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峰融水,不仅造就了瑞士的绿林草地和无数溪流飞瀑,更有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散落其间,它与这里的冰峰、河流、湖泊、草地、森林共同构筑了一个童话般的世外桃源。
列车驶过龙疆湖,湖面如镜,倒映着四周的雪山和松林。几头奶牛在湖边悠闲地吃草,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经过吉斯河瀑布时,水流从悬崖倾泻而下,在阳光下形成一道彩虹。列车继续爬升,穿过一个个隧道,每出一个隧道,眼前的景色都令人屏息。雪谷中的小村落零星散布,木屋的屋顶上积着厚厚的白雪,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这有种田园牧歌式的景象,犹如世外童话。
数小时后,列车缓缓驶入因特拉肯车站。这座位于少女峰脚下的小镇,宛如童话中的世外桃源。走出车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少女峰的雪顶在阳光下闪耀,此时少女峰的双子雪冠,正被中午的太阳映照的发出刺目的光芒,让人不敢直视,而山风却把漂浮的云,吟唱成一首朦胧的诗。
因特拉肯,在德语中的意思为"两湖之间",这一名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座小镇的地理位置。它坐落在瑞士伯尔尼高地的中心,静静地依偎在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之间,背靠着雄伟的少女峰、艾格峰和僧侣峰三座名山。
这座小镇仿佛是上帝精心雕琢的杰作。从高空俯瞰,碧蓝的湖水像两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翠绿的山谷中。因特拉肯就位于这两块宝石的连接处,宛如一条精致的项链。小镇的面积并不大,步行即可轻松游览,但每一处都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霍赫街是因特拉肯的主街,这条步行街贯穿整个小镇。漫步在这条街上,仿佛走进了一个露天购物天堂。街道两旁是传统的瑞士木屋,外墙上装饰着精美的雕花。钟表店的橱窗里,精致的瑞士手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只都堪称艺术品。我走进一家百年老店,一位讲着中文的店员热情地为我介绍着各款手表的历史和工艺。我作为一个纯粹的旅行者,购物从来不是我旅行的目标,况且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早已过了追求时尚的年龄,虽然瑞士被称之为钟表王国,瑞士表也是身份财富的象征,但手表作为一个记时工具,在现代社会早已超越它的基本属性,除了记时之用,似乎早已变味,有的人拿它作为投资收藏,有的人拿它炫富装酷,有的人则用它当敲门砖,它也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变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成为了罪恶的催命符。曾几何时那个原本在百姓中口碑不错的官员,因为带瑞士名表人称“表哥”的,最终因此锒铛入狱病死狱中,让人唏嘘不已。
巧克力工坊里飘来阵阵甜香,橱窗里摆满了各种造型的巧克力,有少女峰形状的,有瑞士国旗图案的,还有可爱的奶牛造型。我忍不住买了几盒,准备带回去给孙子吃。纪念品商店里,瑞士军刀、咕咕钟、手工编织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我在一家小店挑选了几把精致的指甲刀,准备带回去自用和给儿子使用。
街中心的草坪上,常年盛开着各色鲜花,为小镇增添了一抹亮色。我坐在草坪边的长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欣赏街景。此时少女峰下的草坪上有几对年轻的情侣在哪拍照,晴朗的天空里,不时有滑伞爱好者的滑伞在头顶漂浮,就像飞舞的蜻蜓,在雪峰、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给这小镇平添几分不一样的气象。
因特拉肯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户外运动的天堂。这里是前往少女峰地区的主要门户,每年吸引着无数登山爱好者和滑雪爱好者。夏季,游客可以徒步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花海,或是在湖上泛舟;冬季,这里又变成了滑雪爱好者的乐园,雪朗峰和少女峰地区提供了世界级的滑雪场地。
因特拉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美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并充分的将其发挥到极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阿尔卑斯山的壮丽,也能体会到瑞士小镇的温馨,你可以感受到它远离城嚣的宁静,又与时尚随时握手…。无论是站在何维克街上远眺少女峰的雪顶,还是坐在湖边咖啡馆品尝瑞士巧克力,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安宁。
这座两湖之间的小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中。它不仅是瑞士旅游的象征,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地。在这里,时光仿佛变得缓慢,心灵变得轻盈,所有的烦恼都被阿尔卑斯的清风带走,只留下内心最纯粹的感动。
沐浴在冬日暖阳里,行走在霍赫街上,石板路被晨露打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街道两旁保持着传统的瑞士风格的建筑物,其木制的外墙上装饰着精美的雕花。
作为游客,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再美的风景都挽留不住前行的脚步,再奢侈的商品似乎都与自己无缘,我们只做短暂的停留,就乘坐巴士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车窗外的景色逐渐被白雪覆盖。大巴載着我们驶向一个关于雪、关于山、关于童话梦境的地方。在这里时光会变得缓慢,心灵会变得轻盈,仿佛一切美好都触手可及。
我们的目的地是去登高欣赏雪朗峰,乘坐缆车前往雪朗峰的途中,会经过一个宛如童话世界的小镇——米伦。这个坐落在悬崖之上的小镇,海拔1650米,是伯尔尼高地最高的常年居住地之一。当缆车缓缓上升,米伦小镇的全貌逐渐展现在眼前,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彩画。
米伦小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12世纪,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偏僻的牧羊人村落,村民们依靠放牧和种植为生。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米伦小镇一直与外界隔绝,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19世纪初,随着阿尔卑斯山旅游业的兴起,米伦小镇逐渐被人们发现。1859年,第一条通往米伦小镇的步道建成,吸引了第一批登山爱好者。1891年,米伦小镇的第一家酒店开业,标志着这里正式成为旅游目的地。
20世纪初,随着缆车和铁路的建设,米伦小镇的旅游业迅速发展。1928年,第一条通往雪朗峰的缆车建成,使米伦小镇成为前往雪朗峰的主要门户。1969年,007电影《女王密使》在雪朗峰拍摄,使米伦小镇一举成名。
如今的米伦小镇,已经成为一个无车小镇,这里没有汽车的喧嚣,只有电动小车和马车在雪地上缓缓行驶,走在小镇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此时街道上铺着厚厚的积雪,木屋的屋檐下挂着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栋木屋都装饰着精美的雕花,窗台上摆放着鲜艳的天竺葵,为这片白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小镇依山而建,木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屋顶上积着厚厚的白雪,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在清冷的空气中缓缓上升。街道上铺着厚厚的积雪,木屋的屋檐下挂着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小镇的中心广场上,几个孩子正在堆雪人,欢笑声回荡在空气中。广场边的教堂钟声悠扬,为这片宁静的小镇增添了一丝庄严。
站在小镇的观景台上,就可以俯瞰脚下的山谷,欣赏到从没有看到的美景,远处的雪山连绵不绝,宛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偶尔有几只乌鸦飞过,在蓝天和雪峰之间划出优美的弧线。
米伦小镇不仅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圣地。在这里,才有一种异国的情调,才能让时光仿佛变得缓慢,心灵变得轻盈,把所有的烦恼交给阿尔卑斯山谷的清风,只须留下一颗纯粹安静的内心,因此这里无疑是最理想的观光圣地。
然而人们宁愿去看内地随处可以看到的雪峰,或者为了到网红电影拍摄打卡地去打卡,却甘愿舍弃了眼前难得的异国风情观赏地,因此我们在哪没做过多停留就急切的赶去打卡地拍照。
当离开米伦小镇时,我依依不舍地回望这片童话世界,木屋的炊烟依然袅袅升起,孩子们的欢笑声依然回荡在空气中。我知道,这次米伦小镇之行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也是此行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未及在米勒小镇好好欣赏白雪覆盖的小木屋和童话般的小镇,便跳上前往雪朗峰的缆车。
统始建于1965年,耗时四年建成的雪朗峰缆车系统,是瑞士工程奇迹的巅峰之作。这条全长7.3公里的空中走廊由四段索道组成,从海拔796米的施特歇尔贝格直抵2970米的雪朗峰顶,垂直高差达2174米,相当于将巴黎埃菲尔铁塔垂直堆叠七次。其主索直径达52毫米,可承受70吨拉力,每节镀锌钢丝均由300根微丝精密绞合,如同为阿尔卑斯山系上一条钢铁脊梁。
2020年升级的第三代全景车厢,由流线型舱体采用航天级铝合金框架,镶嵌12厘米厚的三层夹胶玻璃,抗风压强度达9kN/m²,足以抵御雪朗峰著名的“巫婆风”。每节轿厢载客量80人,却能在液压平衡系统加持下,以每秒8米的“云中漫步”速度平稳攀升。舱顶的智能光感膜随日照强度自动变色,将紫外线过滤成柔和的琥珀色,恍若为雪山戴上一副太阳镜。
能够乘坐这条索道,本身就是一次地质年代与人类文明的精密对撞。当轿厢穿越海拔1600米的米伦站时,脚下是12世纪牧羊人踩出的苔藓小径,头顶却是卫星定位仪与钢索应力传感器的数据洪流。最惊心动魄的吉斯河瀑布段,轿厢以45度仰角切入冰瀑腹地,距离万年冰舌仅30米——这段5分21秒的航程,恰好是冰川年均退缩距离的时间显影。
1968年秋,007剧组将摄影机架在尚未竣工的缆车基座上。导演彼时不会想到,《女王密使》中邦德飞越雪谷的镜头,竟预言了这条索道的命运——如今每年50万乘客中,三成举着电影剧照打卡。第三段索道的08号轿厢内,仍保留着当年拍摄用的隐藏式摄影支架,金属凹痕里凝结着肖恩·康纳利的指纹与雪朗峰的冰晶。
这条钢铁巨龙亦是阿尔卑斯生命的隐秘战场。工程师在塔架顶端植入“鸟刺”装置,防止金雕撞击;冬季索道停运的深夜,红外摄像机曾捕捉到岩羚羊群踏着结冰的钢索迁徙。最富诗意的细节藏在第五塔架:某只欧亚红雀连续七年在此筑巢,它的羽毛反光竟成为索道检修员的天然风向标。
当轿厢最终咬合雪朗峰站的齿轮,海拔计完成从中世纪村落向冰雪王国的跃迁。回望云雾中若隐若现的钢索,恍然读懂瑞士人的生存哲学——他们用最坚硬的钢铁征服群山,却将对自然的敬畏织进每一道焊缝。
当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雪朗峰观景台的混凝土基座刺破云层。轿厢与终站接驳的瞬间,钢索张力释放的震颤如管风琴奏出最低音。此刻回望来路,八公里索道已在云海中隐成虚线,如同诸神随手抛下的银链,将人间烟火与雪域圣境缝合成连续时空。
海拔2970米的雪朗峰,雄踞瑞士伯尔尼高地,是阿尔卑斯山北麓最富传奇色彩的观景台。其峰顶与少女峰、艾格峰构成等边三角,形成俯瞰伯尔尼阿尔卑斯的上帝视角。
1967年通车的四段式缆车系统,以施特歇尔贝格为起点,经吉默尔瓦尔德、米伦两座悬崖村落,最终刺破云层抵达峰顶。这条全长7.3公里的空中走廊,用23分钟完成从翠谷牧场到极地冰原的垂直穿越,堪称人类工程与自然伟力的巅峰对话。
1968年,《女王密使》剧组在此架设摄影机,让雪朗峰随詹姆斯·邦德的滑雪镜头永载影史。峰顶旋转餐厅至今保留着电影道具展区,当年肖恩·康纳利佩戴的潜水腕表与雪地追踪器,在海拔2970米的玻璃展柜中继续与时间角力。
全景观景台延伸出悬崖12米,钢化玻璃地板下是800米垂直深渊。在此可同时目击阿尔卑斯三大奇观:正北的少女峰双顶冰川,西南的吉斯河冰瀑,东南的锡尔河U型谷。气象站数据显示,每年有287天可见云海翻涌的“天界浪涛”。
冬季:12条钻石级雪道构成扇形滑雪区,最大落差2174米;夏季:全球海拔最高的滑索以120km/h时速横跨冰川;全年:滑翔伞从峰顶平台跃入云海,完成与艾格北壁的致命对视
峰顶岩层中嵌有2.5亿年前的海百合化石,证明此地曾为古特提斯海床。冰川学家监测到,覆盖峰顶的永冻冰层正以每年17厘米速度消退,在观景台地砖上,铜质刻度线标记着1990年至今的冰线退缩轨迹。
这座悬浮在云端的冰雪剧场,用钢索、冰川与电影胶片编织成阿尔卑斯山最壮丽的时空幻境。
走出轿厢时,海拔计定格在2970米,而登山表的气压数据正疯狂跳动——这条钢索编织的垂直走廊,用23分钟完成了从阿尔卑斯牧歌到极地幻境的量子跃迁。
站在与雪朗峰之巅,仿佛置身于世界的尽头。2970米的海拔让呼吸变得轻微急促,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人忘记了所有的不适。远处的艾格峰、僧侣峰和少女峰三座山峰并肩而立,宛如三位披着白纱的圣女,在正午的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
脚下的云海缓缓流动,像一片银色的海洋。偶尔有几座雪峰刺破云层,宛如海中的孤岛。阳光直射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不忍直视。整个雪场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银色的披风,发出冷冽的寒光。
今天正值周末,许多瑞士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呼朋唤友,或结伴而行,或举家前来度假滑雪,轿厢里集满滑雪的、滑伞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每个人脸上多挂着激动的笑容。我看到几个滑伞爱好者正在准备起飞,彩色的滑伞在雪地上铺展开来,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他们助跑、腾空,瞬间融入蓝天,在雪峰间自由翱翔。
滑雪爱好者们则乘坐缆车前往更高的雪道。我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在雪坡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滑雪板扬起阵阵雪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远处传来阵阵欢笑声,整个雪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站在007电影《女王密使》的拍摄地,我仿佛看到了詹姆斯·邦德在这里飞檐走壁的场景。悬崖边的观景台上,寒风呼啸,却吹不散内心的震撼。脚下的深渊深不见底,远处的雪山连绵不绝,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这片纯净的白色世界。
正午的阳光直射在雪地上,将整个雪朗峰照得通透明亮。我站在观景台上,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和寒风的凛冽。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让人既感动又敬畏。远处的滑伞爱好者们像彩色的蝴蝶,在蓝天和雪峰之间翩翩起舞。滑雪爱好者们的欢笑声回荡在山谷间,为这片寂静的雪世界增添了生机。
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所有的烦恼都被阿尔卑斯山谷的寒风带走,只留下内心那份宁静。雪朗峰不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圣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
此时2970米观景台的钢化玻璃地板延伸出的悬崖剧场正在上演冬日终章。绝壁处,身着各色防寒服的滑伞爱好者,腾空一跃,张开的滑翔伞就像彩色的蝴蝶在山谷间飞落,他们的牵引绳索,引导滑翔伞在耀眼的阳光的映照下,在山谷间划出一道丝滑的经纬线,将雪朗峰编织进现实与虚构交错的网。
山巅的寒意仿佛在驱赶着我们离去,而再美的风景,也不会被你留住,再动人的旋律和剧情,也都有曲中落幕的时刻。当下山缆车极速坠落时,悬崖上的融雪与飞流的瀑布也在峭壁上极速坠落,裹挟着雪屑和寒风从高处飘落,似乎要尽快容入山间的溪流,奔向碧蓝的湖泊——阿尔卑斯山最后一场冬雪,在冬末初春中马上就要融化,如同终将告别冬雪的滑雪季一样,他们告别的是攀岩滑雪的季节,而我们将与阿尔卑斯山就此挥手告别,开始新的旅程。当最后一抹雪色被春风瓦解时,那些凝结在琉森湖晨雾里的钟表心跳、米伦炊烟中的中世纪牧歌、雪朗峰滑翔伞编织的经纬,都将沉入阿尔卑斯山脉的记忆褶皱,等待下个纪元的冰川运动将其重新托举成新的传说。
暮色中,返程的车轮声,正将群山谱成渐弱音符。回望群山,少女峰的轮廓与群山的剪影重叠——这个把时间锻造成精密艺术的国度,最终教会旅人最珍贵记时的,原是山谷间永不褪色的惊鸿一瞥。
当暮色正浓时,米伦小镇的小木屋在起伏的雪原上,犹如洒落的棋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隐入苍茫的雪山之中。
当瑞法边境的葡萄园轮廓浮现在渐暗的天光中,瑞士境内的雪岭正蜷缩成剪影,而007电影片尾曲般的钢琴旋律,已化作车轮碾压雪地的协奏,将阿尔卑斯的冰与火之歌,谱写成穿越国境线的星空叙事诗,当我们再次睁开疲倦的眼帘时,已经抵达了瑞法边境上的法国小镇,时空的流转,本身就是一曲永不停滞的叙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