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扮演着连接东北地区与世界的重要角色,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节点,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辽宁向东南面对日本和韩国,向西北临近俄罗斯和蒙古,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与亚欧大陆主要经济体直接交流的优势。沿着辽宁的漫长海岸线,分布有多个深水良港,如国际知名的大连港,这些港口是区域物流和贸易流通的重要枢纽。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辽宁的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发展出沈阳、大连“双核”区域金融中心。
通过“双核”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辽宁提升了两大城市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效能,不断吸引国内外投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流动,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此,辽宁不仅成为东北的金融中心,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北亚乃至更广范围的重要金融枢纽。
辽宁发展“双核”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意义
深化东北亚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方面,服务辽宁自贸试验区的提升战略,助力大连片区的整合提升和沈阳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帮助辽宁更有效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目前,沈阳和大连两个主要口岸城市均已被纳入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相关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提升涉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方面。2023年,辽宁全辖范围内的涉外企业广泛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来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达到了60.5亿美元。新增汇率避险“首办户”数量达到203家,同比增长72%。这不仅表明辽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对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在提高,也反映出地方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服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出口结汇便利服务,大力服务于沈阳、大连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加强辽宁作为东北亚经济合作枢纽的作用。2023年12月,大连上线“出口跨境电商直接结算系统”,为该地区内外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支持,从而加强了辽宁省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核心角色地位。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区域内高水平协同。一方面,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大局。辽宁的“双核”金融中心战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有效地将资本和资源引导到地区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创新,支持关键产业的发展,同时吸引外部投资,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沈阳、大连区域金融中心的双核引领作用支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金融合作和资金流动,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沈阳凭借其金融资源丰富、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活跃等优势,近可以支持丹东、盘锦等高新区进位升级,远可以协助东北城市群建设。大连依托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打造了资本、人才和信息集聚的金融生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有力地支撑了大连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的发展,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支持。特别是通过创新科技信贷产品、深化科技信贷服务,引导信贷资金“投早”“投小”、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流动,为初创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研发资金,降低创新活动的资金成本。同时,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金融中心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改善经营状况,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金融中心的发展尤为关键,能够帮助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成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辽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2083.78亿元、295.94亿元和539.89亿元,同比增长8.41%、23.32%和10.24%。
聚焦产业金融的沈阳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实践
产业金融通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需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通过融资、投资、保险、信托等金融工具与服务,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产业金融的实施,能够帮助产业聚集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金融与产业互利共赢。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往往根据产业的特点和周期,设计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例如,定制化的融资方案、投资顾问服务等,有效地支持产业链的稳定和扩展。
根据《沈阳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20—2030)》的中期目标,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现阶段的发展实践主要聚焦于产业金融——到2025年,在金融科技、新型金融、地方金融监管、金融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独特的产业金融发展模式,成为产业金融创新的策源地,金融市场能级提升,区域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形成较好的区域辐射能力,金融开放合作有效推进,东北振兴投融资中心、东北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地位增强,中蒙俄经济走廊金融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初步构建,把沈阳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突出、综合实力区域领先、辐射服务能力显著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在《沈阳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20—2030年)》的指引下,沈阳市致力于逐步建设成为东北乃至东北亚区域功能突出、创新力强、开放度高的重要金融中心。继成功实施《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后,沈阳市又接连推出了《沈阳市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持续的政策激励和规划引领,沈阳已初步形成了“一区一街一城”的金融集聚区发展框架,为产业金融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融生态更加完善。产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高效的金融生态系统。沈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城市,不断地汇集和优化金融资源。截至2023年底,沈阳市有450家持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等),这一数字在东北地区排名首位。不仅能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还能确保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充分满足各类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
金融基础设施更加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产业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沈阳市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对地方产业的金融支持。一是推出本地首个企业征信平台,大幅提升了企业融资的便捷性和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效率。二是设立东北地区首家续贷服务中心,并与15家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三是上线东北地区首个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了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
金融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近年来,沈阳市致力于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和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作为重要的平台,成功设立了多个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的交易板块,包括科技板、青创板、上市后备板、科技创新板及“专精特新”板,各板块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截至2023年末,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总数达2687家。其中37%的企业为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等高质量企业,显示出沈阳市在高科技和专业化领域的集聚效应。特别是“专精特新”专板,拥有499家企业挂牌,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沈阳市通过加强上市培育和辅导,成功推动多家地方龙头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例如,“依生生物”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十月稻田”在港交所的上市,显著提升了沈阳市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能见度。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增强了沈阳金融市场融资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效提升了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依托市场建设的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实践
在最近发布的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大连的金融中心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9位,较上一期提升了5位,进入全球前60名。自2015年以来,大连已连续19次被列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了其金融发展的澎湃动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期货市场的引领作用持续凸显。一是期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大连商品交易所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塑料、铁矿石等期货市场。截至2023年末,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达到25亿手,成交额高达113.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两倍有余,期货市场份额在全国占比达到29.5%,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中排名第九。大连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二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多个创新性金融产品,如全球首个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国内首个鲜活品种鸡蛋期货、生猪期货及国内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这些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提升了期货市场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三是期货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发展不限于金融市场本身,还积极推动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结合,通过基差贸易、标准仓单等业务创新,建立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形成产业交易商和各类主体共建共享的大宗商品生态圈。这种市场功能的拓展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四是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提速。大连商品交易所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在国内首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金融工具和合约,与境外机构合作。不仅扩大了大连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为全球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交易选项和服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合作。
多层次市场建设持续推进。一是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00家,包括17家法人金融机构、27家外资金融机构、52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全面且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大连成功建立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证券交易所的服务基地,成为东北首个集三大交易所服务基地于一体的城市;大连境内外上市公司共有40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2家,占全省的36%,显示出大连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成长方面的领导力;通过持续优化激励举措,大连近三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显示出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持续提升。一是金融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凸显。截至2023年末,大连市金融业总资产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3.9%,显示出金融业的稳定增长趋势。金融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6%左右。金融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非常突出。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保险+期货”模式,有效地为农业等传统行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促进这些行业稳定发展。通过积极推动与企业对接,比如设立首贷中心和实施整村授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特别是加大了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三是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成效显著。例如,推动自贸金融创新,实施QFLP试点制度等。不仅提升了大连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还吸引来更多外部优质金融资源,提升了大连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影响力。通过这些政策,大连能够更好地连接国内外资本市场,为地方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
推动沈阳—大连
“双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聚焦优势金融模式,提升“双核”区域金融中心服务精度。就沈阳而言,应进一步聚焦产业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本地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创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金融服务平台,例如,为企业提供融资对接、征信查询、担保评级、政策咨询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增强“政府+金融”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二是进一步改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机制,确保金融资源有效流向产业发展所需领域。例如,构建“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多维联动模式,提高金融资源向产业流动的效率。三是支持和培育一批专注于产业金融的机构,通过园区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模式推动产业金融发展。就大连而言,应依托其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聚焦期货金融和航运金融,打造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大连期货市场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影响力。例如,围绕关键期货产品完善仓储、物流、结算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适应国际贸易需求的标准。二是依托大连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发展航运金融和物流金融,为全球贸易提供融资、保险和风险管理服务。三是围绕产业链上企业的价格管理、产品交割等需求,提供更丰富的产业融资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控制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风险。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双核”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广度。一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沈阳和大连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吸引专业外资金融机构在辽宁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例如,开发“双保理”等专门针对跨境投资和贸易的融资工具,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建设项目融资支持,提供更灵活的外汇管理解决方案。三是探索完善数字人民币结算平台。例如,总结和利用大连实现全国首个B2B平台数字人民币结算的经验,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的便利性。
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提升“双核”区域金融中心市场深度。一是推动发达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经验落地实施。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合作,引进场外交易产品、绿色金融产品等先进的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参考国际标准和我国发达地区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符合辽宁本地实践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和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设立专门的金融科技园区或创新中心,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开发监管科技,提高金融监管的便捷性和精准度。加强金融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自主可控开发,确保金融数据的安全。三是培养金融创新人才。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集聚区。通过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专注于吸引和培养在金融创新及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深化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科教人才专项行动,提高科研能力。同时,提供全面的支持政策,例如,实施奖励补贴,提供优质的住房、教育和医疗条件,为人才提供安心的创业、生活环境。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