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是我国多元化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充足是银行抵御内外部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监管部门开展银行审慎监管的重点。当前,受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银行业利差收窄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资产质量有待改善,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如何有效补充资本已成为中小银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设多元融资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国家先后创新推出多种类型的资本补充工具,有力支持中小银行夯实资本基础。内源性资本补充和外源性资本补充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主要渠道。内源性资本补充主要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留存收益为基础,通过利润转增方式实现,是中小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最主要方式;外源性资本补充主要采取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政府专项债等方式补充资本(见表1)。
表1 中小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方式数据来源:Wind
普通股。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是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截至2023年末,上市融资的中小银行有52家,募资总额3157.88亿元,占比约55.70%。其中,10家股份制银行募资总额1042.35亿元,占比约33.01%;29家城商行募资总额1590.60亿元,占比约50.37%;13家农商行募资总额524.92亿元,占比约16.62%。从募资规模及上市数量看,城商行上市融资规模持续增加,资本实力不断增强(见图1)。中小银行上市构建了利用资本市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长效机制,后续增资配股、股票增发都是上市中小银行股权再融资的重要工具。
图1 上市中小银行数量及募资规模数据来源:Wind
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具备融资成本低、存续期限长、转股无需偿还债券本金和支付利息等优势,是中小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重要工具。1997年3月,原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对可转债发行、交易、转股、偿还做出详细规定,可转债成为资本补充重要手段。2001年4月,《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制定相对完备的可转债管理体系。2018年以来,伴随着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上市再融资政策收紧和发行审批效率提升,中小银行发行可转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发行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末,资本市场共存续15只中小银行可转债,募资规模合计约2495亿元,其中,城商行发行7只,募资890亿元,占比约35.67%;农商行发行5只,募资205亿元,占比约8.22%;股份行发行3只,募资1400亿元,占比约56.11%。发行可转债已成为城商行和农商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主要方式(见图2)。
图2 中小银行可转债发行情况数据来源:Wind
优先股。2014年4月,《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出台,确立了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的申请流程和合格标准;2019年7月,监管部门对既有指导意见进行审慎修订,明确在符合发行条件和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股东人数累计超过200人的非上市银行可直接发行优先股,无需再经新三板挂牌。此次政策调整为非上市中小银行提供了更加便捷顺畅的优先股发行途径,确保了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有力推动优先股成为中小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重要方式。截至2023年末,资本市场共存续中小银行优先股22只,合计股本达65.3亿元。从时间维度看,2016年和2018年发行数量较多,分别发行7只和5只;从发行数量看,7家股份行共发行12只优先股,合计股本达52.55亿元,占比约78.22%;8家城商行共发行11只优先股,合计股本达14.63亿元,占比约21.78%(见图3)。
图3 中小银行优先股发行情况数据来源:Wind
永续债。2018年12月,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201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将永续债纳入央行担保品范围,支持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永续债允许发行方在不构成违约情况下推迟支付利息,无支付次数限制,运作方式相对灵活,且不会稀释股东所有者权益,永续债一经推出迅速成为中小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方式。截至2023年末,资本市场共存续中小银行永续债165只,发行总额10258亿元。从发行规模看,股份行发行规模最高,达5960亿元,占比约58.10%;城商行次之,发行规模为3850亿元,占比约37.53%;农商行发行规模448亿元,占比约4.37%。从发行数量看,城商行发行数量最多,高达121只,占比约73.33%;农商行和股份行分别发行24只和20只,占比约为14.55%和12.12%(见表2)。
表2 中小银行永续债存量分布情况数据来源:Wind
二级资本债。2012年6月,原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重新规定二级资本工具标准,取消不合规的二级资本债发行。相较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二级资本债发行门槛较低,审批周期较短,更加适合中小银行。截至2023年末,资本市场共存续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357只,发行总额10875亿元。对中小银行扩宽长期资本来源、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公司效益、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发行规模看,股份行发行规模最高,达5425亿元,占比约49.89%;城商行次之,发行规模为3960亿元,占比约36.41%;农商行发行规模1490亿元,占比约13.70%。从发行数量看,农商行发行数量最多,高达201只,占比约56.30%;城商行次之,发行数量为131只,占比约36.69%;股份行发行数量最少,为25只,占比约7%(见表3)。
表3 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存量分布情况数据来源:Wind
政府专项债。2020年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债的方式,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这为中小银行提供了资本补充的新途径。从具体注资方式看,政府专项债主要采用间接入股和转股协议存款两种模式。截至2023年末,市场共发行50只专项债用以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合计规模达4709.8亿元。其中,2020年发行7只,募资353亿元;2021年发行19只,募资1594亿元;2022年发行5只,募资630亿元;2023年发行19只,募资2132.8亿元。
当前,中小银行虽然拥有多元化的资本补充工具,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资本补充动力不足。中小银行业务模式相对单一,盈利来源主要以利息净收入为主,受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影响,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小银行盈利空间不断承压,不同程度制约内生资本积累。二是风险拨备持续增加,内源资本补充受限。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和复杂,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防控压力不断加大,技术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气候风险等新型风险持续涌现,中小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拨备计提增加侵蚀利润,不同程度降低留存收益,导致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三是竞争能力有待提升,外源资本补充不足。中小银行主要服务本地市场,在业务规模、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相较国有大行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公司治理能力尚需提升,致使中小银行在资本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获得与国有大行同等水平的市场认可度,限制其利用外源性渠道补充资本的能力。
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夯实资本充足根基
资本充足事关中小银行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中小银行应不断提高自身盈利水平,拓展外源融资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缓解资本补充压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提升经营质效,增强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一是多维度提升盈利水平。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在安全性和流动性可支撑的前提下,改变传统依靠存贷利差盈利的局面,大力拓展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资产托管、交易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业务,增强代理委托业务的中流砥柱作用,提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动力、经营转型的关键,探索出一条服务实体经济、资本消耗较低、特色优势显著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二是制定长期利润留存策略。依据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指标情况,采取“现金+转增股本”的方式进行股利分配,引导股东支持提高留存盈余比例,做大做实资本规模,确保利润分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增加提取盈余公积并转增股本的方式,增强内源性资本补充力度。三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负债业务、利率、期限结构,确保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者平衡。在资产端,关注存量盘活和结构调整,信贷资源优先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低碳转型、普惠小微等国家战略重点和经济薄弱环节,持续压缩低效资产占比,提高资产整体回报率;在负债端,强化主动负债管理,提升负债来源多样性和稳定性,合理管控负债成本。
创新补充工具,拓宽外源性资本融资渠道。一是丰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引导中小银行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增发股票等形式补充资本;采取定向募股方式,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股权的布局与构成,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其专业能力和优质资源为中小银行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工具,探索发行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增强资本结构的灵活性。二是推动永续债发行扩容增量。加强永续债市场推广和投资者教育,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参与永续债投资;优化永续债发行机制,强化中小银行与监管部门、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的密切合作,简化永续债发行流程,创新多样化发行模式,扩大永续债发行规模。借鉴国内外永续债发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推出附带赎回权、利率调整等条款的永续债,增强永续债市场吸引力和同业竞争力。三是完善专项债资本补充机制。完善专项债发行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发行成本,鼓励中小银行积极利用专项债补充资本。中小银行应持续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争取中长期、低成本政策性贷款支持和专项债资金支持,用于资本补充和业务发展。中小银行应优化专项债使用管理,建立专项债资金使用监督和评估机制。
强化风险管理,增强资本可持续运作能力。一是加强压力测试,完善资本应急预案。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提升风险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丰富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的防控手段,切实防范各类风险的关联传递,定期进行风险压力测试,完善资本应急预案,确保具备充足的资本能力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二是优化资本评估,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引入先进风险计量工具,通过基础数据平台,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各类主要风险,定期监测风险资产和资本充足率水平,科学计量和测算资本补充需求。根据客户信用状况、行业风险、业务类型等因素,制定差异化风险定价策略,对于高风险客户或高风险业务,适当提高定价水平,以覆盖潜在风险损失;对于低风险客户或低风险业务,合理匹配定价水平,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不良处置,减少核心资本侵蚀。加强资产保全系统建设,落实贷款存续期的责任管理,采取自主清收、诉讼清收、资产证券化、呆账核销、债转股、不良批量转让方式,多渠道处置不良资产,依托数字科技赋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及时化解不良历史包袱,提高清收效益。四是科学计提拨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建立健全拨备计提制度,根据资产风险程度及时足额计提准备金,在充分计提各项拨备的同时加强资本补充,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优化公司治理,实现资本金长期保值增值。一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确保股权结构透明化。制定控股股东行为规范,加强对股权质押、股份转让等重点行为的监管,有效防范关联交易风险。对资质不符或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股东,依法进行清退,严格新进股东资质审查。二是建立资本管理机制。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状况,提前预判资本缺口,制定中长期资本规划及年度资本使用计划,增强资本稀缺意识和集约式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资本科学筹集、高效配置、精准计量、长效约束、动态优化的资本管理机制。三是推动内涵式发展。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加快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统筹好当下经营与长远发展、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确保均衡、稳定、可持续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系北京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