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开国少将来四川寻救命恩人,86岁老农:难道是那个小红军?

元元阅览过去 2024-11-06 13:40: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一枝凤梨前言

1983年,一位开国少将重回四川,追寻当年在战火中施以援手的恩人,时隔多年,86岁的老农在回忆中恍若穿越时光,思绪飘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少年时,他救助了一名受重伤的小红军,这位曾经的战士已成为荣耀的将军。他的归来,既是对往昔恩情的感激,也是对历史的回望。两位不同世代的英雄,是否能在命运的交汇中找到彼此?

1934年8月,在任弼时、萧克和王震的指挥下,红6军团开展了西征的先行行动,到了10月下旬,他们与红2军团在贵州东部成功会师。经过短暂的商议,红2、6军团决定立即返回湘西,以支持红一方面军的西征。为了在贵州地区继续坚持斗争,他们决定组建黔东独立师。这个独立师仅有800多名士兵,装备400多条枪,18岁的段苏权被任命为师政委,王光泽担任师长。独立师的使命是伪装成主力,向西发起进攻,试图迷惑和牵制敌军,以掩护主力东进。

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独立师在敌军十个团的围攻下终究难逃覆灭,师长王光泽英勇牺牲。段苏权虽然经历了无数险境,却侥幸保住了性命,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脚部严重负伤,使他在突围时无法随部队撤离。

1934年11月,段苏权在四川秀山县的一次激战中受了重伤,情况非常危急,由于部队正在紧急突围,无法拖延救援伤员的时间,师长王光泽不得不将他留在当地以保全性命。一位名叫李木富的老乡发现了他,并决定将他安置在村后的一个隐蔽山洞里。起初,李木富每天给段苏权送一顿红薯粥,尽管李木富家境贫寒,粮食供应也捉襟见肘,但他依然不离不弃,尽量为段苏权提供帮助。

段苏权的藏身之处并没有长久保持秘密,他便被当地的团丁发现了,在军阀统治的黑暗时代,私藏红军是重罪,一旦被揭发,往往会连累家人,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李木富心中明白,他绝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在自己面前消逝,他不顾个人安危,决心站出来保护这个年轻的战士。

当团丁们找到段苏权时,眼前的这个少年只身一人,显得十分虚弱,看到他是红军,团丁们立刻兴奋地举起了枪,准备向他发动攻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木富毫不犹豫地冲到段苏权身前,身体挡住了即将落下的枪杆。李木富的心中虽然恐惧,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勇敢面对这一切。

李木富本是一名裁缝,曾为这些团丁制作过衣物,因此在他们之间有些许“熟人”关系,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李木富努力保持冷静,向团丁们解释这个年轻人只是个普通士兵。他的策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团丁们并没有深入追问,而是轻率地拿走了段苏权身上仅剩的一些钱财,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这一切发生得十分迅速,段苏权在李木富的机智和勇敢下暂时逃过了一劫,在李木富的掩护下,他得以躲过一次生死关头。李木富心中明白,这种危险并未消失,随时可能再次降临。他们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李木富想尽办法,竭尽所能保护段苏权,团丁们的关注随时可能转向,再加上李木富自身的贫困与无奈,他也无法永远掩护这个年轻的战士。

山洞里的生活逐渐变得艰难,李木富有时甚至无法保证每天一顿粥,段苏权在山洞中静静地等待,心中怀揣着对战友和自由的渴望。经过大约半个月的治疗和休养,段苏权的伤势有所好转,他开始考虑返回家乡湖南茶陵。在李木富的帮助下,邻居苏仕华为他制作了两根拐杖和一个竹筒做的讨饭碗,以便于他在返回的路上使用。

段苏权在山洞中静静地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光,尽管李木富的条件并不优越,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段苏权,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保住了性命。李木富对此感到无奈,他明白自己的力量有限,心中对段苏权的苦境充满了同情。

李木富深知段苏权因伤不能行走太远,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酸楚,他想尽可能减轻段苏权的痛苦,于是决定为他做一些简单的帮助。他找来邻居,费力地制作了一对拐杖,并用竹子做了一个简易的乞讨碗,希望这些能帮助段苏权顺利返回家乡。

临走之际,段苏权身上只剩下一条裤子,他的红军服被民团剥夺,而李木富家因为贫穷,实在没有多余的衣物可以给他。看着这个一瘸一拐、光着上身的年轻战士,李木富一家不禁泪流满面。他们深感无力,却又无从改变这一切。在送别的时刻,李木富和妻子紧紧握住段苏权的手,眼中满是不舍和关切。

段苏权心中涌动着对这对善良夫妻的感激,他努力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借助拐杖勉强站立,向他们敬了一个军礼。那个瞬间,时间似乎静止,所有的苦难与艰辛都在这一礼中化为力量。他在心里默默发誓,如果自己能活下去,定会回到这里,报答李木富一家对他的恩情。

离开山洞,段苏权迈出艰难的步伐,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前路依旧崎岖,他的内心早已埋下了坚韧与感恩的种子。正是这些温暖的瞬间,让他在绝境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他坚定地向着故乡的方向走去,心中暗念着未来的重逢。

全面抗战的火焰点燃了段苏权心中的渴望,他每一天都感到无比焦虑,身为一名红军战士,他渴望再次回到战场,参与激烈的战斗。终于,在1937年9月,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一位名叫谭毛狗的老乡从西北返回,带来了他熟悉的红军的气息。谭毛狗曾在红军中服役,参与过长征,后来因与东北军作战被俘,沦为他们的勤务兵。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谭毛狗终于请假回乡探亲,并带回了许多有用的消息,段苏权抓住这个机会,向他借来军装和休假证,决心孤身前往太原,寻找八路军办事处。当他见到主任任弼时——自己的老上级时,情不自禁地泪如雨下,感受到久违的亲切与温暖。

更让人震惊的是任弼时的反应。他早已收到独立师全军覆没的消息,甚至以为段苏权已在战斗中牺牲,面对意外重逢,他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经过一段沉默后,任弼时激动地握住段苏权的手,喜悦地说道:“我们曾为你举行追悼会,没想到你还活着!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经过长时间的离队,段苏权立刻向任弼时详细汇报了独立师的战斗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在秀山与敌军激战中牵制敌军主力,如何在秀山县受到李木富的救护,并在艰难的乞讨旅程中得到了刘维初的帮助。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那些善良人的深深感激。

任弼时听后频频点头,不住地赞扬李木富和刘维初的善行,感慨道:“未来革命胜利后,定要好好感谢这些为我们付出的人。”段苏权的心中感到一阵暖流,知道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不久之后,段苏权顺利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始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新的环境使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他决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革命斗争中。

建国后,段苏权心中始终怀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前往当年他战斗过的川东南地区,寻找多年前的救命恩人。然而,由于工作的繁忙,这个念头始终未能实现。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史工作逐渐兴起,段苏权的心情愈发迫切,终于无法再坐视不理。

1983年深秋,段苏权怀着沉甸甸的情感,从北京出发,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川东南,重返战斗与苦难的故地,种种回忆交织在心头,让他感慨万千。在当地干部的陪伴下,他走遍了秀山县,先后查看了五个山洞。可惜,岁月如歌,他当年未留下真实姓名,加之时间久远,依旧未能寻找到救命恩人的消息。

尽管怀着深深的遗憾,段苏权还是不得不返回北京,在离开之前,他郑重委托秀山县党史部门,继续帮助寻找恩人的下落。段苏权的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努力,再次与恩人重逢。

不久后,关于“寻找救治红军战士的土家农民”的消息传到了李木富的家中,那时的李木富已是84岁高龄,独自一人生活,妻子杨妹早已去世。他听闻有一位开国将领在秀山寻找他的恩人,心中一震,认为这个人可能正是他在1934年救过的红军。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叫大儿子李芝全为县委写信,详细回忆起当年的救治经过。

秀山县党史办的干部们接到信件后,立即赶往李木富家,开始调查这段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他们逐渐拼凑出50多年前的情感纽带,除了李木富外,曾一起救助段苏权的苏仕华也健在,现年94岁,仍然在乡间生活。

段苏权收到秀山县党史办寄来的恩人照片时,激动之情难以自已,泪水夺眶而出,对于这一刻,他等待了太久,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欣慰。他亲笔写了一封回信,寄出了自己当时400元工资的一半,分给李木富、苏仕华以及其他曾经送饭的乡亲们。

在信中,段苏权关切地询问李木富是否有任何需求,表示只要他所提的合理,他都会尽力满足。李木富思索片刻,决定不为自己谋求私利,而是提出一个对村庄有益的请求:“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为村里建一座桥。

不久之后,村里真的修建起了一座新桥,村民们欢欣鼓舞,特意将它命名为“红军桥”,这座桥解决了村民们趟水过河的困扰,更成为军民情谊的象征。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还是暴雨之后的泥泞时光,红军桥都在默默连接着当地居民与曾经的红军战士之间的情感。

1894年,当地政府为了表彰李木富的善行,特别赠予他一块牌匾,上面赫然写着“红军的亲人”五个大字。这是对李木富个人的认可,对那段军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岁月的礼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让我们在艰难的岁月中,看到了希望与温暖,也让后人铭记军民携手共度的美好回忆。

0 阅读:5

元元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