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王李恪之死看唐高宗李治的狠辣

子玉史院吖 2024-12-16 15:46:24

唐朝皇帝中藏得最深的人可能就是唐高宗李治,李世民没有看透他,长孙无忌低估了他,由于老爸李世民和老婆武则天的光环实在太过耀眼,历史也对李治作出了错误的评断,认为李治是一个羸弱的天子。但李治能被立为太子且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顺利度过了储君生涯,在即位之后又通过打倒权臣长孙无忌重创关陇集团,攻灭高句丽将大唐的疆域开拓到最大,这些事都足以证明李治的段位。

了解真实的李治,我们还可以通过吴王李恪之死来进一步具象化高宗皇帝,读懂了李恪之死,绝对足以打破大家对李治的固有印象。

本质来说,吴王李恪之死看似是长孙无忌在清洗政敌,给自己的权臣之路清障,但实际上,李治只是借无忌之手清除了宗室和勋贵中威胁皇权的势力,既达到了其目的,还没有像太宗一样落下兄弟相残的历史恶名。

永徽四年(653)二月六日,吴王李恪被赐自尽,年仅三十五岁。李恪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宰相长孙无忌借助房遗爱事件进一步扩大株连范围,将所有威胁自己权力的势力一网打尽。

房遗爱事件可以看作是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打击政敌实行专权的余波。早在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之后,无忌就已经开始了打击政敌的行动,典型案例就是刘洎之死,还有岑文本忧虑而亡,房玄龄要不是太宗刻意保护都难免无忌的毒手。

李治登基之后,由于既无核心班底,又没有军功,严重缺乏控驭帝国的威望,再加上李治当时只有二十二岁,所以,大唐的军政权力就一时被同时佩戴外戚、功臣、关陇贵族等标签的长孙无忌所垄断。

永徽政治是典型的二元政治:皇帝李治垂拱而治,宰相长孙无忌负责打理一切军政事务。

为了进一步坐稳权臣的位置,无忌就抓住一切机会清洗政敌,正好,房遗爱的家庭矛盾让无忌看到了机会。

房玄龄去世之后,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遗产,但嫁给房遗爱的高阳公主却想将房家的遗产从房遗直手中夺过来由老公房遗爱继承,于是就上书诬告房遗直非礼自己。李治呢,就将这件案子交给了无忌审理。

和贞观年间齐王李祐造反事件牵涉出太子李承乾造反的阴谋一样,无忌在审理此案时也发现了一个反对李治的小圈子。

众所周知,李治能够被立为皇太子完全是运气成分使然,皇太子承乾被废,太宗为了保住承乾的性命同时避免魏王李泰入主东宫之后威胁皇权,于是就立了被长孙无忌等大臣支持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但是呢,李治被立为皇太子却引起了部分宗室和勋贵的不满,因为,李治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永徽初年的大唐庙堂就存在一个反对李治的小圈子,房遗爱等人就是核心成员。

作为执政的无忌自然不能放过这些人,因为,他的利益是与皇帝李治高度绑定的。于是,房遗爱夫妇、司徒荆王李元景、司空吴王李恪、宁州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岚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巴陵公主等人就被杀或者被赐自尽。

但是呢,吴王李恪却完全属于被冤枉,是无忌故意扩大株连范围让房遗爱对其进行诬陷以彻底扫清政敌。同时被连带的还有江夏王李道宗,其在被流放象州的途中病逝。

通过房遗爱事件,无忌不仅扫清了威胁李治皇权的政治势力,还扫清了自己的政敌,既稳固了李治的皇权,又给自己全面执掌大唐军政权力扫清了障碍。

对于李恪之死,大家都知道是绝对的冤案,李治在这件案子中的表现也值得仔细玩味。按照史书的记载,在无忌结案之后,李治特意和房遗爱聊过,对方也坦白了自己诬陷李恪的事实。于是,朝堂上就发生了这样一幕——李治哭着请求舅舅留下兄长李恪的性命,结果直接被兵部侍郎崔敦礼给怼了回去,为此,崔敦礼还给李治讲了周公诛管叔、蔡叔,汉昭帝诛燕王刘旦的历史典故,让李治要效仿古人,大义灭亲。

也就是说,作为皇帝的李治不仅知道李恪是被冤枉的,还特意为兄长求了情,但却被无忌无情拒绝。在这件事中,大家所看到的实相是:李治是一个特别在意亲情的人,但其却被长孙无忌架空,不能保护兄长;长孙无忌以权臣的身份垄断了大唐军政,冤杀了吴王李恪。

李恪之死是长孙无忌在清洗政敌

图源/剧照

历史对这件事的定义也大体如此。

但是呢,真相可能是,李治比无忌更有杀掉李恪的心。当年,在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就已经引起了宗室和部分勋贵的不满,对于庙堂吹来的寒风,李治肯定比任何人都感同身受。如今,房遗爱事件更让他看到了自己皇权的不稳。

就冲这一点,李治都有打击勋贵和宗室的必要。当时,荆王李元景是高祖李渊在世的庶子中最年长者,吴王李恪是太宗在世庶子中最年长者,这两人天然具有对李治皇权的威胁。

即使元景和李恪自己没有这个心思,但也不能保证别人不会利用他们的身份做文章,事实是,元景的身份已经被房遗爱等人进行利用。那么,理论来说,李恪也有被别人利用的可能。

所以,只要李恪在,其就永远是李治皇权的天然威胁。

而且,李恪不管是血统还是能力都有叫板皇权的优势。众所周知,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女儿所生的孩子,身上同时拥有隋唐两代帝王的血统,其比任何李唐宗室的血统都更具优势。

同时,李恪还武功和文才俱佳,颜值在线,深得太宗的喜爱。由于李恪此人特别会来事,同时还在朝中积累了巨大的名望,拥有相当一部分拥趸。

再看李恪的个人履历:贞观二年(628),被封蜀王;五年(631),授秦州都督:七年(633),授齐州都督;十年(636),改封吴王,授潭州都督;十一年(637),授安州都督。

这些履历也是李恪实力的证明。相信李恪身上的优点也一定给成为皇太子的李治造成过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做皇太子期间李治还被打上了“仁弱”的标签。

李治即位之后,李恪是同时佩戴了吴王、司空、安州都督的头衔,是大唐庙堂绝对的实力派。不仅李治能够感受到其压力,长孙无忌更是将其作为政治对手。

尤其是,太宗当年的一个无心之为还加重了李恪在高宗朝中的危险系数。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宗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之后始终是内心拧巴,为此,他甚至还考虑过立李恪为皇太子的可能。

因为,人都是喜欢同类的,李恪武勇的特质肯定会让太宗和自己对标,就像刘邦之于刘如意、汉武帝之于刘弗陵一样。

但太宗立李恪为皇太子注定也只能是想想,因为,李恪虽然同时拥有隋唐两代皇室血统,但这也恰恰是他不能被立为皇太子的最大障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立李恪为皇太子就是否定大唐的政治。

所以,李恪注定只能以亲王的身份在大唐庙堂生存。

李恪的身份非常敏感

图源/剧照

但恰恰是太宗皇帝的评价让李恪成为了永徽政治最大的威胁,皇帝李治和宰相长孙无忌同时将他视为权力的绊脚石,肯定要想办法将其除掉。

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治亲自审问房遗爱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可见,李治打击李恪的心比长孙无忌还要迫切,因为,李恪是其皇权的最大威胁。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治在朝堂上替兄长求情的行为是纯属表演,是为了保证自己羽毛的干净,将矛盾转移到宰相长孙无忌身上。

李恪到死都以为是长孙无忌要置自己于死地,因此在临死前对无忌发出了极端的诅咒:“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呵呵,这一点也成为后来李治杀掉无忌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房遗爱事件看似是对无忌有利,实际上最大的赢家才是李治:李元景和李恪之死让宗室中没有了威胁李治皇权的势力;薛万彻和李道宗这两位和李治没有什么交集的将军出局之后李治才能将自己的嫡系安排在军中。

等于说,无忌在向权臣冲刺的过程中将皇权的利益最大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治只是利用了无忌的野心让其给他干了自己不好干、不方便干的事,完了自己不仅扫清了皇权的障碍,还落了一个珍惜亲情的名声。

高,实在是高。

等到稳固了皇权之后,李治又联合军界大佬李勣以废立皇后为借口向无忌宣战。显庆四年(659)四月,李治取得了对无忌集团的压倒性胜利。七月,已经被贬往黔州的无忌被赐自尽。

讽刺的是,李治逼死无忌的配方也是无忌当年株连李恪的方案,以别的案件将其牵扯进去。

等于说,无忌的权臣生涯看似风光,但更多还是被李治所利用,李治利用无忌的权力和威望为皇权扫清障碍。等到自己积累起了一定的势能之后然后再终结权臣政治。

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有章法。

显庆五年(660),李治追封李恪为郁林王,正式给兄长平反。

通过这件事,李恪之死和李治就更没有关系。

如果说,李治在贞观时代的伪装之术和团灭长孙无忌集团的霹雳作为能够证明其水平,那么李恪之死绝对能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李治进行还原:

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帝王术绝对不逊于太宗的铁血帝王。

而他又随时都在隐藏真实的自己。

高宗皇帝将道家的思想精髓体会、实践得是淋漓尽致。

0 阅读:8
子玉史院吖

子玉史院吖

史无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