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交易总亏损,或许是过度使用阴谋论思维的结果

越越谈趣事 2024-09-28 11:26:42

世界纷繁复杂,一切超越人类认知的东西,都可以用“背后一定有阴谋”去解释。这种倾向影响了很多人,从战略层面看,谋略和策略的价值是被夸大了的。

摘录一段这样的历史表述,我们就可以看到事实的不同层面的解读。人们越来越多地相信阴谋论,会让他们对真实历史越来越无知。

因为这样的先入为主的看法,阻碍了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的机会。

美国货币霸权阴谋论者经常拿日本的“广场协议”举例,只要是涉及美国霸权阴谋的书,几乎必谈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于1985年9月。当时的日本也面临结构性问题。巨大的贸易顺差,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对外净债权达1300亿美元,国内热钱汹涌,通胀高企。

当时的美国也被巨额贸易逆差所困扰。虽然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的是G5(五大国),但媒体和其他国家重点关照的是美日两国动向。其实这次会议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美日两国的贸易失衡问题。可见的历史细节显示,主动召开广场会议的是日本当时的首相(财政部长)竹下登。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竹下登和当时的日本央行行长在登机前都采取了伪装措施,以避开媒体。

而且竹下登还精心挑选了时间,1985年9月22日,周日,周一就是日本的秋分节,要休市。当协议公布后,首先开市的国家是德国,而日本是最后开市的国家,这让事先毫无防备的德国人颇为恼火。在协议发布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日本为什么会容忍日元升值?”竹下登回答:“因为我的名字叫‘登’啊。”(“登”与“升”在日语中同音)。这也显示出竹下登在会议中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希望日元升值。

而日本让日元升值的真实目的,和当时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意欲推动日元国际化、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快日本企业对外扩张并扭转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有关。事实也是,自此之后直至亚洲金融危机出现,推动日元国际化一直是日本对外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总之,种种迹象显示,真正在背后积极行动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日本人自己。

事实上,当时美元已经经历了五年左右的牛市,已经积累了泡沫,而且,市场已经出现头部迹象,以美日汇率为例,1985年2月起至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美日汇率已经走在一个平缓的下降通道上。当年美日名义汇率是201(签订协议前是250),而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的合理汇率应是108,也就是说,美日汇率严重高估。之所以签订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开始剧烈贬值,主要还是泡沫自身破裂的力量,广场协议仅仅是扎破泡沫的那一针。这不是日本人的成功,更不是美国人的成功,而是市场规律使然。

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以一国之力干预日交易量达几十万亿美元的外汇市场,往往失败。若违逆市场想让本币升值,是肯定行不通的。若想让本币贬值,往往也只能短期奏效。持续干预,成本巨大,后果难料。

日本制定推动日元升值的策略之后,自然需要美国方面大力配合。虽然签订协议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市场确如日本算计的那样,美元疯狂贬值,而日本却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们连环计的成果,恰恰因其对市场的理解偏差,导致后来弄巧成拙。

阴谋论者和一部分对金融理解肤浅的市场人士认为,是日元的快速升值,导致日本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和热钱涌入,进而摧毁了日本经济,造成失去的二十年。

而历史事实是,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的相当长时间内,日本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商品与美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商品相比,不是同一类,相互可替代性小。真正威胁日本商品市场占有率的,其实是后来的韩国商品,这是后话。

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是原料资源贫乏、“两头在外”的经济体,本币升值导致进口原料的成本下降,而本币升值导致的加工费(主要是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上升,又被通过精细化管理压了下去,再加上日元升值让日本产业对外转移的成本更低,总之,最终日本化解了日元升值导致的出口商品竞争力危机。

热钱涌入确实加剧泡沫化,但这热钱,主要也是由于不断膨胀的巨额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投放。日本股市和日本房地产,一直到日本的债市,一直是个区域性市场而非全球性市场,主要参与资金还是本国资金。国内的货币投放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日本央行自己手里。泡沫化趋势和汇率关联不大。

签订广场协议后,1987年2月22日由G7召开了卢浮宫会议,最后G6(意大利退出)签署了《卢浮宫协议》,目的之一在于稳定国际汇率市场。但这个协议在汇率尤其是美日汇率方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到1987年年底,美日汇率进一步从150跌至120。由于这是一份干预失败的协议,只能说明市场力量的主导地位,所以阴谋论者往往对此忽略不提。

我们应该全面审视当时的情况。至1987年年底,日元兑美元升值100%,德国马克兑美元升值101.27%,法国法郎兑美元升值100.55%。但德国和法国都没有因为签署了广场协议而搞垮了本国经济,并且也未出现如日本的长期低速增长。不一样的结局,是因为不一样的政策。当日经指数年增长30%,地价年增长15%,而GDP年增长仅5%的时候,日本政府不是想着怎么退烧,而是想着怎么把GDP拉上去,因此,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利率从5%降至2.5%,并长期维持催涨泡沫的低利率政策,以图刺激经济,直至1989年年底崩盘。而同期德国的货币政策以治理通胀为核心,在出口恢复后即上调利率。

日本存在人为干预市场:在日元该升值的时候(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时候)不升,导致结构性失衡;而升值以后又以持续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导致泡沫膨胀。一味强力干预市场,手段又不合理,及至后来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袭来,日本丧失了经济结构健康化的历史时机。

但日本并未衰落。尤其是对外经济影响力,现在的日本远超当年的日本。所以,无论是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如果不考虑日经指数、GDP增幅这样的局部数据,而是考虑国家的综合实力,日本被“阴谋”了吗?美元和日元货币对1996—2018年的月k线图如图10-3所示。

美元和日元货币对1996—2018年的月k线图

金融阴谋论,古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操控世界金融的说法,近有摩根家族操控世界金融的说法,现有高盛操控金融的说法。阴谋论者擅长把一些正常的事情夸张成阴谋。

一个典型的案例:巴克莱操纵Libor案发后,披露出来的情况也表明,国外投行的决策架构中对于一些具体的定价,一线交易人员才是真正的“主谋”。决策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一线交易人员手中,为了获得尽可能好的业绩,每个业务人员都会按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签手中的协议。这种贪婪是金融危机的原因,而不存在一个运筹帷幄的主谋。

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自己错了,谁都救不了。

对付阴谋论的最好办法是,理性的人们保持冷静,用符合逻辑的方法证伪这些理论。在阴谋论者企图将自己打扮为严肃的真相追寻者时,我们可以嘲笑他们。否则,我们就会堕落成这样:人们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依据的是偏执狂,而不是逻辑。

一般来讲,较为直接和明显的解释,比阴谋论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真相。相信有黑暗力量在掌控我们的生活,并且已经掌控了几百年,就像有人相信UFO,相信水晶球,或者相信星座会影响人的命运一样。

实际上,大规模的阴谋维护起来非常困难。大卫·罗伯特·格莱姆斯博士,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阴谋论的可行性。一个阴谋若想维持10年不暴露,最多只能有1257个人知情。而像“登月”这样年代久远的事件,如果至今仍是一个未被戳破的“骗局”,其知情者恐怕不能超过两三百人——然而,196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雇员就超过了41万人。

按照研究者的模型,为了在特定时长内维持阴谋不败露,阴谋知情者的人数有一定的上限。

在特定时长内维持阴谋不败露所需阴谋知情者的人数上限

一个趋势的形成,需要能量和时间的积累,想要拐弯还要考虑原先运行的惯性,不是想拐就能拐的,也不是一个谋略就能够改变的。就如进入冬天的标志,并不是只要一场雨就能够进入冬天一样,那一场标志进入冬天的雨之前,有着无数次的冷空气、无数次的雨,冬天的雪不是说下就能下的。

下面这个例子,摘自《人民日报》的2018年10月22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次荐读,来自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地图,我竟然被你骗了这么多年!》。很形象地说明了这样的问题,颠覆了我们过去认知的世界——我们印象当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我们认知世界中存在多年的地图竟然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很多事实,但却并不知道真相。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讨,让我们觉察到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0 阅读:0

越越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