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唯一打满全场的部队,先抗美后对印再对越,场场战功彪炳

史说新读 2023-12-28 11:59:3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家卫国,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前后分别进行了三场局部战争。

这三场局部战争,按照时间顺序为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三场局部战争,从作战区域上看跨度极大,抗美援朝是在我国东北边境,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中越自卫还击战,一个是西南偏西边境,另一个是在西南偏南边境。

而从时间上来看,同样也是跨度不小,抗美援朝发生在50年代,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发生在60年代,而中越自卫还击战则发生在70年代,结束于80年代。

这就意味着,三场局部战争的时间跨度,长达近40年之久。

除此之外,三场局部战争的规模有大有小,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自然是抗美援朝,属于是大规模局部战争,规模稍次的则是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属于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而规模相对较小的便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属于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鉴于作战区域横跨辽阔,且时间周期较长,另外作战规模大小不一这几个特点,因此按照常理来说,同一支部队是很难全部经历这三场局部战争的。

但放眼我军军史,却有这么一支部队做到打满全场,不管是抗美援朝还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乃至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都有这支部队的身影,更难得的是,这支部队在三次作战中均表现优异,连续取得了彪炳的战功。

俗话说的好,牛一次不算牛,一直牛才算牛,而这支一直牛的部队,便是54军。

一、铁军与铁军的强强联合

54军这个番号,由来于1952年,而这个番号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叫做“两铁军为番号起争执,周总理妙计平矛盾”。

1952年10月,鉴于朝鲜战争局势变化,以及我军作战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抽调四野第44军、45军各一部合编为一个军入朝作战。

其中,44军被抽调的是第130师,而45军被抽调的,是该军军部以及134、135师和师直属队。

不管是44军还是45军,都是能征善战的铁军,而被抽调的三个师,更是有着辉煌战绩的队伍。

如130师,该师的前身,乃是当初吕正操率军进入东北时的队伍,之后这支队伍在1945年的10月改编为东北保安第一旅,到了1947年,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纵队司令员邓华)独立1师。

不久后,辽吉纵队番号取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而原辽吉纵队独立1师则改编为7纵队19师,该番号一直沿用至平津战役结束。

在此期间,19师跟随邓华参与了四战四平,以及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尤其是在血战四平时,19师是唯一一个完整参与了四次对四平作战的部队。

平津战役结束后,19师改编为四野44军130师,随即南下又参与了广州战役。

而45军的两个师(134师和135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同样也是战功累累,比如135师,当初在天津战役期间,率先突破民权门,后在衡宝战役里,又大胆穿插至敌后,为我军歼灭桂系四个主力师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样三支部队被抽调在一起,那可真是铁军与铁军的强强联合。

但也正是因为都是铁军,因此就在合编后的番号问题上出现了一点矛盾,当时44军的官兵们就说,“我们44军的番号排序靠前,所以新番号应该继续用44军”,但45军的官兵却表示不同意。

45军的官兵就说,“我们来了两个师,另外军部也来了,因此占比更大,用45军这个番号才正确”。

正是为了用哪个番号,当时大家争执不下,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问题最终被上报到军委那里。

而负责解决这个问题的,正是周总理,在摸清楚问题的根源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总理当时就说,大家对老部队的都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就从各自的老部队选一个数字,45军就选“5”,44军就选“4”,组成54军。

至此,番号问题得以解决,而这支铁军与铁军强强联合的部队,也迅速奔赴战场。

二、抗美援朝立战功

1952年10月,54军在广东惠阳成立,首任军长为丁盛,下辖三个师,番号分别为130师、134师和135师。

次年1月,该军入朝作战,入朝之后,130师接替了39军在平壤地区的防务,肩负起西海岸抗敌登陆以及平壤和周边地区反空降的作战任务。

到了当年的6月,130师奉命前往金城前线,并在当年7月参加了著名的金城战役。

当时与130师并肩作战的是60军,在历时两个多星期的战斗里,130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并在战斗中歼灭了大量敌人,牢牢守住了阵地。

不仅是130师,54军134师、135师也在丁盛的部署下分别投入了战斗,也就是说54军3个师全都在金城战役中冲在第一线。

在54军以及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下,阵地始终掌握在我军手里,即便是敌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和南朝鲜的李承晚亲赴前线督战也无济于事,其组织的多次疯狂进攻,均被我志愿军击退。

这种我军牢牢掌控阵地的局势,一直维持到7月27日停战协议签订。

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此战我志愿军共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多达5.3万人,有力的促进了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以及停战的实现。

而在这其中,54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且涌现出像麻俊坤、王占山这样的战斗英雄。

战后,54军又担负起了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同时部队还兼顾了战备施工,一直到1955年的3月,部队按上级指令,将防务工作依次交给朝鲜人民军,最终在1958年分批撤回国内。

三、边境作战显威名

撤回国内的54军,随即又接到了紧急任务,即前往西藏平叛,而在平叛结束之后,54军便在四川西部和北部的几个县进行农业生产工作,以减轻国家负担,实现自给自足。

结果,农业生产工作刚进行没多久,54军再次接到紧急任务,这次,是印度在我国边境“搞事情”。

之前印度就一直不安分,其暗中就策划了藏区的叛乱,不过被我军及时扑灭,但之后印度却不死心,无视我国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态度,直接来了个试图武力侵占我国领土。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你印度不听劝,那我国自然也不会惯着他,加上印度当时极度嚣张,不断做出损害我国主权的事情,所以,就更有必要让其知道知道挨打的滋味。

于是,毛主席在1962年10月的中南海会议上,确定了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按照中央当时的指令,54军130师被调往前线参加反击作战,并执行歼灭瓦弄地区印军的任务。

1962年的10月16日,瓦弄作战全线发起攻击,经过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印军的前沿阵地基本被我军攻克。

在这种情况下,丁指(由丁盛、谢家祥、韩怀智等54军领导组成的前线指挥部)迅速夏利你给部队加速推进,面对气势恢宏的我军,印军彻底溃散,很快瓦弄被我军全部攻占。

瓦弄之战,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关键一战,此战印军派出的是其王牌部队第11旅,此旅号称均为二战老兵,且击败过有着“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军团。

但饶是如此,依旧败在了54军130师的手里,最终仅有少部分人逃走,大部被我军歼灭。

同样,在此战中54军也涌现出了多个战斗英雄,如389团7连3排排长周天喜,重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最终壮烈牺牲。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390团5连9班的班长陈代富,他为了完成炸毁敌人地堡的任务,硬是用身体顶住了爆破筒,就在爆破筒爆炸的一瞬间才迅速离开,最终地堡被成功炸毁,而他也在后人被人誉为“活着的黄继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54军驻地改为河南新乡,在这里,54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而时间到了1979年时,54军又接到了新的作战任务。

此次任务,是奉命参加对越边境东线的自卫还击作战,按照军委指令,此次54军将划归广州军区前指指挥。

1979年2月,54军自河南新乡南下,奔赴广西边境,之后,160师(原130师,1969年番号改为160师)参与了高平之战。

此战中,160师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作战,均战果显著,前后共歼敌854人,缴获敌各类物资,圆满的完成了作战任务。

而在此战里,160师的师长张志信,与他的儿子张力一同上了战场,但不幸的,作为独生子的张力壮烈牺牲。

噩耗传到张志信处后,尽管悲痛无比,但他仍坚持指挥,并出色完成了指挥任务。

这个情节,也被搬上了荧幕,即《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电影里的雷军长和儿子小北京的情节,便是取材于张志信师长和他的儿子张力。

最后:

54军在我军军史上,历史并不算悠久,在抗美援朝进行至后半阶段时方才组建,但虽说成军较晚,却是一支铁军队伍。

不管是在抗美援朝战场,还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以及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54军均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优良作风。

尤其是三次战役中,54军所涌现出的战斗英雄,如麻俊坤、王占山、周占喜、陈代富,以及张志信师长父子,都足以说明,54军是一支军事素质过硬、敢打硬仗和能打硬仗的队伍。

0 阅读:47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