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未经潼关之败的哥舒翰有多猛?

荔枝聊过去 2024-09-02 13:51:27

天宝十四载(755),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谋反,在损失了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后,唐玄宗强命在家养病的哥舒翰披挂上阵,然而哪怕是已经在边疆威震吐蕃的哥舒翰也未能扑灭叛军。然而仅十年时间,哥舒翰就从纨绔子弟就成长为了大唐名将之一,他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一、大器晚成,奋发图强

直到父亲去世前,哥舒翰都还是个肆意的少年,父亲哥舒道元任安西副都护,母亲为于阗公主,家大业大能够支持哥舒翰挥霍,哥舒翰和那些纨绔子弟没有区别,“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直到投军从戎并成长为大唐名将之后,哥舒翰也没有改掉这些“恶习”。

直到父亲去世,哥舒翰的人生迎来了第一个转折。为了给父亲守孝,哥舒翰留在了京师长安,此时已经是不惑之年的哥舒翰依旧一事无成,却整天在长安声色犬马,直到他被小小的从八品下长安尉看不起,而他却无法反驳,毕竟前半生都在拼爹,可如今自己最大的靠山已经倒了,于是哥舒翰选择投军战事频发的河西。

凭借父亲的荫蔽,哥舒翰自然可以选择早早参军入伍,并凭借军功步步高升,然而坏就坏在他是突厥人,作为曾经大唐的对手,失败后沦为附庸,突厥人是大唐掌控西域诸国的利刃,同样也警惕着他们叛乱,直到唐玄宗在位时期,终于彻底打趴了突厥,突厥灭亡以后,部分融入唐朝。兴许是高处不胜寒,哥舒道元并未准许哥舒翰从军,但在他去世后,哥舒翰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哥舒翰选择投军河西便可以看出其野心了,河西节度使作为“天下第一节度”,有“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有抗击吐蕃之责,哥舒翰选择投奔,正是为了军功而来。天宝元年(742),盛唐天子李隆基并未满足仅仅建立“开元盛世”,他选择继续扩大版图,想要超过自己的曾祖唐太宗李世民。

二、收拾西陲,由是知名

唐玄宗扩张版图的野望得到贯彻,唐军们前赴后继赶往战场,哥舒翰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大唐军神——王忠嗣的提拔。天宝五年(746),王忠嗣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而哥舒翰也追随着王忠嗣的步伐,开启自己的名将成就之路。

唐朝与吐蕃经常发生冲突,双方互有胜负,大唐边将们常以抗击吐蕃有功而获官爵,但哥舒翰的名声可是实实在在拼命打出来了。吐蕃入侵,哥舒翰在苦拔海抵御,面对吐蕃军猛虎下山的攻势,哥舒翰身先士卒,“半段枪当其锋击之,三行皆败,无不摧靡,由是知名”。

自开元二十六年(738)吐蕃与大唐开战以来,每至麦熟季节,吐蕃常深入唐积石军等屯区夺麦,而唐军不能抵御,以致积石军等处被称为“吐蕃麦庄”,直到天宝六载(747),哥舒翰设下伏兵,全歼吐蕃五千骑兵,成功遏制了吐蕃对唐边的扰夺。此后,哥舒翰活跃在对吐蕃作战的前线,唐德宗就因哥舒翰在边疆的贡献对其子哥舒耀说:“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

但也是在同年,王忠嗣因为不愿攻打重镇石堡城而与唐玄宗生隙,在宰相李林甫的陷害下竟步入死局,就在这时,接替王忠嗣成为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向唐玄宗求情,“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打动了唐玄宗,保住了王忠嗣的命,但也接过了石堡城这项严峻的任务。

三、哥舒带刀,大夫如此

攻打石堡城,是王忠嗣的断魂日,也是哥舒翰的鼎盛时,石堡城是吐蕃入侵的先头城寨,囤积着大量兵卒粮草器械,而对唐军来说攻伐的道路遥远险阻,“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王忠嗣以守边为重,自然不愿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但对早已为帝多年的唐玄宗来说,“数万”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罢了,他想要的是彻底拿下吐蕃,为自己漫长的帝业功绩再加一笔,与王忠嗣早已达到将军顶峰不同,大器晚成的哥舒翰想要抓住一切机会达成晋升,而为了感谢唐玄宗的提拔,哥舒翰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了这个任务。

正如王忠嗣预料的那样,数万大唐精锐埋骨异乡,当然,吐蕃也没有好过,举全国之力防守石堡城,在此战后仅有数百人被俘,战况之烈,死伤之惨可想而知。天宝十二载(753),哥舒翰陆续攻下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黄河九曲,设置了洮阳郡,成立了神策、宛秀两个军,这便是《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由来。

通过一系列军事打击,哥舒翰成功安定边疆。也是在对吐蕃作战期间,哥舒翰完成了对父亲的超越,先是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后晋升为凉国公,再获封西平郡王,最终升为太子太保,如果不出意外,在太子李亨登基后,哥舒翰可能会是从龙之臣,但世事难料,哥舒翰用兵卒堆砌在脚下的楼越高,他摔得就越惨。

四、陷没于贼,忠节不保

可能是乐极生悲,一生喜爱饮酒的哥舒翰突然中风,严重到身体动弹不得,只能回京休养,但老天却没有放过这个大器晚成的名将,在哥舒翰达到人臣顶峰之时给予他当头一棒——安禄山造反。更要命的是,两位善战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先后因平叛不力被杀,瘫痪的哥舒翰又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哥舒翰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面临了昔日王忠嗣的困境,可这一次没有第二个哥舒翰来救自己了。叛军看上去来势汹汹,但并不得人心,只要坚守长安前的潼关,待郭子仪、李光弼等部抄了安禄山的地盘,叛军可破,“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甚至在坚守期间,哥舒翰还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击退。

然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数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可就是这一去,哥舒翰再也回不了长安了。叛将崔乾祐先是假装不敌,却将精锐安排在阵后,又在险要之地设下伏兵,哥舒翰大意轻敌,二十万大军惨败,他本人也被俘。

叛军并不愿将哥舒翰放回,无奈的他只得向安禄山屈服,为了苟活,还想着帮叛军劝降忠于大唐的将军们,“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可没人听哥舒翰的,还认为他是背主忘义。眼见哥舒翰没了作用,安禄山直接把他囚禁了起来,最后被安庆绪杀害。

不惑之年投身军旅,从戎十余年成为大唐节度使,将劲敌吐蕃打得节节败退,很难相信这位边疆名将会在晚年痛失名节,而导致潼关失守的最大原因便是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迫于君命,恸哭而出,潼关丧师二十万,仅存八千”,若不是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哥舒翰等人又如何会落到这般境地呢?

0 阅读:78
荔枝聊过去

荔枝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