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霸主,其之所以能够在各国诸侯中率先脱颖而出,实现称霸大业,与他任用管仲进行的改革是紧密相关的。
众所周知,成功的改革可以大大提升一个国家的国力,改变一个国家的总体面貌,由于每个国家面临的实际情况各异,那么具体的改革措施也是不同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管仲改革的具体内容吧。
管仲改革的背景进入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已不再像之前强盛时,具有统摄各诸侯国和其他部落的威望,正在走向衰亡。
这一时期,严格的礼乐、等级制度正在瓦解,社会呈现动荡的状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为了攻城掠地战争不断。
各国混战下对于霸主的争夺便应运而生了。所谓霸主,即“挟天子而号令诸侯”,充当了诸侯国中老大的位置。
但是在群雄相争的情况下,霸主之位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需要有强大的国力来震慑各国,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各国间的关系,令各国心甘情愿地臣服。
其中,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是争霸活动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哪个国家做到了国盛兵强,哪位君主称霸的希望就越大。
齐国在各诸侯国中本就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但是经历过国君被杀的内乱后,国力有所削弱。
公元前685年,杀死齐襄公而立的公孙无知被杀死,当时齐国的热门继承人选当属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由于齐襄公在位时治国无道,还杀死鲁国国君鲁桓公,他的弟弟们害怕祸及于己,纷纷外逃,那么这两位在外的公子谁先回到国都谁继位的可能性就更大。
经过惊心动魄的归途旅程,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即位后的齐桓公自然要斩草除根,消灭与之争位的公子纠及其支持势力。
很不巧,当时管仲就是公子纠的支持势力,在双方回国争夺战中还给了齐桓公一箭,那可谓必死无疑。
但是齐桓公身边有个叫鲍叔牙的贤才,极力保全管仲。能差点要了齐桓公命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如何说服桓公接纳管仲?这可就很讲究说话艺术了。
鲍叔牙清楚地认知到桓公是为想要成就霸业的君主,于是他告诉桓公,如果想治理好国家,仅靠我们便可以了,但是要想成为中原霸主,那么一定离不开管仲的辅佐。
此番话语,将管仲的地位抬得很高。
听鲍叔牙这么一说,齐桓公便意识到管仲是位助他成就霸业的重要人才,于是不计以前的恩怨,任命管仲为相,由其开展和推进改革事宜。
官途坎坷的管仲终于有了大展本领的机会,在对齐国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后,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制定了系列措施,一场使齐国走向强国的改革开始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看一下管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吧。
管仲改革的内容——政治、军事篇管仲具有超越时人的政治敏感度,他在推行改革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奴隶制下的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存在弊端的。
他强调对于官员的任命,要“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这就对以往根据身份地位世代任职的官职做出了极大的突破,为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十分看重人本思想,他认为国家下达的政令就好比流水的源头,这些政令必须要顺应民心,如此一来,百姓才能够很好地执行,对于不符合民心的政策要摒弃掉。
管仲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出,处处体现着这一思想,制定符合民心和推动国家发展的政策,又有德才兼备的官员认真执行,政令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下达至基层国民,并被严格遵守了。
在行政方面的政策,不得不提的便是“定民之居”之策。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管仲所制定的政策自然摆脱不了当时生产力的限制。
在以农业为本的生产环境下,国家对于人口的流动管控是非常严格的,更多地强调安土乐居的定居思想观念。定居安业的思想即使对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基层编制上,管仲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定居之策。具体来说,“叁其国”就是在国中划分士、工、商三大区,从事相应职业的居民要住在指定的区域。
此举进一步加强了对居民的控制,使百姓从事各自的职业,不至于相互流动,增加社会的不安稳因素,以保证国家的安稳。
“伍其鄙”就是将国都以外的区域划分为“五属”,属之下设立县、乡、卒、邑等行政机构,并设置相应的官吏加强管理。此举有利于国家对于势力范围内人群的控制。
行政机构的细化,有利于国家政令的顺利下达和执行,可以说保证了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
但是这一政建也存在弊端,“叁其国”、“伍其鄙”的建制进一步巩固了国野区域的分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不利于齐国未来发展的。
随着日后生产力水平的日益发展,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将会应运而生,为了国家更好地管控和调动区域内的人力、物力,郡县制必然要取代国野分界制度。
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管仲的政策还是利大于弊的。
在军事方面,管仲在加强国野分治的基础上,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的政策。
即将行政建制与军队建制统一起来,这样能够很好地保证军令的下达,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加强国家对于军队的控制,保障国家安全。
此外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管仲还定期操练军队,保持军队的职业性并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为了增加兵源供给,以为后续齐国进行争霸活动提供兵力保障,管仲还大胆地进行突破,打破了野人不得为兵的旧制。
他提高一部分身居鄙野的庶人的地位,并将他们组织入军队,开展专业的军事训练,此举进一步加速了国野分界的消失。经过改革后,齐国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管仲改革——经济、外交篇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即经济富裕对于百姓安定和国家管控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在经济方面制定了系列措施。
针对土地问题,管仲在巩固井田制的同时,也顺应了当时私田渐增的境况。
针对私田,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的征税制度,即根据土地的肥沃贫瘠程度按照不同税率征税。
“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进一步考虑了土地生产力的状况,更具有合理性,对于百姓而言,这一征税方式更加公平。
此举是为了令百姓安于农业,不产生不公平的怨恨情绪,以维持国家的安定。
推行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和财政收入都有了增长,这为称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齐国自太公姜尚之时,便利用沿海渔盐之便利发展工商业,奠定了齐国在经营工商业方面的传统。管仲根据齐国既有的传统,进一步推动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促进财富积累。
他制定了鼓励贸易、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规定设置官吏统一管理山川林泽,在关卡等处只稽查来往的行旅而不征税,这就大大减轻了工商业者的负担,促进贸易发展。
齐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依托,面对这种天然的优势,管仲进一步加以利用。
除了满足本国需求外,还允许运往别国贸易,工商业的发展不但提高了经济活力,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富国富民富目的。
此外管仲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超前思想,设置官吏管理山川林泽,以防止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由可再生转为不可再生,令人敬佩。
除了关注本国的发展,管仲还十分注重与外部国家外交关系的处理。
首先他深刻地明白此时的周王室虽已丧失统摄全局的能力,但是仍旧具备代表性,因此让齐桓公继续尊奉周天子,维护宗法秩序,在诸侯国之间建立良好形象和威望。
此外仅凭齐国一国之力与各国相争是很不明智的,因此管仲制定了与邻国相亲的方针,建立利益统一体,扩大争霸力量。
结语: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加之他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方针,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是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改革紧贴齐国的实际国情,故而成效卓著,加之齐桓公本人也有争霸中原的决心,他们共同推动齐国在正确的轨道上迈进。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成为中原霸主,其霸业活动达到顶峰。
参考资料:《史记·管晏列传》《史记·齐太公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