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偏爱穿开裆裤?历史证明和坐姿有关,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东叔看历史 2023-04-24 13:17:25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小时候穿过开裆裤,而开裆裤在西方是很少见的,为何在我国如此流行呢?

这与我国历史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人的坐姿密切相关。

古人坐姿与今人大为不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用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以跪的姿势就坐。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的时期,这张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必须采用的。

时至今日,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剧作品中,例如《芈月传》、《三国演义》等。

从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的正式场合中,特别注重对其他在座的人表示尊重,一定会采取跪的姿势就坐。

如果是两腿伸向前坐着,被称为箕坐,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坐法,当年荆轲刺杀秦王不成,就箕坐在大殿上以此来羞辱秦王。

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这种跪姿就坐,从坐的舒适程度上来说,是不够舒服的,而且很不科学,如果青少年经常这样坐,就会妨碍腿部的正常发育。

在日本,这种坐姿一直维持到近代,日本人的腿型多呈现“O”的形态,也被称为“O型腿”,造成这样的腿型,除了有点缺钙以外,这种跪坐的坐姿也起了负面的作用。

古人智慧,穿开裆裤是为了御寒

裤子最早记录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裤子只是两个裤腿,裆部是不缝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裤子,在现代就被称作“开裆裤”。

穿这种裤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腿部保暖。

在古代,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人们再这样穿就会使腿部遭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御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

那时的“裤”写作“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以解释为“两股(两条大腿)各跨别也”。

按照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也就是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为屁股脂肪比较多,抗冻)。

即便是开裆裤,在那个时代穷人也根本不穿。史书《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着贾逵(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达修水利)年轻时因为贫穷,冬天都不穿裤子。

穿着开裆裤箕坐,着实不太礼貌

在穿着开裆裤的情况下,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历史上就曾记载着汉高祖七年,刘邦路过赵国,据说这个赵王态度非常恭敬,再加上皇帝又是自己的岳丈,自然就谦卑恭敬了。

但是刘邦却表现非常奇怪,不仅很傲慢,而且当众大骂张熬,一点都不给女婿面子。

那个时期,男子只穿裙不穿裤,然后箕坐是一种很侮辱人的行为,当时刘邦就是这样坐着骂人的。

由此衍生出来的跪着坐,就显得合理很多了,虽然跪着坐很累,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除了坐的姿势外,还有一些别的讲究。

例如在上车时,腿不免要抬高翘起,所以上车时必须要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的人,特别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是严重的失礼。

《资治通鉴》里就曾记载着王莽因一个叫淳于长的人上车不避着自己的母亲,去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里告状,说淳于长这个行为是“骄佚”。

“胡床”的传入,人们开始穿合裆裤

汉朝前后,由于骑马打仗的作战方式在军人中流行起来,穿开裆裤骑马不是很合适了,东汉时,由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成熟,西域传入了一种轻便的折叠椅。也叫“胡床”,最开始是从军队中流行。

在魏晋时胡床已经开始在民间流行了,人们将坐在这种可折叠的椅子上叫做“据”,仍只能用于不须讲求礼节的非正式场合,或在军营。

其实,当人们开始穿合裆裤时,跪坐就已经没有合理性了,但是,这样不合理的姿势仍然延续了很长时间。

到了唐代,除了可折叠的胡床外,不能折叠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现了。高脚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画和敦煌壁画中都曾出现过。

幸运的是唐代以后,人们就再也不跪着坐了。

双腿垂下坐在椅子上显然比跪着将臀部放在两脚脚跟上舒服得多,人们自然会选择坐在椅子上而放弃跪姿,这样的进步是必然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古人穿开裆裤和跪坐着务工、用餐、教学而感到奇怪,存在即合理,这都是历史发展的所致的。

结尾

在日本,现代社会上,稍显正式的场合都以跪姿坐,在一些表现日本传统的场合上仍采用这种跪的姿势。

唐代时,有大量日本学者来中国留学,他们一定看到椅子在中国已经相当流行了,不会不知道坐在椅子上要比跪坐在地上更舒服一些。

而且在那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有交往的,但是日本却将这种不舒服的坐姿一直保留到了近代乃至现代。

所以日本人自然是绝不会穿开裆裤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小时候穿开裆裤符合科学,也符合小孩子的特点,显得方便和舒适,这是日本人学不会的道理。

0 阅读:273

东叔看历史

简介:关注我看更多古今中外历史,专注挖掘历史领域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