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从五行到藏象学说,五脏一体观到内景返观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9 15:22:51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生

小王坐在谢老师的对面,他的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芒,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用细致的字迹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个回答。 "首先是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谢老师指着画板上的木,示意小王注意。

相克

"然后是相克,也就是相互制约、克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谢老师依次指着画板上的元素,强调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小王听得入迷,他试图将这些规律记在脑海里,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每一种生克关系。

相乘

"接下来是相乘,指的是乘虚侵袭,也就是相克太过。比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与相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乘者过强,被乘者过弱,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着。

小王听得有些明白,他感觉自己对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侮

谢老师指向画板上的最后一个元素:"最后是相侮,也就是恃强凌弱,即反克所胜。比如,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本是自己可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属于反常状态。"

从五行学说,到藏象学说

小王略带紧张地说道:"谢老师,从五行学说,我想到藏象学说,你是否能给我们讲讲?"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鼓励地说道:"很好,小王同学,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学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形态结构,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藏象学说主要借助以‘象’测‘藏’的方法,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它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小王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示意。谢老师见状,继续说道:"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内经》的成书为标志,而历代医家不断有所补充与发展。它强调了脏腑的内在功能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藏象学说是指中医关于脏腑的理论。根据古代中医的观察和认识,除了割腹所见和尸体解剖,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进行观察。我们将人置于自然时空中,通过对活体整体、动态的观察,从整体上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谢老师的眼神温和而专注,手指轻轻翻动着书页,继续解释道:"中医通过病理或临床疗效的反证或反推,客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生理与神志、物质与功能、各脏腑之间等多种复杂的联系。从活体、整体和系统联系中获得的生理、病理信息,形成了对脏腑的独特认识体系。"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渴望,迫不及待地问道:"谢老师,那么具体来说,五脏和六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看着小王满怀热情的眼神,说道:"很好,小王同学,你问得很到位。我来详细为你解释一下。"

他将手中的书放下,走到一块白板前,开始向小王绘制起五脏和六腑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并一边解释着。

"根据中医的理论,脏腑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指心、肺、脾、肝、肾,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在形态方面与六腑相近,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精气,又与五脏雷同,故另立一类,称之为奇恒之腑,所谓‘奇恒’,即是异乎于五脏六腑之意。”

五脏一体观

小王抬起头来,望着谢老师,又问道:“谢老师,我再问问中医的五脏一体观,可以吗?”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五脏一体观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它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形体和官窍等组成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形体则包括筋、脉、肉、皮和骨,它们是人体形态的基本组成部分。官窍则指的是目、舌、口、鼻、耳、前阴和后阴等器官。”

谢老师继续说道:“五脏一体观认为,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王感叹道:“原来人体内部是如此复杂而又精妙的一个系统啊!五脏一体观的理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观点。”

谢老师点了点头,表情严谨而专注,他开始解释起来:“‘五脏一体’观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藏象学说’。从表面上看,‘五脏一体’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建立在心、肝、脾、肺、肾这五个生理系统上,并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络、相互协调,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而脏腑和经络的功能,古代哲人医家是如何观察到的呢?又是在怎样的思维驱使下产生相关理论的呢?”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字,听得津津有味。他不时点头示意自己理解,同时提出一些疑问。

中医的内景返观

“让人不禁就联想到了一观五脏六腑、二观经络循行的‘内景返观’。而这种‘返观’其实是一种自省或者说是一种自我思辨,因那时的医家方士没有任何仪器,故只能依靠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和直觉思维来揣摩和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

奇经八脉,中医学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有别于“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大泽,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经由奇经八脉的调节、蓄积,使人体气血输布灌流组织之机能更加旺盛、有效率。所以《难经》以为:“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小王思索片刻,谨慎地提问:“那么,‘内景返观’具体是如何运用到中医诊断中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这种‘返观’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思维模式——‘心悟’。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所说的:‘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

“这里可以算是首次提到了心悟法,而心悟也是中医理论中所特有的直觉思维,在诊断时多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静息思虑,体察病情,司外揣内,并以四诊合参来辨证论治。”

小王听得入迷,心中对中医的深奥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忍不住问:“‘心悟法’具体是如何实践的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心悟法’是基于‘内景返观’折射出的整体思维,是古代医家方士将‘天人感应’的宇宙和生命宏观认识运用到对人体自身的感应。通过这种返观,他们发现了脏与腑之间的联系,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甚至与诸窍百骸都形成联系而合为一体。”

“面对浩瀚宇宙时,人类充满了疑问和好奇,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解答和解决,于是无数智者反复思量‘上穷天纪,下及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在构建医学理论时,更是应用了这样的思维,由宇宙这个外而看到了人体这个内,并且发现如果从人体表面的一些变化,如舌、色、脉等的外在之象,也能判断内在脏腑经络的变化异常,这就是对中医哲学思维中‘司外揣内’的运用,它是以整体思维为基础而产生的,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更能从宏观上全面直接地把握人体和疾病的规律。”

0 阅读:0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