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天上的世界有着无尽的向往,古人的最高追求就是羽化成仙、入住天宫,所以有无数修道之人。

到了现代有了科学,无数人又开始梦想太空旅行,中国科学家埋头苦干搞科研,已经把不少中国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然而还来不及高兴,美国的SpaceX就率先宣布,他们成功把平民送上了空间站!为啥国内没听说有平民飞上太空呢?难道是我们中国的技术达不到吗?

2022年4月8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猎鹰9号火箭载着4名乘客冲向太空,引发了全球网友的关注。
之所以万众瞩目,是因为这次的乘客分别是美国人拉里·康纳、加拿大人马克·帕西以及以色列人伊尔坦·施蒂比,让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三个都不是宇航员。
还有一位乘客叫迈克尔·洛佩斯,他是个退役宇航员,所以《纽约时报》报道称这4人组成了一个全平民乘组。

但这个“平民”乘组里面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平民,不是在职宇航员而已,不然可去不起太空。除了那位前宇航员以外,另外3位都是大富豪。
3位大富豪每人的“太空旅行门票”都是5500万美元(约合3.5亿人民币),包含往返船票、保险费、培训费和每天高达16.4万美元的“住宿费”,算下来,他们在空间站喝口水的成本都比普通人半年工资还高。

除了马斯克的SpaceX以外,美国的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等公司也想在商业太空旅行领域分一杯羹。
维珍银河公司的“团结”号太空船和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飞行器也都先后试飞成功,虽然不知道啥时候能把平民送上天,但也算是开了个头。
中国网友就羡慕了,为啥人家美国的普通人也能飞上太空,咱们中国却没有这种服务呢?

当SpaceX频繁刷新商业航天纪录时,中国航天正在走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2023年发布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中宣布:天宫空间站已全面建成,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这句话背后藏着三个重磅信息:第一个就是太空宫殿竣工,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的“T”字构型空间站,总面积达到110立方米,相当于三室一厅的太空豪宅。

第二个是“天地快递”常态化,航天科技集团年报显示,长征2F运载火箭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每半年一次的航天员轮换,就像上下班通勤一样规律。
第三个是太空朋友圈扩大,中国已与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签订合作协议,瑞士、波兰等17个国家提交的实验项目将于2024年入驻天宫,这表明我们中国的航天科技在国际上已经走在了前列。

但对比SpaceX,仍有三个关键差距:商业载人尚未解禁、火箭难以重复使用、单次载人成本很高。从整体航天领域来看,我们中国更注重国家战略需求,商业航天需要循序渐进。
但是美国公司在发展商业航天过程中会更加看重公司利益,只要有“金主爸爸”愿意掏钱,他们就可以不计成本送大富翁去太空旅行。

虽然我国商业载人航天还没有送普通人去太空旅行过,但是中国的商业航天技术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赛道目前已经出现了几家猛将。
蓝箭航天公司在2023年7月,用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6颗卫星送入轨道,成为全球首款实现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而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火箭首飞即成功,500公斤太阳同步轨道发射成本降至2万美元/公斤,可以说是低价高质的典范了。
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更是完成了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百米级垂直回收,着陆精度达到0.15米,正在向SpaceX靠近。

但政策限制仍是天花板。国家航天局2022年发布的《商业航天准入条例》明确规定:“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任务必须由指定单位实施。”这意味着民营公司短期内只能做“太空快递员”,不能当“太空出租车司机”。
所以说我国的商业航天没有送普通人上太空不一定是技术达不到,而是现阶段还不能做,放开限制的话中国企业也可能“太空超车”。

翻开两国航天规划,会发现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
NASA 2023年度预算报告暴露了美国模式:NASA每年向SpaceX支付30亿美元承包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让企业通过市场竞争降低发射成本,说到底美国企业还是为了赚钱。
国家航天局官网也展现出了中国路径:《十四五航天规划》明确将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放在首位,重点突破量子通信、太空3D打印等核心技术,中国的布局可能在未来惠及所有人。

除了国家的战略影响,要想实现太空旅游平民化,还必须跨过两道坎。
第一道坎就是钱包厚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万美元,而国际公认的太空旅游门槛是3万美元。
参考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的民航业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私人飞机市场开始爆发,等到咱们的人均GDP也能到3万了,也许中国商业航天也就能带普通人上太空了。

第二道坎就是成本悬崖,结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SpaceX年度报告数据,可以发现神舟飞船单次任务成本约4亿美元,SpaceX载人龙飞船为2.1亿美元。
关键差距就在火箭复用上,猎鹰9号一级火箭重复使用达15次,而中国最长复用纪录是长征八号的“一箭22星”。

网友对于“中国普通人何时才能上天?”的疑问,曾经也有记者问过杨利伟普通人有没有可能到空间站参观?
杨利伟表示:商业航天是未来趋势,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来普通人上空间站是没有问题的,这不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主要看需求。

从外国人排着队等着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合作来看,我国航天事业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暂时没有把普通人送上太空,应该不是办不到,而是时机未到。

就算现在国家允许普通人“买票上天”,也没几个人买得起几亿一次的太空体验卡啊,现在咱们普通人就应该和国家一起厚积薄发、多多奋斗。
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也在不断突破,相信总有一天太空旅行价格会被我国企业打下来,到时候咱们老百姓也有机会去空间站看看。
对此,大家怎么看?
信息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国家航天局官网、航天科技集团公开数据
抖音@环球网《中国首次!商业航天可回收火箭验证成功,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发》2023-11-02
中国新闻网《SpaceX运送首个全平民乘组前往国际空间站》2022-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