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教育孩子的场景似乎是父母板起面孔,很严肃地给孩子讲大道理。
但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父母给孩子讲大道理都往往行不通,换来的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变本加厉。
我身边就经常有家长朋友在抱怨孩子难教育,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很多的大道理,但孩子每次都是油盐不进。
更让这些家长难堪的是,有时多讲孩子两句,换来的却是孩子十句的回怼。
孩子难沟通、难教育是不少家长的痛点。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家长只要做对这三件事,轻松养出懂事的孩子:
一是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让他亲身去体验;
二是接纳和共情孩子;
三是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01 给孩子讲再多的大道理,都不如让他亲身去体验很多父母的习惯性地以为:只要把大道理灌输到孩子身上,就能对他们身上的问题实现“药到病除”的效果。
可实际上,父母一番喋喋不休的、强加给孩子的大道理,并不能让他们完全接受,他们内心往往很排斥这些大道理。
这是因为,在父母眼中再好的大道理,如果孩子没有亲身去体验过,都很难刻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讲一些不吃饭会饿肚子没营养之类的道理,孩子很有可能是无动于衷的。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有过饥饿的感受,所以,他们对父母的警告往往不当一回事。
但只要父母让他饿上两餐。当孩子无法容忍饥饿的痛苦的时候,这不想好好吃饭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能得到解决了。
还比如,孩子不想好好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最痛苦的事情,父母不妨让孩子去田间体验一天的农活、去工地搬一天的砖块。
让孩子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劳作及搬着砖,可能十天半个月之后,孩子就会开始怀念学校生活。这种切身感受就远不是家长空洞的说教所能比的。
02 接纳和共情孩子包括孩子在内,每个人其实都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说教,尤其是那些频繁啰嗦的说教方式,更是让孩子烦不胜烦。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父母的共情和接纳,这是能取得他们的共鸣、并能打动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对“共情”这个概念很多人并不陌生,也很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共情”不是没有条件的,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
而这一点恰恰是不少父母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对孩子所实施的“共情”,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情”。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它意味着你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觉察孩子的情绪。
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要如何对孩子进行“共情”了。
因此,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发脾气、哭闹、不听话等问题,都要在第一时间内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这当然不是简单地安慰孩子,而是我们能察觉和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或愿望。
具体操作如下:
1.蹲下身子,先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和居高临下相比,父母蹲下身子听孩子讲话,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比如,专注的眼神、不时地点头、赞许的微笑等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注。
2.围绕孩子的想法,聊一聊如何管控好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如何合理管控好自己的情绪。
只要我们在之前对孩子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和共情,那么,此时的孩子在和我们沟通中,也同样会“投桃报李”,愿意听从父母此时提出的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和父母自身的素质脱节,否则,父母给孩子讲的道理即使是对的,也是无力的,更无法直达人心。
孩子是不会信服一个连自己做不到要求的父母。
比如,孩子不学习却在忙着玩手机游戏,父母去制止,这做法当然是对的。
可问题在于,如果父母自己边刷着手机、玩着游戏,边指责孩子玩手机的不对,那这样的教育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接受父母的教导呢。
孔子说,“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和父母教育孩子的道理有着相通之处。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孩子三观的建立、对周遭世界的认知、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其实大都来源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直白地说,要想教育出最好的孩子,父母就要先做最好的自己。
对父母而言,做最好的自己,当然不是说父母一定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牛、大咖,而是给孩子展示出自己积极正面、努力上进的形象。
只要父母做到了这一点,不用刻意去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跟从。
结语养育孩子,道阻且长,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但又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很少会给孩子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让孩子去亲身体验,用接纳和共情拉近亲子关系,并努力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优秀父母的引领下,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