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女童上幼儿园19天中有8天没有早饭吃”的新闻,忍不住想要说上几句。
不出所料,这则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绝大多数网友都在对相关责任方进行口诛笔伐。
在我看来,这一情况的背后,不仅暴露出当地食品供给的问题,更暴露出相关幼儿园管理方面的问题,涉及到食品安全、教师责任、家长权益等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起来这件“早餐门”事件不算是太大,但用某网友的话说,这件事一旦落到孩子和父母的身上,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相信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妈妈们都感同身受。
一个3岁女童在19天中竟然有8次没有吃到早餐,这不是发生在野外某个孤岛上,而是在幼儿园里,听起来很让人不可思议。
毫无疑问,这起事件至少暴露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当地幼儿园在食品供应链的对接上疏于管理
在新闻报道中提到,幼儿园因为系统没有缴费记录,所以没有给孩子提供牛奶,不难看出,虽然幼儿园并非是食品供应商,但在和供应商方面的对接上出现了脱节的问题,这暴露了幼儿园在这方面疏于管理。
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疏于管理,所以该幼儿园系统没有当事孩子家长的缴费记录。
我们知道,早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作为园方,岂能因为缴费问题就冷漠地让把孩子晾在一边任其饿肚子?这是对教育责任和职业操守的背离,更何况错在园方自己,不是家长错了,更不是孩子错了,但事实上孩子最后却成了被“惩罚”的对象:好几个早上都饿着肚子。
在此建议幼儿园要建立健全食品供应对接管理制度,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二,当班教师缺少和孩子和家长主动沟通的意识
这件“早餐门”事件发生在一个以幼儿为主的幼儿园里,属实不应该。
一个才三岁大的孩子,并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很多时候,还需要父母的照顾。当孩子来在幼儿园生活学习时,此时老师就成为了监护人,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关注到。
在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其实非常考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这件事本不应该发生,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说到底,还是相关老师缺乏起码的责任心。
在这起事件中,当班老师以为家长没有订牛奶,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就擅自做主停掉了孩子的早餐。
可以说,当班老师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在正常情况下,原先一直都订牛奶的学生家长,突然没有订牛奶了,此时作为老师,就应该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
结果是老师没有找家长去沟通,反而多次放任孩子在一旁饿着肚子,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直到后来家长察觉到不对劲,主动找到学校,相关老师这才知道闹了一场“乌龙”。出现这种状况显然是不应该的。
实事求是来说,当班老师不一定知道孩子没有订牛奶的真相,但完全可以找相关家长确认一下。老师有时一句简单的询问,往往就能避免孩子遭饿肚子的罪,也能避免后续的很多麻烦。
在这起事件中,园方还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在家长发现问题之后,一开始没有拿出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避重就轻、回避问题,甚至在家长质询时推诿责任,直到媒体找上门了,才开始紧张和重视起来。
幼儿园老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幼儿安全和权益的守护者。建议该幼儿园要定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培训,提高老师们的职业素养。
这件事虽然在媒体介入之后得到了解决,李女士的孩子得到了餐费和学费的退还,但这个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的教育系统需要深入反思,不仅仅是为了李女士的孩子,更是为了所有孩子的未来。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放心送孩子去的幼儿园,一个能够以生为本的幼儿教育环境,一个对孩子的每一个合理需求都能及时响应的教育机构。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幼儿园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具体的改善方法和建议:
1. 建立健全食品供应管理制度。对关系孩子的食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营养。
2. 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使他们能真正能够担当起教育的重任。
3.幼儿园在选拔幼师时,不仅要考核幼儿专业技能,更要考核教师师德,确保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对孩子负起责任来。
4. 加强家校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问题的发生。
5.建立健全家长投诉处理机制,让家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杯牛奶,一顿早餐,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教育的责任与信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所有从事教育孩子这份神圣工作的老师们,都能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