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关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到底有没有改变?你怎么看

孤丝评健康 2023-06-10 23:45:03

这几天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改变,引起了高度关注,也让老百姓们一头雾水:

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多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就高血压领域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的多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其中对高血压标准的推荐是: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该指南一经发布,随后就得到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但是,就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后的第二天11月15号,国家卫健委澄清: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依然是140/90mmHg。

这一下让很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踪了!发布新指南的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多家专业机构联。看看这些机构的名称就知道,这些机构可不是一些民间组织、不是草头班子,他们代表的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最高水平;而出面澄清的国家卫健委更是众所周知的权威单位;其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也是隶属国家卫健委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先看看新版指南:

为全面提升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筛查及诊断与治疗水平, 实现高血压临床实践标准化, 提高中国高血压防控水平,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制定《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GRADE兰州大学中心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一、《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为≥130/80mmHg。

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按≥140/90mmHg的高血压标准,中国≥18岁的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人数近2.45亿,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高血压前期’人群近2.43亿,也就是高血压前期人数几乎与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一样多;而高血压都是由高血压前期发展而来;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引发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在实际生活中,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给予及时干预,未给予干预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不仅更容易发展成高血压,也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

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那么“高血压前期”人群就新增为高血压患者,会得到更多、更早的关注与干预;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更早控制血压升高,提早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将心脑血管疾病防线前移。

二、《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简化高血压分级、分层,更易于操作

原先高血压分为3级,新指南简化为2级原先的3级是:

1级高血压:收缩压(SBP)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DBP)在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SBP)在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DBP)在100~109mmHg

3级高血压: ≥180/110mmHg;

新指南将高血压简化为2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SBP)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DBP)80~89mmHg

2级高血压:≥140/90mmHg

原先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四层: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分层方法也较为复杂,非心血管专业的医生很难掌握;

新指南将心血管危险分层简化为:非高危、高危2个层级

1、非高危患者: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且没有合并症(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病史等)、没有靶器官损害、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等)<3个。

2、高危患者:1)血压≥140/90mmHg就属于高危;2)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但同时伴有临床合并症(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病史等)、或者伴有靶器官损害,或伴有≥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等)者也属于高危患者。

三、对诊断标准降低后新增的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治疗?

指南的建议是: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也就是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非高危的患者,可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的时候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即:

1、当血压≥140/90mmHg时建议立即启动药物治疗;2、血压在130-140/80-90mmHg,合并有冠心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或伴有靶器官损害,或伴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也就是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3、血压在130-140/80-90mmHg无临床合并症(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病史等),也没有靶器官损害,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非高危的患者,可以先尝试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情绪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调整,并定期监测血压、评估危险分层。

四、新版指南强调血压管理的重要性

1、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干预方式包括:

1)、控制饮食:保持低钠高钾饮食,建议钠盐的摄入量<5g/d,推荐钾的摄入量3.5~4.7g/d。建议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钠低脂乳制品;

2)、增加运动上:血压小于160/100mmHg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跳绳),每天30~60分钟,每周坚持5~7天,每次运动时的心率要求达到最大心率的50%~70%,也可以进行力量训练、阻抗训练以保持并增加肌肉含量,血压过高者或有严重靶器官损害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则不宜进行中高强度的运动,应该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慢走、太极、练气功等。

3)、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应该控制在正常范围:20-24kg/m²,其次要控制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4)、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和稳定良好的情绪

2、要定期监测血压:

  1).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的患者,建议每周至少连续3d进行监测,建议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早上建议在服药前、早餐前、排尿后测量,晚上测建议在晚餐前,如晚上服药,也建议在服药前测量,若错过了晚餐前,则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

  2).每次至少连续测量2次,每次间隔1~2min,取2次血压值的平均值,如果2次血压值相差>10mmHg,则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血压值的平均值作为本次的测量值;

  3).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抽烟、喝浓茶、咖啡等饮料;测量前5~15分钟应保持安静、休息、不抽烟;

  4).血压控制良好者:每周进行1~2天的 血压测量,必要时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3、其他方面:

  1)、测量血压时,建议首选正规厂家生产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2)、量血压不准确,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袖带不合适,太大或者太小都不行,肥胖或者臂围大者,可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可使用小规格袖带。

  3)、初次测血压,两只手臂都要量,以血压高的一侧为准,平时监测血压,也需要经常测量两侧血压,注意左右两侧血压的差;

  4)、测血压应该坐着测量,如果情况不允许可以躺着测量,但是病人要取仰卧位,不能侧卧,袖带与心脏要保持在同一高度。

再来看看卫健委的回复,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全文如下: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国家不断加大高血压防治工作力度,以高危人群为重点推进健康管理,推动防控关口前移。经过多年努力,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水平持续提高,防治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国家将继续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加强高危人群和患者的健康管理,有效减少由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神仙打架,百姓迷糊;这件事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但是我认为:其实无论是新版指南还是旧版指南,没有根本的区别。1、无论新旧版本的指南,都是建议血压超过140/90mmHg就应该治疗;2、新版指南的1级高血压,即:收缩压(SBP)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DBP)80~89mmHg,在以前的指南中被称为“高血压前期”,对血压处在这一水平的患者,新旧版指南都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对是否用药治疗,新旧指南并不矛盾,都是要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只是分层的方法不同,新版的分层更简化、更容易掌握;3、都强调高血压的自我管理的重要性;4、新旧版指南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0 阅读:2
孤丝评健康

孤丝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