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犯了什么错误,会被点评“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小凡读史 2025-02-23 10:36:15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贞观之治为盛唐气象开了一个好头,历代都对其推崇备至,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明如唐太宗也会犯错误,比如毛泽东就评点唐太宗“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为什么毛主席会如此点评呢?

毛泽东喜欢读历史,也喜欢点评人物,他对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是非常推崇的,曾评价他“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但是毛泽东认为在重立太子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出现了抉择失误。

在读欧阳修等编著的《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时评点到:“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唐太宗)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自然而然的被早早立为太子,最开始李承乾也是头顶光环,虽然有腿疾,可是“果敢聪慧,熟记诗书礼乐”,再加上李世民悉心培养,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在亲弟弟李泰的逼迫下,李承乾慢慢发生了变化。

对父亲阴奉阳违,对老师也不复尊敬,甚至派人刺杀自己的老师,这都无所谓,可是最后他居然想谋反,于是乎这个太子不废也得废了。

然后需要重新立太子,李泰因为太狡猾了,虽然已经成功的推波助澜把哥哥搞掉了,梦想着自己可以上位了。可是没想到,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和一班大臣竭力反对,并提议立最小的嫡子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也知道立李治为太子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可是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他清晰的知道李治最大的缺点就是怯懦,不具备一个成功帝王的魄力。

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新唐书》

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旧唐书》

于是他又想到了他另外一个儿子、吴王李恪。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门第高贵,并且李恪本人又文武全才,李世民也很喜欢他,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世(隋炀帝的外孙),加上长孙无忌始终护着自己的亲外甥李治,最终李世民还是放弃了李恪。

结果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接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唐国号为周,差点把李唐王朝葬送殆尽。所以说确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确实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参考:《毛泽东评点历史人物》、《旧唐书》、《新唐书》

0 阅读:7
小凡读史

小凡读史

人文历史,谈天说地,一起探寻历史真相、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