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不懂得分享

小凡读史 2025-02-19 12:56:15
项羽,长得高大威猛,力能扛鼎,才气逼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一战而天下震动,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诸侯莫不臣服。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短五年时间,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乌江自刎。

历史上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总结很多,但是笔者认为项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得分享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大家慢慢道来。有人总结说,项羽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因为不懂政治,所以项羽才会在楚汉战争中败给刘邦,其实政治的背后也不过是利益的分割,所以我认为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项羽不懂得和别人分享利益。跟随他的人才发现跟着项羽没有前途,所以跳槽到刘邦那里,当灭秦以后分封诸侯王不合理,所以会被刘邦纠集各路诸侯围攻而败亡。有功不赏,人才流失。

韩信最早是项羽的叔父项梁发掘的人才,可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做项梁的一个亲兵。结果后来项梁兵败被杀,于是投奔项羽,项羽封韩信为执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提出合理的建议,可是项羽都没有采纳。

而且他也发现了项羽身上的缺点,就是吝啬,当手下人立下战功,把应该封给受封之人的印信拿在手中,都已经把棱角磨去了都不舍得给人(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wanbi),忍不能予),于是离开项羽,在萧何的推荐下投靠了刘邦,最终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夺取天下。

陈平也曾经跟随项羽,可是最终也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赫赫功劳。陈平对项羽的评价也是和韩信基本相同“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到了论功行赏的、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从韩信和陈平对项羽的评价我们就不难看出,项羽正是不懂得和部下分享利益,导致人心背离,人才流失。大家提着脑袋造反,东征西讨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天下平定之后能够裂土分茅,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家业,当大家发现跟着项羽老大得不到这些的时候,大家自然会转身离去。

分封不均,诸侯离心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定乾坤。当时作壁上观的诸侯们都被项羽折服了,以至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侯都跪着前来,不敢抬头看项羽(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可是在之后,分封各个诸侯王的时候,项羽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虽然勉强的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可是还是没有合理进行利益分割,导致人心不服,为日后败亡埋下了伏笔。

我们来看看项羽是如何给各路诸侯王“排排坐分果果”的:首先他给自己挑了一块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地方,自封为西楚霸王;把他讨厌的刘邦赶到蛮荒之地南郑(今陕西汉中);把名义上的楚王芈心赶到一千公里意外的郴县(湖南郴州)。

把齐鲁大地弄得一团糟,田市、田都调换一下;甚至把韩王成直接杀掉,这样可以把韩地的封地自己吞并了,结果没想到直接把张良逼着投奔了刘邦。总之,项羽的分封使得大家怨声载道,心怀怨恨,结果仅仅过了两个月,诸侯混战再次爆发。

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要懂得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零食、玩具,估计项羽小时候他的家长没有告诉他这个道理。成年人的世界其实更看重利益分享,楚汉之争,其实是一个人心之争。

项羽由于自己不懂得利益分享,没有得到人心,不论是天下有志之士还是各路诸侯王,都慢慢倒向刘邦一边,所以胜利的天平也慢慢的向汉倾斜,最终项羽上演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徒呼奈何!本文由小凡读史原创,感谢阅读,欢迎大家转发、关注,一起读历史!

参考:《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陈丞相世家》

0 阅读:7
小凡读史

小凡读史

人文历史,谈天说地,一起探寻历史真相、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