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以胖为美,自然有很多的证据来支持论证。比如通过考古发掘出了大量唐朝时期的壁画、陶俑等,其中的女性人物体态丰腴,这些都是比较直接的证据,虽然艺术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但还是较为可信的。
另外史料记载中也有证据,《资治通鉴》中描写杨贵妃为“素有肉体,资质丰艳”,所以说杨贵妃体态丰盈应该并不是空穴来风,这就是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点的由来,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时期的审美趋向,而且并不是说仅仅以胖为美,唐朝也和别的朝代一样,也同时秉持着以瘦为美的审美观点。
以瘦为美
以瘦为美一直以来是比较大众的审美观点,从古至今一直很有市场。上溯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论春秋时期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还是汉成帝的皇后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
直至今日社会大家对于“A4腰”、“细身腿长”的大众审美,以瘦为美似乎是一种主流审美趋向,所以在唐朝,以瘦为美也是一种审美观点,证据如下:
《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奸臣李林甫陷害,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玄宗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另外,在唐诗里赞美细腰女子的诗句却比比皆是:“愿作轻罗著细腰”“腰细偏能舞柘枝”“小腰丽女夺人奇”还有白居易那句流传千古的“杨柳小蛮腰”。再有也是很多唐朝的画作、壁画当中的仕女、贵妇也有很多“杨柳细腰”,并非全部都是比较丰腴的体态。
综上所述,唐朝并非仅仅以胖为美,以瘦为美也是唐朝主要的审美观点。至于为何会出现以胖为美的审美趋向,其实是由于唐王朝兼容并蓄的开放社会风气。
唐朝人自皇家帝王(有鲜卑血统)至文武百官士人百姓,对于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的社会风气都持有开阔的胸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会被尊为“天可汗”,大唐王朝才会盛名远播,震铄古今。
这其实也给我们现代人以启示:对我们个人来讲,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对我们身边的人多一些包容,少一点苛责,我们才会更加幸福;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当今之世,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兼容并蓄的气度。
中华民族愿意包容、尊重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我们欢迎各种交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由小凡读史原创,感谢阅读,欢迎大家转发、关注,一起探寻历史真相!
参考:《资治通鉴》、《唐诗三百首》、《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