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还记得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那首《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楚霸王项羽究竟是因为什么不肯渡江而去,一定要在江边自刎?
有关楚霸王项羽的传说很多,乌江畔自刎可以说是其中最为悲壮的一幕。相传项羽生性暴戾,坚韧过人,如果当时渡过乌江后,是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这么做,结果在乌江畔拔剑自刎。
根据整理的资料,有这样几个认可度比较高的说法,一种是说,项羽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才在乌江自刎。《史记》这样写道,项羽在楚汉战争败给刘邦后,带领剩余人马杀出包围,一路直至乌江畔,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日后好东山再起、一雪前耻。但项羽却笑而答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死于乌江江畔。项羽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既然上天要我死,我就没有渡江的必要,原本我与八千名兄弟一起渡江西征,但现在都阵亡了,就算江东的父老相亲怜惜我,还依然把我当做他们的君王,我自己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于是拔剑自刎。这段史料记载与项羽死亡的年代比较接近,描写具体,所以流传较广的说法就是项羽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不肯渡江。
还有另一种说法,项羽是不想再让百姓因战乱而受到牵连才没有渡江,选择自刎来结束战争。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战难分高下的时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想把这场战争变成两个人的决斗以解脱天下的百姓。这种说法就是以此为依据而来。这种怜悯百姓的情愫使得他在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了自己的子民还要因为这次战争再次陷入水深火热当中,最终选择牺牲自己以换得百姓的太平。
这种说法把项羽说成性情中人了,与史书中记载项羽的性格就不相同了。项羽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带兵南征北战,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自杀身亡。而决定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估计是他的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刘邦并没有上当。所以项羽失败逃至乌江的时候,难免心中会有些感慨,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用死来结束战争的想法也有可能,更大的可能是项羽走投无路时的一种自我安慰,这应该不是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
不过,我们还是要客观一些,无论项羽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是不忍天下百姓遭受战乱之苦,都与史书中记载的项羽楚霸王的性格不相符。战争的胜败是兵家常事,又何谈无颜一说,他渡过乌江卷土重来,打败刘邦的时刻又怎会无颜。就更不用说他是可怜苍生的君主了,他的屠杀行为可不是一处两处,怎么没有可怜苍生,手下留情呢?
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说法,那就是项羽并不是 “不肯过江东”,而是他根本没有机会渡江。著名学者冯其庸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对《史记》《汉书》《楚汉春秋》中有于项羽之死的描述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指出《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里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再没有文字描述过项羽乌江自刎这事件。反倒是有如此描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语句。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计正山先生通过对《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的分析,更确认项羽在距乌江有一百二十公里的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所以,根本就没给他渡江的机会,更不是自刎死的。
项羽自杀的真相没有被定论,不管是自杀还是被杀,作为称雄一世的楚霸王,仍然会被后人所传颂。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