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缓,杀。
这种情况确实挺左右为难。
亲历过,其实不难,就是烦心。
接到二敦的电话,隔壁老王直接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正处于旺季,不到百人的部门,一线就有十来位提出辞职,岗位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况且,说上人也不是马上能上的,老王是真急了。
问二敦原因,也是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
其它不说,先想办法稳住。
老王快速地说着,
具体条件,先自己把握,先把人留住再说。
老王交待完二敦,转身就给人力打电话,
招人。
接着又补充一句,
哦,还有,赶快把原来递交过资料的,先筛选联系一遍。
接着又给工程部经理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工作安排,外勤情况,最后说道,
待会需要的话,你们先把手上的事放一放,无条件支持。
打了一通电话,老王不时看看时间,在办公室来回急促地走动着,等待着消息。同时,也从侧面不停地了解着,这些人辞职的原因。
最终,一线稳住了。
不过,为了在短时间更加稳定队伍,老王第二天就找了个理由,将部门副职调离了。据了解,部分员工辞职原因,是因为部门副职,在处理员工违规违纪上一时太过强硬。
半年后,副职回归,替代二敦成了正职。
只要老板觉得中层没有问题,同时,有情绪员工所占比例不太低,会影响正常生产,大体会先满足一线情绪要求,待缓过手来,肯定会杀回马枪的。
我是职场老鸟,多年经营管理经验,希望能够帮到职场的你,欢迎来吐槽。
即使,中层有问题,在此事领头的一线员工,过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教训。
话可以好好说,别动不动就来横的。
资方,要的是可控。
参考一下,前段时间,东方甄选老俞对东方小孙的处理,便大体有数了。
劳资博弈,资方最终一定会去把握主动权的。除非,劳方间的契约坚如磐石。